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装在套子里的人》到《祝福》说开去

2016-05-14 13:04张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封建思想鲁四里科夫

伟大的历史人物承担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当民族自身处于灾难深重积重难行的艰难时刻,时代就会召唤伟大启蒙人物出现。他们以犀利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以自己的生花妙笔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挖掘经典人物思想行为背后的深层根源,抨击时弊,启迪民智。鲁迅和契诃夫就是承担着历史使命的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启蒙历史人物。他们以独特的文笔,深邃的洞察力,剖析自己的民族,打开封闭的心灵,给人们以鼓舞的力量,使人猛醒,催人奋发。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了解那个时代,认识那个时代,唤醒人们觉醒,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仅就他们的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和《祝福》来谈一下认识。

一、二位伟大作家生活的时代

鲁迅先生生活在由清末到民国的剧烈变革时代。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共和的新纪元,然而由于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浸染,封建意识沉淀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尽管皇帝被推翻,辫子被剃掉,可是思想上的辫子却不是那么轻易就能除掉的。封建思想在广大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封建礼教依然严重束缚着人们。尤其是妇女,她们受尽了剥削与压迫,承受着精神与肉体上双重压迫,身心被摧残着。唤醒民众,启迪民智,解放妇女成了鲁迅探索与关注的主题。于是就有了《祝福》的诞生。

契诃夫所生活的十九世纪末期,沙皇统治更加残暴,警察众多,密探出入。在这个黑暗的时代里,沙皇政府竭尽全力维护专制统治,面对逐渐高涨的民主革命浪潮,实行白色恐怖政策,使陈腐没落的社会,更加阴沉鄙陋。契诃夫出身底层,怀着对沙皇的憎恶和对劳动人们的深切同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深刻揭露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反应社会的黑暗。《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这一历史条件下的杰作。

二、鲁四老爷和别里科夫

在《祝福》中,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虽辛亥革命已过去十多年,然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变化”,不仅“大骂其新党”,连保皇党的康有为也骂着。由此可见其多么保守顽固。他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坚定捍卫者,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他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对于祥林嫂的再嫁不能容忍,“祝福”时不让祥林嫂沾手,耻辱祥林嫂的人格,从精神上摧垮祥林嫂,还骂死去的祥林嫂为“谬种”。可以说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化身,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这类人在广大农村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左右着周围人物的命运。

别里科夫是教希腊文的教师,面对暗潮汹涌的社会变革,害怕多疑,惊恐万状,封建保守,妄图通过一个个套子将自己装起来,与这个变革的社会隔绝。他总是“穿着雨鞋,带着雨伞”,“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就连他教学的古代语言,也成为了他躲避现实的“套子”。他极力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思想上自觉的向专制政府看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是担忧“闹出什么乱子来”。他把沙皇的一切看成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政令看成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胁迫学校开除学生,看不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华莲卡姐弟,恋爱失败,惊惧而死。他是沙皇的牺牲品,更是沙皇统治的帮凶。他狐假虎威,助纣为虐。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什么暴力手段,而是给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过气来”。可以说是沙皇专制毒化了他的灵魂,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

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何以能够辖制一所学校乃至一座小城?其根源就在于沙皇的专制统治。沙皇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族的专制,就是别里科夫这类人背后的依托。沙皇专制的毒化浸透了他的灵魂,使他保守封闭,既害了自己,又辖制着民众,这类人至使整个社会显得压抑沉闷。

三、两篇文中的“我”

两篇文中的“我”都是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祝福》中的“我”对祥林嫂充满深切的同情,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又对鲁镇冷漠麻木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我”虽有热血和正义感,然而面对封建意识依然浓烈的现实,却不能够与之进行坚决的抗争,想问鲁四老爷关于祥林嫂的事情而不敢问,表现了觉悟知识分子的软弱。“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他的困境。小说深刻揭示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整篇小说浸透一股透彻骨髓的悲凉意味。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也是一个具有进步民主意识的知识分子。对别里科夫这类顽固不化保守封闭的专制代表内心充满无比的憎恶。开篇“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的城里去世”。一个副词“才”字,表达“我”的极端憎恶之情。接下来通过“我”的眼睛,以漫画幽默的文笔,讥讽的语调,调侃式的叙述,活化出别里科夫生活中的一幕幕丑剧、喜剧乃至悲剧。真实反映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绪,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结尾处“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作为黑暗时代追求变革的知识分子,对反对新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的别里科夫的死,自然高高兴兴。“我”的内心活动,使人看到了俄国摆脱黑暗专制统治沉闷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别里科夫的死,使人看到了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的本质。“我”和华连卡姐弟的存在,正是那黑暗时代丝丝亮色,预示着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四、别里科夫的死与祥林嫂的死

别里科夫与祥林嫂是不同类别的典型人物。他们的死揭示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别里科夫是受沙皇毒化的封闭保守害怕变革的沙皇统治者的帮凶。虽是小人物,但依托的是专制的沙皇统治,所以能够辖制着周围的人。然而19世纪下半纪的俄国虽然沙皇统治依然黑暗,可是民主的浪潮已然汹涌,追求自由变革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旧势力面对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外强中干,貌似强大实则虚弱。充满活力的华莲卡,敢于斗争的柯瓦连科,及同事们的疏远回避,使胆小多疑的别里科夫惶惶不可终日,忧惧而死。可以说,别里科夫的死预示着保守封闭落后专制的沙皇统治在进步与变革洪流中必然的命运,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而祥林嫂是中国农村广大妇女受封建摧残最严重的典型代表。辛亥革命虽然已经十多年了,但农村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封建伦理道德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依然严重。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命运依然悲惨。鲁迅本着“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怀着深切的的人道主义同情,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祥林嫂本性善良,勤劳朴实,与世无争,只求生存。就因为被逼改嫁后丧夫失子,就被鲁四老爷暗暗排斥,四婶严厉训斥,柳妈嘲笑奚落,众人烦厌唾弃……。吃人的封建礼教,冷漠的社会环境就像一张编织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其中,直到将她窒息而死。透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使我们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封建思想及封建礼教对农村尤其是妇女的严重束缚。皇帝虽然被推翻了,龙椅没人敢坐了,但是启迪民智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革命的历史任务依然艰巨而任重道远。祥林嫂的死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更加深刻,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通过对这两篇小说的比较,使我们对两位文学大师的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他们所描写的主题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封建礼教如绳索,禁锢人们的思想;沙皇专制是套子,约束人们的行为。两位大师异曲同工,都在启示人们:只有斩断绳索,解除套子,才能获得解放,得到幸福!

张辉,教师,现居安徽阜阳。

猜你喜欢
封建思想鲁四里科夫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浅论祥林嫂的悲剧
卖给黄金的殖民地女人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相约二十年
悍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