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 王翠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明确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然而,当前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没有顺应这一教学要求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提高。由于缺乏根据具体语境独立建构知识的能力,缺乏必要的文言文语言修养,加之现阶段修辞教学淡化语法教学和弱化语言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始终在低位徘徊。
修辞的研究范围包括:语境、语体、风格、文风、语言修养、语言美、话语分析、修辞方法、修辞手段、信息传递效果等方面。中学阶段的语言知识是按照学生精神发展和语言能力组织起来的民族语言系统,修辞包含了人的内部语言规律,指向表层语言的运用,立足于培养学生选词表达的能力,与口语交际的关系更紧密。语言体系中的修辞手段、语言单位的感情色彩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教学环境中才能显示真正的修辞效果。使用语言进行作文表达更要依赖言语环境,从文言修辞中选择材料,灵活地对照古今,恰当地体悟涵咏,有效地完成借鉴和选词表达的任务。重视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灵活掌握文言修辞的能力需要从具体的文本教学、学生的选词表达、教师的教学科研中寻找问题,逐层剖析,其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一、释义入题要“辞格深化”
陈望道先生认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解释文言字词、翻译文言句式不可被忽略的重要立足点。“由修辞以求词义,通过修辞方式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或句意,这一古人常用的训诂方法,对今天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然而在中学经典文言文本的注释中,对这些涉及修辞格的语言现象往往仅释其意,不标注其修辞来源,更甚于不做注解。如: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查阅历年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以及翻译标准,此句大多被译为“在朝廷做官之时为百姓担忧,在隐居江湖之时为君王担忧。”在这里显然违背了范仲淹所赞颂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的胸襟和他自己的政治抱负,当理清此处互文的修辞手法,“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和“忧其民”“忧其君”各自文义互见,将原句还原为“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忧其君”就能消除学生在错误翻译中把“君”“民”相对立的误解。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对“布衣”解读不当,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穿麻布衣服的人”会使学生产生许多困惑,认为穿麻布衣服就会“不以臣卑鄙”,就会地位低下。当认清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特征代本体,才能理解诸葛亮的本义。又如《岳阳楼记》中的“锦鳞”,用鱼鳞来借代美丽的鱼本身,会让学生茅塞顿开,举一反三以致纳入自己的写作语用体系。
二、读写表达要“修辞内化”
我国课程标准吸取了修辞教学研究的新成果,不主张静态地一味地讲授修辞知识,而是讲究修辞在语境中的动态运用。强调体会修辞手法在言语交际中的效果,注重对修辞言语形式的品味和鉴赏,注重修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注重修辞方法对文本意义理解和情感体验中的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人们所面对的都是一些活生生的语言事实,解决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远比掌握几条抽象规则重要。”而在对文本意义进行理解和情感体验时,语音修辞中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美正是培养学生文言素养的重要因素,如:
现阶段关于语言音乐美的研究往往仅注意到修辞格的使用,对文言语音的修辞效果较少提及,尤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更是偏向于诗词的押运和平仄。对于文言散文来说,音节与音步的安排则是语言音乐美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文章形式和语势的一致性。如: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杜牧《阿房宫赋》)
一开始连用整齐的三字句,句句押入声韵,音节奇偶及句子音步变化造成了诵读时的急促或舒缓,平稳或起伏,这就更能体现出秦始皇不可一世的威力以及阿房宫不同凡响的气魄。接着一系列错落的散句,音节增加,语势起伏。最后三个双音节音步构成的四字句,语势趋于平稳,由此转入对阿房宫宏伟景象的描写。把对文言修辞语音体系的点拨教学融入到学生朗读中,更易于培养学生文言朗读和文言鉴赏的能力。
(2)“且西伯,伯也,拘于关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堆甲,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赫衣,关三木。”(司马迁《报任安书》)
(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文言词语的音节具有可伸缩性,古人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调节音节、音步。正如《报任安书》中“淮阴”、“魏其”是三音节的候名节缩,为的是与“西伯”、“李斯”等双音节的名字相协调。又如在《滕王阁序》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为了构成四字格,这种单音词节缩为复合双音词同样运用在了骈文中,就更突显文言修辞格式使用的优势和音节的回环美。教师在教学中同样要把针对这种现代汉语中没有的特殊语言现象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选词造句的行文技巧。
三、教师科研要“去专家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和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修辞教学将重点放在了语境中修辞手段的动态体现:在言语表达中体会修辞手法的效果,品味和鉴赏修辞的言语形式,在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中明确修辞方法的作用,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修辞的运用。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对师范生进行学术能力培养中从“专家语法”指向“教学语法”,使师范生修辞研究的专业化成果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为提高学生修辞表达与修辞运用能力服务。在转向对“教学语法”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区分文言修辞不同于现代汉语修辞教学培养方式的不同,还要在文言修辞教学中培养学生文言编码的能力,体会古人在进行语言传递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段与语言风格。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中,“修辞部分对辞格的介绍较为充分,对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和语体内容的介绍较为简略。这就导致许多师范生……对各种语法、修辞术语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到实例分析就犯难,不能自觉地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法令和政策,缺少维护民族语言文字纯洁性的使命感。”[6]中学文言文选文大都为历史沉淀下来的文质兼美、意蕴深厚的古诗文名篇,教师要将修辞研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融入到研究教材教法中,融入到研究修辞对学生的情感互动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