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腾辉 董永亮
摘要:区域性差异是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文章利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发展数据从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产业结构转型速度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内生力三个角度对其进行量化,三个维度的量化结果均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依据量化结果就当前经济下行环境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区域性差异;定量分析
一、 引言
就国内而言,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使得中国经济迈入快速发展轨道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可知,1978年~2013年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占比共经历了“一二三”“一三二”“三一二”三个阶段;自2014年起,三次产业就业占比首次呈现“三二一”模式。三次产业就业占比的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期。从宏观层面来讲,这一变化使得我国产业结构朝着更加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将会日益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其中的一个,该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国内学者张平(2007)在研究区域产业结构时指出,产业结构的区域性差异是造成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近期,王智勇(2013)通过研究进一步证实区域差距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由此可见,对于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而言,增长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异值得人们高度关注。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该时期的重要任务。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异,从而更好地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利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数据,应用统计核算法和已有的结构转型动力分解模型,从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产业结构转型速度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内生力三个角度来对这一差异性进行量化。之后,依据测算结果就当前经济下行环境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 增长和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异比较
1. 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区域性差异。图1描述的是1993年~2013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变化情况。
图1较为明显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异。从动态视角来看,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异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为了能够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角度来对其进行量化。在统计核算中,三次产业贡献率是指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某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可按如下公式计算(石韵珞,2011):
有关1993年~2013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结果见表1。
从上述测算数据来看,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区域性差异可以从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区域层面来看,各区域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东部地区而言,第一产业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仅为6.04%;而二、三产业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47.87%和46.09%,并且二、三产业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总和高达93.96%。由此可见,拉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是二、三产业。而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第一产业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均不足15%;而二、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差距都在10%以上,其中中部地区二、三产业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差距高达20.98%。从这一点来讲,第二产业可视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其次,从产业层面来看,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3.08%,略高于东、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中部地区为54.38%,位居三大区域之首;第三产业的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6.09%、33.40%和37.27%,东部地区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 产业结构转型速度的区域性差异。在结构转型理论中,劳动力占比变动情况能够较好地刻画产业结构转型的动态过程。图2描述的是1993年~2013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劳动力占比变化图。
图2清晰地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区域差异性。为了能够更进一步明确这一差异性,我们以各产业劳动力年均变动幅度作为该产业转型速度的衡量指标,从产业结构转型速度的视角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其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1993年~2013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分别以年均3.16%、2.20%和1.63%的速度下降;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分别以年均1.40%、1.34%和1.24%的速度上升。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型速度要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型速度略快于西部地区。对于第三产业而言,西部地区劳动力占比以年均3.65%的速度上升,而东、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年均变动幅度分别为2.75%和3.34%。这表明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结构转型速度要快于东、中部地区。
3. 产业结构转型内生动力的区域性差异。现有的结构转型理论(Herrendorf,2013)认为,促使产业结构转型的市场内生力来源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就需求端而言,由于不同产业品之间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收入水平的变动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动从而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就供给端而言,部门间技术进步的差异和全社会资本深化引起不同产业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通常将由收入水平变动、技术进步以及资本深化引起的产业结构转型分别称作收入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本深化效应。于泽(2014)等人通过构建三部门结构转型动力分解模型,從全国层面测算了上述三大效应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中的相对重要性。依据现有分析框架,对于一个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用a,m,s)的三部门的结构转型模型,其结构转型动力分解表达式如下(推导过程见参考文献(于泽,2014)):
鉴于上述模型能够从深层次揭示结构转型,本文利用该模型对1993年~2003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内生动力的差异性进行独立测算。各区域三次产业产值和劳动数据通过各省统计年鉴加总得到,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依据文献[7]中的省级数据加总得到,产值和资本以1978年为基期(单位:亿元)。由于上述分解并不能完全排除各效应间的相互影响,因此该分解结果反映的是三者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依据表3从相对重要性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共同特点是收入效应和资本深化效应在结构转型中的重要性要大于技术进步效应。此外,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言,收入效应在各区域结构转型中具有绝对优势,其平均贡献度分别达到86.51%和83.64%。对西部地区而言,收入效应和资本深化效应的重要性不相上下,从平均值来看其贡献程度分别为54.44%和50.66%。单纯就技术进步效应而言,其在东、中、西部地区结构转型中的平均贡献度分为6.46%、1.87%和3.74%。该数据表明,技术进步效应在促使东部地区结构转型中的贡献度要强于中、西部地区,相比之下,技术进步效应在中部地区结构转型中的作用微弱,其平均贡献度仅有1.87%。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各区域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发挥收入效应和资本深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努力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来发挥技术进步效应的作用。
三、 有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从多角度证实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对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上述研究表明二、三产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处于失衡状态。综合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和产业结构转型速度两方面数据可知,尽管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转型速度要快于东部地区,但第三产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要远低于东部地区。这表明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因此,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中、西部地区在加大第三产业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注重培育优质产业,进而激发第三产业对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2. 提高收入水平,提升消费层次,激发潜在市场需求,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上述研究表明由收入水平提高引致的收入效应是促使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的主要力量。当前,我国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使得我国各区域消费层次良莠不齐,部分潜在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对此,可以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覆盖深度,同时建立稳定长效的工资增长机制来提升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激发潜在市场需求,以实现消费层次的提升,进而促进各区域产业结构转型。
3. 实行差异化外商投资战略,通过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来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当前东部地区在技术水平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因此东部地区应重点加强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外资引进力度,同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来提升东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在引资政策的制定方面则需要依据其资源禀赋特色,发展与该地区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在有选择的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同时,通过利用外资技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曹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1996,(6): 94-96.
[2] 张平.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J].经济评论,2007,(5):53-57.
[3] 王智勇.产业结构,城市化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市级单元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3,(5): 23-34.
[4] 石韵珞,李品高.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J]. 物流技术,2011,30(8):48-51.
[5] 于泽,章潇萌,刘凤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内生动力: 需求还是供给[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3): 25-35.
[6] Herrendorf B, Rogerson R, Valentinyi ?. Growth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3.
[7] 黄榕.经济增长阶段转换下的结构转变及其演化[D].南京:南京大学学位论文,201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高速增长阶段收入分配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项目号:14AZD019)。
作者简介:戴腾辉(1988-),男,汉族,河南省新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董永亮(1985-),男,汉族,河南省固始县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地方治理。
收稿日期: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