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 梅永刚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立身为人、成长成才的必备品质。文章以西安邮电大学在校学生为样本空间,结合问卷调查,讨论了目前大学生不诚信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由此提出了西安邮电大学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这对于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诚信教育意义重大。
为了全方位分析西安邮电大学学生的诚信状况,给学校研究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提供参考依据,学生处于2015年6月以本校学大一到大四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10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37份。从问卷调查的整个过程来看,参与学生对问卷所涉及的内容能够以严谨的态度思考作答,问卷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大学生不诚信的主要表现方面
1、学习不诚信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承担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努力學习,掌握专业技能,是对在校大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同时必须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然而有些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仅仅把大学阶段的学习当作是完成任务,顺利毕业是终极目标。平时课前不预习,课中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有的大学生因为迷恋网络游戏,而选择逃课,甚至通宵上夜机,甚至在大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没有翘课的大学生涯是不完整的”,而学风建设是很多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在努力提升的工作重点,这样的学习不诚信,无疑是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们鸣响了警钟。
2、考试不诚信
只要有学习的过程,就会有考试,考试不仅仅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检验,同时也是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考察。各高等学校一直将学风建设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方式强调考风考纪的重要性,但是学生参与作弊的行为仍然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从随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到国家英语CET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各类职业能力考试等等,甚至考试期间采用了高科技作弊手段。虽然对于考试作弊,各高等学校都制订了最严格的惩罚方式,或者直接与学位授予相挂钩,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去铤而走险。这些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培养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初衷,同时也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在问卷调查中,在“你是否有过考试作弊行为”的这一项调查中,有23.37%的同学选择“有过作弊行为”,37.89%的同学选择“偶尔作弊”,38.74%的同学选择“从不作弊”。
3、人际交往不诚信
诚信是搭建大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对人讲诚信,就是在交往过程中对人要诚恳,做事讲信用。但在具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很多大学生往往不诚信,表面上奉承,私底下诋毁,交往存在表里不一。伴随着高校大学生不断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之间互不信任,个人利己主义现象严重,相互不关心,同学关系淡漠薄。对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生活和学习的学生,非常容易导致性格冷漠、自闭,甚至丧失责任感,严重影响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在问卷调查中,对描述人们品质的词语,同学们所认为的重要程度对它们进行了排序,65.31%的同学回答“正直,做事有原则”,64.14%的同学回答“诚实守信”,50.48%的同学选择“待人友善,平易近人”。
4、求职不诚信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竞争日趋复杂,大学生包装自我的意识不断增强。为了能在求职的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部分大学生私自修改在校成绩单,过大虚化个人简历,伪造各类获奖和技能证书,以至于出现了应聘单位在收到的大学生简历中出现多名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辅导员助理、学生班主任、班长的事件。在问卷调查中,对于“您是如何看待当前毕业生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现象的”,31.48%的同学选择“很不应当,这是欺骗行为,是不诚信的体现”,51.55%的同学选择“可以理解,好的将来还是最主要的,但毕竟不好”,8.75%的同学选择“既然大家都如此,不这样做就会吃亏”,4.16%同学选择“无论什么手段,能保证就业就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不诚信的现象仅仅是社会不诚信问题在大学校园里存在的一个缩影,通过查阅资料、梳理调查问卷、随机走访学生,发现大学生的不诚信问题主要根源来自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氛围。
1、社会因素
中国从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条件不断地丰富,但随之伴随的是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产生了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诚实守信”受到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一步步的考验着人们的道德规范。而如今的“90后”大学生便是在这一段特殊的经济改革中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社会不诚信状态势必对他们的思想定位产生偏差。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对诚信观念形成影响的社会最主要因素,49.63%的同学选择“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的影响”,21.77%的同学选择“社会风气的影响”,13.66%的同学选择“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影响”,19.42%的同学选择“法律制约”。
2、学校因素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学习阶段中,国家一直提倡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然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普遍现象。大部分学校还是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强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作用,从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正因为这样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内化诚信意识的培养,因此导致了大学生对于诚信“知行统一”严重脱节。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对诚信观念形成影响的社会最主要因素,41.09%的同学选择“学校教育的影响”,32.23%的同学选择“学校氛围以及校园文化的影响”。
3、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早接的课堂,父母是孩子受教育过程中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视。而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多数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关注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在辅以几项专业技能,就足以在社会中谋得立足之位,所以除了正常的在校受教育时间,其它的空闲时间也给孩子报了满满的兴趣班,例如学乐器、学舞蹈、学书法等等,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跟进;同时另一方面,父母也很少注意到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在一个充满诚信的环境下成长。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对诚信观念形成影響的社会最主要因素,58.91%的同学选择“家庭成员的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立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完善道德思想和健全品质的关键时期,积极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建立成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大历史任务。
1、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诚信教育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经过长期文化沉淀而形成的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表现形式,对高等学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础,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第首先,高等学校应该提供积极向上诚信服务,让高校取信于学生、家长和社会;其次,高等学校应该有目的的建立能够体现诚信教育的宣传氛围,让在校学生能够随时随刻的感受到诚信文化的熏陶;再次,高等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利用报纸、广播、网站、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等阵地积极宣传诚信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交往;最后,高等学校应该常态化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良好诚信风气的形成。
2、重视诚信教育,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挥“两课”的主阵地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诚信问题,将“两课”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有效联系起来,教育大学生了解诚信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将诚信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时事政治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如在讲《形势与政策》教育时,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进一步强调诚信。对于刚刚入校的新生,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将诚信文化纳入到道德教育中,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点内容加以强调,引导学生完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的深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3、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
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需要内在的自律,而且需要通过外在的评价制度进行约束,因此各高等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建立健全合适的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的内容应该涉及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明确量化指标,对于考试考试、违反校纪校规、瞒报身体健康情况、就业违约等不诚信行为,由学校学生处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部)进行组织实施。通过辅导员班主任评议、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来进行诚信评定,诚信评定结果可以与学生综合测评、校内外各项荣誉评比、奖助学金等相挂钩。通过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的建立,督促大学生自觉的提高对诚信行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良好诚信品质。
4、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大学生诚信档案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各方面表现的综合记录,在学生毕业离校后统一放入毕业生档案中,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他们,是大学四年积累的品德财富。大学生诚信档案应包括家庭基本情况、欠费记录、诚信记录和获奖情况等内容,各高等学校应安排专人负责,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限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同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设置不同的权限,方便老师和学生查询。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必定会使大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从而可以从体制上来制约他们的不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 肖艳红. 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研究[D]. 东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 2013.
[2] 纪安玲. 当下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及教育对策探析[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2).
[3] 杨立英.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导刊, 2010(3).
[4] 马建刚.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多维度考察[J]. 教育探索, 2013(2).
[5] 滕远杰. 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策略研究[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2(9).
[6 ]刘立静, 杨玉琢. 浅析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 教书育人, 2011(11).
【作者简介】
马琳(1989—),女,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梅永刚(1979—),男,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西安邮电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