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PBL环境下目标教学法的探讨,对目标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具备的操作优势和具体实施方法做了论述,同时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共性问题以及影响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理论上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PBL 目标教学法 信息技术 中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240-03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课堂教学,特别是在中小学,人们都认为教师和书本是知识的载体,教学过程就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书上的知识,学生看着学,迅速掌握,理论上这是个高效率的系统。事实上,依靠这个系统得到的,是忽略了发现知识过程的高效率,甚至相当部分学生越往后越无所适从,因为学习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发现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人们开始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这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目前,PBL是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核心,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以分组阐述、展示、讨论及相互交流为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模式。PBL的教学目标尤其要突出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资料组织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早在1994年,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就联合主办了关于“全国目标教学”的理论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关于如何更好地推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能力提升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目标教学法即将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堂导入、展示教学目标,遵照教学目标讲解和领悟相关知识,训练相关技能,渗透思想教育,目标测评等几个环节,并根据这些环节组织实施教学。
无论是建构主义理论,还是“PBL”,又或是我们提出的“目标教学”,其本质都是让学生经历更多探索发现的过程来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目前,信息技术学科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灵活性,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信息化思维意识的形成方面有了较为系统和深化的研究。因为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在运用“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具备相当优势。
1 “目标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的优势
信息技术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其中关键是让学生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PBL的实质就是如此,而借助目标教学法,这在客观上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在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果断切入。
信息技术本身发展的速度远远快于学生教材的更新速度,往往一套教材刚刚编撰完成,教材中所涉及的软件或方法已经被新的升级版本所取代,于是,教师和学生往往需要自主去弥合这部分间的差异,目标教学法能在实施过程中让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主观需求。
随着信息化工具的普及以及家庭中对信息化设备使用的日益频繁,广大师生能够较为轻松地从网络及其他媒体得到更多更新的信息,从而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一系列的可能先前闻所未闻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实现信息技术学科的自我完善和修补,而对于目标的渴求,也刺激学生能够不断通过自主探索,寻求了解所需信息内容。
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综合、物理、化学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认同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作为教师应努力寻求实现目标的最短路径。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从而提高学生对现实环境下可利用学习资源的认识与趋向,提升他们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常见“目标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和典型问题
目前,部分学校已经在开展所谓的“前测后测”或“问题情境”的教学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对于学生对问题理解的认知程度,问题本身难度的把控(部分已经实现系数分类),学生分步处理问题过程中合理提示等都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参考,但在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问题驱动方面还明显未有深入,学生对于问题的产生缺乏自主意识,也就是说,问题往往是安排好的步步呈现。
数学学科在“目标教学法”上面的实施,在独立探索、确定目标、协作学习、学习评价等方面能形成模板性的操作纲领,从而印证了目标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现实意义。但操作上过于倚赖学生个人能力和榜样力量,在阐述、展示、讨论环节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3 PBL模式下“目标教学法”引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
“基于问题学习”,直接从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将学科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科知识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PBL平台的“目标教学法”可以根据“观察目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践论证、巩固优化”五个阶段来进行教学实施。根据上述的学科教学中“目标教学法”的相关应用,我们可以看出,将PBL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接下来,从四个方面来详细论述PBL模式下,目标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实施。
3.1 目标的确定
PBL是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核心,而这个问题的产生不应该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程式化的问题,而是学生在对一个目标的理解后,自主产生的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PBL平台上“目标教学法”的目标确定,必须以最终的结果呈现为参考,由学生自主形成一个个阶段性或分布式目标,围绕一个总的大目标步步为营。以WPS教学为例,如果按照原有教法,往往会注重每一个菜单,每一个工具的使用介绍,然后让学生在每节课掌握一个新的操作要领,如文字段落的修改或表格的制作,但是,基于PBL的“目标教学法”不会这样做,它会在每节课直接给出一个最终效果图,让学生先做仔细观察,而教师仅仅就其中必须达到的几个固定参数做相关解释,如字体字号或颜色等,由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和自己的理解来确定要完成的每一个小目标,学生会针对每一个需要完成目标提出操作假设,即是否通过这个功能菜单了实现,接着进行实践验证,若遇到问题,又可以采用小组交流或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下去。
又如在“申请电子邮箱”一课,教师将邮箱申请成功的界面打印在屏幕,同时提供申请的网址,学生需要的,就是在按照教师的要求打开网址后,给自己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如用户名的填写要求,密码设置规则,密保问题等,然后通过探索或交流,特别是尝试来解决,而不是等着教师手把手操作到成功,特别是其中可能碰到错误的反馈,但仍然会对问题有基本的反应,从而影响以后能对类似情况的警觉。
所以,基于PBL平台的“目标教学法”的学习目标不是教师预设的,而是学生面对最终效果独立思考得到的。
3.2 实施要点
不可否认,相当部分学生对于直接呈现出的“效果图”抱有很复杂的心态。因为PBL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起始阶段,学生对于该教学法的适应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且主动配合的,否则,会远远落在后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基础不是很好的群体就无法实施该教学法,而是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耐心来容许这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的存在。
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是让每个学生,注意,一定是每个学生,因为只要有一个学生不参与进来,可能下一次就会有两个甚至更多,开始等待讨论的结果或者教师的最终演示,这对于该教学法来说无疑是失败的案例。当大家开始思考,教师必须让每个学生都集中注意力,听他所讲,明确几个关键的数据,如字号是初号或者顺序是从头循环。这样做并不是刻意给学生更多提示,而是根据客观存在的教学要求给出一个规范性的操作框架,这个框架绝不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思考。根据笔者对三所学校5000多名学生近三周的完全统计,各班每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都是接近100%,可能个别学生在起始阶段并不适应,但在任务刺激下,还是能够较快投入。
其次,PBL是医学教学领域首先引入的,而它的引入是基于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使各学科相互渗透, 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同样可以参考大学科概念,将主学科知识纳入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融会贯通地使用已有经验进行判断和推理,进而实现对问题目标的把握和深入理解,树立更为可靠的主动探求意识。例如在教学Scratch时,将数学中的不等式及逻辑关系作为所包含问题的一部分纳入到操作实例中,在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对数学学科基本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应用。又如在学习Logo程序画图时,对于画面的取点和间隔、角度与交叉的计算,对画面整体形象的要求以及为画面所布置的背景的设置,都在吸纳各类学科的基本能力,这也就决定了学生在“目标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必须综合利用大量的已有知识经验。当然,得力于PBL平台营造的主动求知的氛围,学生会在很自然的情况下运用这些知识,而不是老师按照课本的编排按部就班地讲解中进行。
此外,PBL平台具备以真实事物为目标的教学特点,因此,学生所感知是教师提供的最终目标形象,因此,需要更多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理解以及小组间的交流和探讨,水本无华,相荡乃至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当然,在其过程中,建立假设,论证假设是相当关键的两个环节,教师在此处的引导最为关键,特别是防止问题跑偏,及时纠错是起始阶段必须严格执行的,否则,学生的思维往往容易过分发散,反而不利于能力体系的形成。
3.3 点评效果
教学目标可以理解成将课程目标分析到操作化的程度 ,描述具体的行为结果 ,引导教学的展开,描述的范围是一个单元或一节课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确定将要完成的具体目标 ,是目标系统中最具体且可操作的单位。那么,在实施“目标教学法”后对于教学目标完成程度的评价显得至关重要。在PBL模式的第四环节,即验证设想完成后,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对操作的结果有一个自主的评价。学生可以从完成的时间和过程,以及思考中遇到的障碍,又或是小组讨论时出现的意见分歧来进行阐述,而教师则从班级学生整体完成情况,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小组或个人走的弯路上面围绕基本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点评。同时,根据每次讨论会学生发言的次数、质量也可以进行综合评估,从基本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考查。在执行一段时间后,进行一次必要的综合训练考核,来检验学生基本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此外,鉴于PBL模式本身具备的自主验证能力,就如学习PPT的制作,学生往往可以通过更多的尝试,更多工具的选用和小组间的讨论来完成或完善自己的操作成果,因此在评价时需要合理加入对于操作中如何更为快捷更为清晰的思考角度的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对于目标的更为理性地认识,更有助于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对自我否定的合理运用,适应未来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基本需求。
3.4 改革创新
在原本的PBL模式中,是不存在改革创新的,因为它是对真实问题的实际解决,但在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创新是必须的,就如教学“电子小报”,不可能要求千篇一律的框架结构和排版模式。之所以做信息技术课程引入PBL模式的“目标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鉴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有的开放性、无穷性和创新性方面的考虑。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无穷的创造空间,而PBL模式的目标教学法的实施,正是为学生去这个空间探索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和意识准备。
但是,创新的前提是基本问题的合理解决,在“目标教学法”的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容易忽略基本问题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规律,而过度要求了在评价机制后的改革创新,造成学生在规范性和标准性方面的欠缺,给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埋下了较多隐患。因此,我们所讲的创新,一定是循序渐进式的创新,是积极意义上的创新。
4 PBL模式下“目标教学法”的展望
最后,我们有必要来展望一下PBL模式下“目标教学法”在未来可能的发展和遇到的问题。
首先,从知识建构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和认可,并且在很多地方正在或将要实行面向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机制,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也是笔者主张的该教学法发展提升的基础。
其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寻求评价,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必将是主流,也势必会成为广大教育人的合理选择,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多的空间和辅助。
当然,现阶段推进PBL还是有着不小的阻力。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在大家头脑中根深蒂固。有时“目标教学法”刚开个头,很快又回到长篇大论的教师讲解中,有时因为考虑到学生讨论环节可能出现的跑偏或效率等问题,教师开始着急地收住学生思维,摆放到规整的路线中,造成了形式意义上的学生主动的学习模式。
其次,可供直接参考的经验较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现在仅在医学教学、信息教学等部分学科采用过或探究过PBL模式,尤其是在医学教学中运用较多,在其他学科尚未有严谨的教学情况论文呈现。因此,不具备生搬硬套已有模式的条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学科实际锐意开拓,不断积累。
再次,PBL模式下“目标教学法”的首要环节是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事物,而目标事物的选择需要教师搜索大量素材并从中筛选出最具探究价值的事物作为学生行动的目标,这对于教师来讲需要耗费较大的精力和时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PBL模式下“目标教学法”的推进构成了一定的障碍。
相信在广大教育人的推动下,PBL凭借其符合未来人才教学发展的独特优势,将进一步深入到各学科各年龄段的教育教学中。笔者下阶段将针对PBL模式下“目标教学法”在小学科学学科上的应用做相关尝试。
参考文献:
[1] 李爱国.数据挖掘原理、算法及应用[J].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韦必忠. Scratch兴趣区域挖掘过程分析[J].科技通报,2013(4): 202-203,206
[3] 田志军.简单程序设计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0):137-138.
[4] 常中华.基于Web的易语言系统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4):5-6,19.
[5] 赵可云,何克抗“.设计研究”视角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2,(1).
[6] 耿新锁.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2).
[7] 李永华,赵玉霞.从教师心理探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原期”现象[J].中国电化教育,2011,(9).
[8]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9] 关超然,李孟智.问题导向学习之理念、方法、务实与经验[M].台湾,Elsevier Health Sciences,2009: 25-26,
[10]田 健.基于问题学习( PBL) 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应用研 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48-49,
[11] Dolmans DH,Van Luijk SJ,Wolfhagen IH,et al,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behavior grades and tutor performance rating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J].Med E- duc,2006(2):180-186,
[12] 陈丽虹,周莉,吴清泉,等.PBL 教学模式效果评价及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3(1):70-73,
作者简介:王佳,男,江苏省无锡市育红万科小学教导主任,中级职称,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