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三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5-14 23:15景向欣王洪军吴文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

景向欣 王洪军 吴文华

摘 要: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试验对象,通过“三线融合”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改变过度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技并重。研究得出的“三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及应用推广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线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9-0022-03

一、研究背景

国外高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比较完善,如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近年来,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条件也相继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大部分研究注重培养应用能力而不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几年来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等六部委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个文件的印发,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新的变化,将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新的发展阶段,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创新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下,本研究结合新时期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导向与新形势下我国的具体国情、高职办学的特点等因素,通过构建高职教育“三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解决新时期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

二、研究内容

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试验对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方案组织教学。项目组成员包括教学改革研究人员、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及一线骨干教师。通过定期访谈、问卷等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以综合评价结果和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对本研究成果的效果进行验证及不断修订完善。2008—2009年,面向学院150家合作企业及毕业生家长对学院的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社会满意度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 478份,结果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社会满意度为68%,说明单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期并不为社会、家长及学生本人所认可,因此本研究在2009—2014年期间,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培养全过程的渗透作为创新思路,将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最新文件精神准确定位为技术技能人才,据此制定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方案在学院高职教育教学中实施,并不断调整、完善。

与企业合作共同深化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期间将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目的,围绕“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主线),以创新创业理念为导向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主线),以‘职业素养、德育教育、心理健康、生态理念多方引领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主线)”三线融合进行人才培养。

三、研究方法及具体措施

(一)研究方法

以实证法为主,定性与定量研究、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主要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定量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反馈法。

1调查法。对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关信息资料收集、实地考察、院校比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实施改革后的效果等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形成调查报告,每项调查数据保证样本数大于等于1 000。

2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出结论,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依据。

3实证法。针对学院高职教育办学特点,基于各方需求和利益结合点,结合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教学的实际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2008—2014六个年级进行实施,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实证。

4反馈法。由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和家庭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研究期间毕业的毕业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定期访谈、问卷等跟踪调查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以综合评价结果和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对本研究成果的效果进行验证及不断修订完善。

(二)具体措施

1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主线)研究

在职业技能培养中,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主要依据,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在“双证融通”的基础上,探索与企业联合为学生签发“工作经历证书”,形成“校企融合,学工一体”的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共同设计、评价的人才培养方案。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实训基地及科研技术力量,引企入校,将教室直接搬到生产场地或把生产场地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实践,营造“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的职场环境。

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在拓展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在进行常规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以项目为导向,以真实任务为载体,课证岗对接,开发项目课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工协作等方式,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实施“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研究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采用以下流程进行课程体系研究:

(1)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职业岗位(群)分析。

(3)岗位核心能力分析(职业行动领域分析)。

(4)职业学习领域分析。

(5)跟踪人才需求分析。

(6)优化学习领域、情境。

(7)编制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不断改进与调整的过程,依托多元化校企合作平台,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以各专业所服务的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典型岗位任职要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重新制定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作为主要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及就业岗位需求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在课程目标设计方面,实行由知识目标为主转变为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主,改变课程注重知识目标、忽视能力目标的倾向。在课程设计理念方面,实行由知识传授为主变为以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为主,改变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实际应用的倾向。在课程实施载体方面,实行由课本知识为载体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的转变,把课程载体变成可供操作的任务驱动下的项目训练组合,改变注重教材的逻辑体系、忽视实际工作任务的倾向。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实行由单一的传授式向案例式、研讨式、模拟式和实践演练式、互动式等多元方式转变,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多角度参与、自我发展、自主训练的过程,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参与的倾向。在课程教学评价方面,实现由单一的考核评价向标准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转变,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评估、忽视实践操作的做法。

2以创新创业理念为导向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主线)研究

将创业创新意识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对全体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日常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确定的学时、确定的课程内容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成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机构,全面协调、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及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及实施。

坚持以课程为引领,通过专业分类指导、比赛平台搭建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创新创业兴趣小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一技之长。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系统设计建立“国家、省、校、系”四级技能竞赛体系,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发挥“以大赛携手校企合作,以大赛促进技能提高”的作用,建立大赛、企业家讲座、社团活动、KAB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逐步走上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之路。

经过不断优化调整,学院“三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组织实施过程中,每一名专业教师都成为了创新创业培训教师,每一节专业课都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课,教学活动、校园环境、学生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创新创业理念。

3以“职业素养、德育教育、心理健康、生态理念”多方引领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主线)研究

将职业素质养成、德育教育、生态理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将孤立课程打造成综合协调、全方位渗透的人文素质立交桥式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德育教育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以生态文化渗透为引领,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用中华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和日常育人的实践中。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整合、人力资源全面结合的思想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并纳入了专业课程体系,以确定的学生活动为载体,有计划地实施思想素质教育,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积极培养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知识、明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和意识、正确对待生态文明的态度、实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技能、高度的生态文明建设热情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引入生态企业文化,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绿色文明、营造“绿色”校园。生态文化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学生入校就从植物园式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生态文化的熏陶,经过生态伦理等课程的专业教育教学不断强化生态意识,并通过生态系列讲座进一步树立生态理念、生态道德,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咨询、危机干预、治疗等措施,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为广大学生学习、生活、成才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形成了“以德育教育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以生态文化(生态伦理)渗透为引领,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以确定的教学活动、学生活动为载体,同时积极引入企业文化进校园,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生态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学生管理活动中,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生态文化教师,时刻对学生做到关注、关心、关爱,在培养学生技能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4以问卷调查法进行效果研究

通过对2009—2014年5届在校生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累计对209家校企合作企业、508家用人单位,在校生6 000人次,应往届毕业生1 500人次,学生家长1 500人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现场调研、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对比“三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后的人才培养效果,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对形成的“三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优化。

四、研究成果应用推广价值

(一)研究创新之处

1首次提出“三线融合”人才培养的理念,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能力融入的模式。

2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不注重其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新时期与企业合作共同深化以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文素质、岗位技能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3以确定的教学活动、学生活动为载体,同时积极引入企业文化进校园,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生态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学生管理活动中。

(二)成果应用推广价值

经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即:通过“三线融合”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改变了过度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技并重,实现了让每一名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得出的“三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及应用推广意义。

研究成果对于学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对完善高职学院教育教学体系,促进高职教育学科学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形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具有实践价值的“三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省内高职教育教学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并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景向欣,吴文华.高职教育景观设计岗位核心能力动态创新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5).

[2]景向欣,王洪军,郑宝仁.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类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林区教学,2012,(3).

[3]景向欣,吴文华.高职教育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林区教学,2014,(7).

[4]景向欣,吴文华.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教育园林课程设计创新[J].林区教学,2014,(9).

(责任编辑:朱 岚)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
职业高校职业思想道德重要性探析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浅谈素质拓展训练对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