内容摘要:汉乐府是汉代民歌,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其中妇女形象颇值得研究。从现存乐府作品看,汉代民歌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美女、贞女和弃妇三大类。
关键词:汉乐府 民歌 女性形象
如果说《诗经》中的女性是坐在在宝座上,头顶自由奔放的王冠,脚下盛开的是野性的花束;那么汉乐府中的女性就是从王权的座位上狠狠摔下,匍匐在男权脚下的一根根野草,人人都说它坚强,但却脆弱易断、令人怜悯。汉乐府作品中可以看出女子应该“忠贞不二、从一而终”的道德主旋律。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美女形象
“对于女性美的关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汉代的女子形象描写不但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美”的追求,更是当时社会规范在女子外在的表现。
早在汉代之前,对于女子美的描写的作品就层出不穷,其中《诗经》中的《硕人》算得上是最为典型的篇章了。而汉代诗歌中的女性更多的是有一种人为的修饰感,作者多会掺杂自己对于华美生活的向往,更让人觉得不是很真实: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这是《陌上桑》中的典型描写。“日出东南隅”开始就给我们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汉代诗歌向来常用服饰等的华丽来衬托出美人之美。歌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对桑篮、服饰、发饰以及途中观者的反应,把罗敷的美衬托的淋漓尽致。在这里罗敷的华美出场,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夸张手法。歌者把对美的联想都赋予给了罗敷,罗敷便成为了歌者心中美的化身。像这样和罗敷一样美丽的女子在《孔雀东南飞》中也有一个,她就是刘兰芝。在这篇文章中,也有对兰芝华美外貌的描写:“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作者采用铺陈的手法,一点一点地将兰芝的美展现在我们眼前,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兰芝服饰的夸张: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好几遍。脚下穿着丝鞋,头上戴(插)着闪闪发光的首饰,腰上束着白绢子,光彩象水波一样流动,耳朵戴着用明月珠做的耳坠……兰芝不过是小小府吏的妻子,娘家也不是名门,却由这样华美的饰品,可见这也是作者对于贵族生活的向往。
在汉乐府的《羽林郎》中描写的胡姬的装饰更是夸张: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一个酒家女,连自己的生活尚且暂时维持下来,又何来这千万金钱来置办这一身华丽的装饰?这一看便可知是歌者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用华美的装饰来赞美胡姬的美丽外表。
汉乐府中这样出现的女子,虽是外表华美、倾城倾国,但是却总是给人一种庄严而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与当时社会提倡的道德观相辅相成。
二.贞女形象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和道德准则之中,其中对于地位处于较为低下的女性,则成为道德规范的重要对象。《列女传》、《女戒》就是专门为规范女性道德行为而提出的行为准则。汉乐府中的《陌上桑》、《白头吟》、《羽林郎》、《孔雀东南飞》等都是女性对于自己爱情忠贞不渝的表现。
在汉乐府中最能表现女性忠贞形象地要数《陌上桑》和《羽林郎》了。一个侧面烘托,写罗敷面对使君的调戏,直言不讳;一个直击正面,讲述卖酒女对豪家家奴的欺辱进行反抗。虽有所不同,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陌上桑》中就这样写道: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从前文可知,一般人对于罗敷的美,都只是停留在“观”的层次上面,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是止于礼的。但是遇到权贵,从 “宁可共载不?”可以看出,他还有行动,且在汉代就显得异乎寻常了。古有“男女授受不亲”一说,男女之间都不可以直接传递东西,更不用说是要共乘一辆车了。所以使君提出这样子的要求,就是对罗敷的一种人格上的侵犯,就是一种荒淫无耻的行为。
对于罗敷经典贞洁形象地刻画是从她的夸夫开始的: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夸夫,句句都是针对使君而来。用一个近乎完美的夫婿形象来和使者作比,罗敷的夫君比使者优秀的太多,使者你还是知趣吧。这是粉碎使者痴心妄想的一种有力手段,充分体现了罗敷的勇敢和智慧,这时的罗敷实在是令人敬佩。
再来看《羽林郎》中酒家女面对金吾子调戏时的聪慧和勇敢: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罗敷反抗污辱是以盛赞自己的丈夫来压倒对方,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胡姬反抗调戏则是强调新故不易,贵贱不逾,辞婉意严,所谓“绵里藏针”、“以柔克刚”。一句“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更是言辞坚贞,让这个金吾子自讨没趣。罗敷毕竟只是一个“十五颇有余”的采桑女,而酒家女更是身份卑微,她们都顽强的抵抗了当时的强权,保住了自己的贞洁,成为了有名的贞女形象。这是寄托了当时人民一种反压迫的天真理想和美好愿望。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两位女子在进行反抗的时候,却没有自己内心感受的表现,说出的话语都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也就是说她们的自我价值和内心的感受已经被忽略,成为了传播社会道德价值的工具了。
三.弃妇形象
与《诗经》中描写的自由奔放的女子形象不同,在汉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大不如从前,她们的命运一般不能由自己决定。她们即使有着像罗敷一样姣好的容貌,有像兰芝一样心灵手巧的聪慧。可是她们还是免不了的被自己的婆婆赶出家门,被自己的丈夫抛弃,但是同汉代其他作品中的弃妇形象不同,汉乐府中的女子却表现得格外的坚强、决绝。
在汉乐府中,《上山采蘼芜》应该算的上是弃妇诗的代表了: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同样是弃妇诗,这位女主人公却一扫可怜姿态,代替的是不平之气。在面对自己以前的丈夫时,她并没有表现出尴尬不便,却是自然大方,还反问“新人复何如?”一方面表现出对前夫还有关心,更显前夫的无情;另一方面也表示出自己对无故抛弃的愤懑。既然“新人不如故”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男子舍了这么好的一位妻子呢?这还要从“蘼芜”这种植物上来看。“蘼芜”是一种香草妇女去山上采撷蘼芜的鲜叶,回来以后,于阴凉处风干,叶子风乾可以做香料,亦可以作为香囊的填充物。此处很多人认为是表达了女主人公的高洁,但是在这里我们还有另一解法:古人相信靡芜可使妇人多子。那这个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就很明显了。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子无所出,那么她再勤快、再貌美也不过如此了。像这样的女子在汉乐府中还有一位,那就是刘兰芝。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样一位勤劳有才干的儿媳,为什么还是不得婆婆欢心?那就只有这样一个无所出的原因了。其实在今天看来,这可能并不是兰芝一个人的问题,可是在当时的社会,女人地位是不如男子的,她们只有忍气吞声的承受这些非议。但是,就像才蘼芜的女主人公一样,在汉乐府中像这样坚强决绝的女子并不难寻。《白头吟》、《有所思》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对自己爱情坚贞不二的烈女子,但是在听闻男子负心之后,都表现出决绝,要一刀两断,绝不乞求挽留。
《有所思》中写道: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在听见男子“有他心”时,便将要送的信物给焚了,还要将烧完的灰给风扬揍,敢爱敢恨与决绝的女主人公于跃然纸上。不过决绝是归于决绝,这位女子在焚烧完信物后想起自己以后如何去面对家人,以后又将如何生活时,让我们深思。弃妇在当时的地位比一般女子还低,回到娘家后,她们将要面对再嫁。可是“从一而终”是很多女子的信仰,可想而知,她们的命运更可悲。
汉乐府中的女性形象的描写都是光辉、圣洁的,让人顿生尊敬之情。她们不但美丽大方、勤劳勇敢,还敢爱敢恨、毅然决绝。正是她们的出现,才让我们更好地走进了汉代。
(作者介绍:杨霞,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