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感情的把握

2016-05-14 12:25毛志红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篇文章

毛志红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政治性很强,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经常过于注意其政治分析和思想教育的一面,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然而学生和那个时代距离过远,难以同文章和作者产生共鸣依然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作者情感脉搏的把握,融情入教、入情于理,拉近学生和作者的心理距离。

一、用导语带领学生进入鲁迅时代

语文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而课堂导语的应用无疑是艺术中的艺术。一段成功的新课导入设计,可以有效燃起学生听课的激情,并且真正从心理层面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真正融合到一处,教师需要在导语环节做出苦心安排。

一个成功的例子是这样的:“作家狄更斯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但它也是最坏的时代。二十世纪上半叶正是如此,中国经历着不断的战乱和灾祸,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可是这一时期,中国却也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光彩夺目的文学大师,他们处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环境中,留给后人的是激荡人心的作品。就比如其中的佼佼者鲁迅先生,他那振聋发聩的呼喊,其与黑暗势力斗争的精神也恰在于此吧。”这样的导语设计让学生有了宏观的认识,能迅速进入到那个时代,从心灵深处了解到了作者身处的时代、文章的创作背景。在进入文章之前,学生就可以产生这样的印象:刘和珍君是始终微笑的,是和蔼的,是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鲁迅用长歌当哭的写法来纪念她,同时也是“记念”了那个特殊的时代。

二、用文本启发学生体会鲁迅精神

“鲁迅作品不容易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实际上恐怕不仅仅是鲁迅,任何一个全新的文本摆在面前,都将是一个艰苦学习的过程。当面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时,教师教法的选择便相当关键。比如这篇《记念刘和珍君》,其创作背景同现在相距较远,时空距离很大,学生易对其产生隔膜之感。与此同时,鲁迅先生的文笔艰涩难懂,又时常夹杂一些日文语法,更导致学生阅读困难。但我们应当认识到:阅读引领如果缺少有深度的经典作品,反而没有益处。高中阶段的学生并非孩童,他们完全能够读得更有深度一些,鲁迅作品恰好是思想深刻、精神卓荦的代表。而如何使学生更快地体会到鲁迅的思想精神呢?用文本启发无疑是最直接的办法。

首先,教师可以安排“一线贯珠”的引导性问题,通过这类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问题一:本文写了哪些人、重点写了哪些事?问题二:刘和珍这个人是怎么样的?作者一直在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其目的何在?问题三:鲁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

其次,大胆取舍也是阅读长文的必要手段,有些教师出于使学生更宏观地了解作者思想精神的考虑,把文章巧妙地浓缩成为一句话:永远的鲁迅、微笑的刘和珍。再进一步说明:刘和珍是一位热忱和责任兼备、勇毅且不惧死的爱国学生;鲁迅是一位时代洪流中敲击灵魂的勇士。

总之,用文本启发的办法,学生既能了解到一直微笑的刘和珍,也能了解到崇高可敬的鲁迅,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当文本启发完成之后,学生从时代的限制和文字的隔膜中走出来,就能轻松地体味到作者感情的生存土壤。

三、用多种情感分析文本创作意图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对于文学大师来讲,其情感之丰富更是常人所难企及,还好有具体的文章在。在《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里面,鲁迅先生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是多样化的,其中既有表面上呈现出的悼念之情,也有更深层次的思念、留念、怀念等。对多种情感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对作者感情的把握。

首先是悼念之情,这从文章的第一部分就可以发现:作者在开篇即说明了地点、场合,表明作者心情之“徘徊”,并明确说明了作者同刘和珍的友好师生关系。可是作者又说明“只能如此”,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作者把这篇文章当成是一件祭品,表达了深深的哀悼之情。

其次是思念之情,作者回忆了同刘和珍交往的一些事情,称赞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从叙述过程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作者和刘和珍的交往并不特别,作者对她的最深印象只是“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种描述看似简单,却是深深印记在作者心中,挥之不去。

第三种感情是留念,即使“那一次就是永别了”,可是作者对刘和珍的留念并未因此淡去,不再相见,并不能说明忘怀。在作者心里,刘和珍是一种精神的代表,作者说三个女子从容在枪弹之中时,其心情定然是难以言表的痛、难以言表的忆。

我们应当认识到:这篇文章的感情固然有悲情的一面,可是从文章的字句之中,我们能够注意到,作者是基于师生之情来纪念刘和珍君的,这才是本文真正的感情基调,在此感情基调的引导下,作者心中的怀念、留念、思念、悼念种种感情集于一处、形于笔墨,由此产生了这篇不朽名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中学(223000)

猜你喜欢
记念刘和珍篇文章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