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辰 顾烨
【摘要】高校是“中国梦”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梦”,以及这一“中国梦”及其实践路径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创新大学生“中国梦”思想教育。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实践路径
一、“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青年梦”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重温历史、展望未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这一生动形象的表达,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引起了社会群众的广泛共鸣,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青年,也能成就青年。”这深刻阐明了“中国梦”与“青年梦”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青年是“中国梦”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传承者。青年群体是最富有朝气和创新潜力的群体,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青年是实现国家理想的强大力量——当代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梦”的实现就会确立牢不可破的思想基础;当代青年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刻苦学习、全面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当代青年不惧困难、艰苦奋斗,“中国梦”的实现就会凝聚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中国梦”为青年施展才华打造了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实现个人梦想提供支持。“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的机遇就是青年的机遇。在“中国梦”的引导下,当代青年拥有同祖国共同建设、共同成长的机会。
“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承担者,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弥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不足。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中国梦”思想必须为青年大学生认知、理解和践行。因此,探究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及其实践路径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有益于当代大学生准确认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中国梦”,是在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世界列强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改革开放日益复杂的局面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始终坚信“中国梦”的提出是对国情、党情、世情和民情的清醒认识与科学把握。我们必须准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与现实状况,努力拼搏、不懈奋斗,实现“中国梦”。
2、有益于当代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梦”,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自己的价值取向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同时不断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建构一种心灵支撑,为当代大学生确立精神坐标和价值追求。
3、有益于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大学生往往会觉得“中国梦”这一思想太过于宽泛,离自己太过于遥远。通过接受“中国梦”思想教育,可以使大家了解到“中国梦”其实是凝聚了每个人的梦想而形成的,实现“中国梦”也必须凝聚每一个中国人的力量。“中国梦”思想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从自己出发,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梦想,选择正确的成长道路,将“中国梦”与“个人梦”相结合,在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探究大学生“中国梦”实践路径能对大学生将“中国梦”与“个人梦”有效结合提供理论指导,为大学生更好地践行“中国梦”奠定基础。
二、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及其实践路径的现状
为了解广大高校学生对于“中国梦”及其实践路径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课题探究。小组成员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别从大学生对“中国梦”内涵、“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实现“中国梦”的途径、阻碍“中国梦”实现的因素以及当下大学生对“中国梦”了解渠道等方面入手,采取书面问卷与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随机对江苏大学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直观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面向江苏大学全体学生,派发问卷共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其中,大一学生58人,大二学生30人,大三学生8人,大四及其他4人;男生占总人数的48%,女生占总人数的52%。
根据问卷回收分析,我们了解到:
1、对于“中国梦”基本内容了解方面:自“中国梦”提出以来,国家、社会和学校大力倡导宣传,广大学生受到“中国梦”思想的深刻感染,对“中国梦”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大部分学生明确表示了解“中國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他们普遍认为国家富强指的是有较高国际地位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民族振兴最为首要的任务是民族信仰和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这自然而然地与我国现在大力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联系起来。可见我国提出的“中国梦”思想已经具有了广泛的影响,有关“中国梦”思想的教育已经初见成效。尽管广大学生对于“中国梦”思想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梦”的了解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梦”思想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且了解途径也较为狭隘,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掌握。
2、对“中国梦”的实现可能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于实现“中国梦”有自己的认识,当被问及“中国梦”最终能否实现时,绝大多数同学还是肯定的,他们对“中国梦”的实现是比较有信心的,他们认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虽然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是在克服后是可以完成的。对于阻碍“中国梦”实现的因素,观点多种多样。有人认为是贪污腐败造成了对“中国梦”实现的阻碍;有人认为是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还有人认为是由于体制不够完善造成的。但同学们深信,这些问题通过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与此同时,许多同学也在为实现“中国梦”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有些人认为要努力学习知识、不断进取,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有些人认为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还有些人则认为要拥有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连。
以上种种结果都表明,高校学生在接受“中国梦”教育、学习“中国梦”有关知识的同时,从内心开始认可“中国梦”,反思当下社会弊端,为践行“中国梦”做出初步的探索。
3、对于大学生践行“中国梦”实践路径的探索方面:在现在的大学校园中,开展“中国梦”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名师讲座、学术科研、班级活动、校园竞赛等。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参加班级活动可以有效地认识学习“中国梦”。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国梦”,更重要的是能使同学切身参与其中,对“中国梦”有更深入的了解。现在大学生参加最多的是班级团日活动,通过团日活动进行“中国梦”教育。与此同时,高校也会定期开展名师讲座和践行“中国梦”先锋人物的主题讲座,学术科研和校园竞赛也为“中国梦”的教育和践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学生在认识“中国梦”、探索实现“中国梦”路径以及高校在宣传教育“中国梦”方面都进行的如火如荼,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探索已十分完备,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其中存在着的问题。高校教学更侧重理论知识,不贴近实际,大学生们很难很好地把“中国梦”与自身的现实理想相结合,致使“中国梦”思想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激励作用没有得到更好的体现和成效。甚至有些大学生认为“中国梦”与自己太过遥远。
三、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思想教育创新
1、教育内容的创新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乃是时代的继承者,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至关重要。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及时将这一课题纳入课堂教学之中。现如今高校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理论课为主,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義道路等课程,而“中国梦”思想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诸多教材纷纷更新,及时将“中国梦”思想加入教材,高校的学生也纷纷开始探讨“中国梦”思想的深刻内涵,与老师进行探究,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重新焕发了生机,当代大学生更易于形成对“中国梦”思想的新认识,形成自己个人的见解,对“中国梦”思想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在完善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完善了“中国梦”思想教育,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国梦”的热情。
2、实践路径的创新
在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需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基于此去探究“中国梦”的具体实践路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增强“中国梦”对大学生的感染力,更有效地实现“中国梦”。
(1)参加课内实践,深化对“中国梦”思想认识
将“中国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是最直接的方式。通过系统理论地学习“中国梦”思想,使得大学生对“中国梦”有一个全面而且系统的了解,充分掌握有关“中国梦”的理论知识,准确的把握“中国梦”思想的内涵、目的、动力等。在专业课作业上,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有关“中国梦”的论文,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提高自己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的同时,也不能荒废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的学习更容易与“中国梦”教育相结合,应该尽量避免学生产生一种自己所学专业与“中国梦”无关的错误思想。学生需要明白的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我们实现个人梦想的必要条件,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实现个人梦,进一步实现“中国梦”。同时,课内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中国梦”理论知识、填鸭式学习,可以有选择地开展翻转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前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了解“中国梦”,师生可以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协作探究、答疑解惑,以达到对“中国梦”相关知识的分析、综合、评价的高级层次。
现如今基本上每个班级都开展过有关“中国梦”的团日活动,但同学们的思想容易产生倦怠,应当积极探索更加新颖和有效地团日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践行“中国梦”。同时可以邀请对于“中国梦”思想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广大学生畅谈“中国梦”,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和存在不解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上能够对“中国梦”有一个更深层次更全面的了解。
(2)课外实践,丰富“中国梦”思想教育手段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知识高度,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领会,任何的理论教学都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中国梦”思想也是如此。高校应该紧紧围绕“中国梦”思想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认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例如进入工厂、企业参观学习,也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迹展览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梦”,了解我国社会部门发展情况,回到学校之后开展小组总结讨论,以加深了解。现如今对大学生进行的“中国梦”教育更应该侧重于学生实际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梦”,探讨实践“中国梦”的实践路径,增加对于“中国梦”和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在实践中能够产生对于“中国梦”思想的新认识、个人的新见解。
随着时代发展,新媒体蓬勃发展。新媒体的兴起为学习“中国梦”提供了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方式。在课堂之外,大学生广泛运用手机电脑等来满足自己的生活学习需求,而将“中国梦”与新媒体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了解“中国梦”的兴趣。因此,应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利用新媒体来了解践行“中国梦”,构建学生素质提升的有效平台。
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如网站、微博、微信、贴吧等,丰富“中国梦”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围。将“中国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政策、学术交流讨论、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发布到高校的官网、公众微信平台以及微博等新媒体之中,方便学生利用闲暇课余时间充分了解“中国梦”思想,更好地感受到“中国梦”教育的良好氛围。
(3)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引导作用
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向学生教授“中国梦”的有关思想的同时,需要及时了解到党中央有关“中國梦”思想的新指示以及最新的开展情况,积极组织有关“中国梦”思想的教学研究工作,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可以借鉴翻转课堂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同学们对“中国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可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探讨与交流,了解到每个学生心目中各自不同的见解,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张探究式地去学习“中国梦”。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对于学生有困惑的地方要给予清晰的讲解,引导学生朝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方向去认识“中国梦”。
对于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则更应该从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为出发点,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方式,培养大学生积极践行“中国梦”的思想。首先,高校辅导员应该始终牢记、学习“中国梦”的相关思想内容;其次,辅导员要积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现如今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对于“中国梦”思想已有的了解,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后,辅导员应该积极关心学生的课外生活情况,了解学生与同学的相处情况和生活习惯等,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也贯彻践行“中国梦”思想,以便更好的进行“中国梦”思想教育。
对于校宣传部门工作者,应通过积极宣传表扬优秀人物,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文化起着示范作用。高校宣传部门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推动大学生“中国梦”认识与实践的重要作用,积极展开各项工作。
四、总结
当代青年大学生乃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必须树立自己的梦想,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中国梦”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大学生的心中更应该对于“中国梦”有一个深入全面的理解,充分发挥“中国梦”对自己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将自己的梦与“中国梦”相结合,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 青年梦与中国梦—纪念“五四”青年节[J]. 求是, 2015,(09):24-26.
[2] 石 平.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J]. 求是, 2012,(06).
[3]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M].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