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虽然英美法律职业精英极力抵制法律语言中的隐喻现象,认为隐喻有害于法律的专业性、权威性及准确性,并貶低隐喻的地位及作用,但法学家们在阐释法律问题时却又对隐喻青睐有加,使得法律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因此,本文尝试从认知机制及认知功能视角对法律隐喻做出分析,以更好的理解法律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关键词】法律语言;隐喻;认知机制;认知功能
一、引言
法律语言是具有权威性、法定性、稳定性等特征的法律的载体,有别于一般语言。英美法律职业精英长期以来贬低隐喻的地位,认为隐喻的易变性会损害法律的准确性,但同时又不断使用隐喻以论证新的法律问题。无论英美法系的法学家们对隐喻持何种观点,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英美法系充斥着大量的法律隐喻。
传统观点将隐喻归为一种为达到某种装饰效果而使用的修辞手法,只是一种语言技巧,为英美法学家所抵制。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为我们研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隐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一种思维方式,是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即是人类借助对某一领域的经验或理解用于阐释另一领域的现象的认知活动。隐喻是基于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在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即源领域的本体、关系、特征和知识等被映射到目的域, 通过源领域的认知图示和推理模式来理解目的。
二、法律语言中的隐喻
法律语言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及专门性,但法律语言并不是一门凭空产生的新语言,而是同日常语言一样以人的身体体验及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这意味着法律语言的解读仍然以一般语言的理解为基础,仍然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看法、意识为解读的准则或参照。因为身体体验及生活经验的相似性使得对新事物的理解成为可能,这也是隐喻得以形成的基础。基于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相似属性的类比,可以从已知的一个事物的某种属性,推测出另一对象也具有某种属性。法律条文或著述往往是对某个法律现象或问题进行学理分析后抽象的、概括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但法律语言过于抽象、晦涩,往往具有特殊法律含义,不为普通人所识。即便对于法学家而言,若想清晰阐释某一法律现象或问题也得借助日常生活的经验及语言,不得不借助隐喻。例如:《民法通则》第36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一般情况下,人是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享有主体。一个组织机构经法律创制后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这样的机构被称为法人,即经法律认可具有人的某些属性并可按照人的方式行事的组织,如公司。将人体概念域的某些特性映射到公司域上去:“公司是人”,像人一样拥有姓名(公司名称)、住址(办公场所)、财产(公司资产)等;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隐喻是刺破公司的面纱原则(Piercing the corporations veil),这一原则是以“公司是人”隐喻为基础。人可以通过伪装的方式掩盖其真实身份,实施一些违背常理或违法的行为,因此需要去除伪装还原事情真伪。公司股东可利用公司的法人身份谋一己之利,因此需要揭开公司法人这层面纱,否定其公司的人格独立性,直接追诉特定股东以承担义务或责任。法律隐喻不仅不会影响法律及法律语言的严谨性、逻辑性,相反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具体,强化了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
三、法律隐喻的认知分析
1、认知机制
隐喻的本质在于以一事物的经验和理解去体验和理解另一事物,以一事物类比另一事物。隐喻的认知机制是跨域的概念映射,其中涉及到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始源域往往是来自生活中常见的、形象的、具体的概念,而目标域往往是新出现、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概念。人类通过隐喻认知世界的过程在于构建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相似概念投射的基础。因此,相似性也是形成隐喻概念的基础。正如Dirven和Verspoor(1998)指出,隐喻基于感知到的相似性。
例如“公司是人”隐喻。在这一隐喻中,“人”是始源域,“公司”是目标域。始源域具有:(1)在法律上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2)人有姓名、住址、财产;(3)人用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4)人能从事商业活动;(5)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等特征或属性。通过“公司是人”隐喻,始源域“人”的一些显著特征被用来理解“公司”的概念。如在下列表达中,“公司”显然具备了“人”某些特性:
A、The company shall conduct its business within its registered business scope.
B、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遵守职业道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公司是人”隐喻的概念映射过程呈现出一些特征:
(1)人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常常以身体和经验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标准。人类通过身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以及对身体的认知来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及认知世界。同一家庭内的人通过不同的相互关系来区分彼此的权利地位,如:父子关系:相对于子女,父亲往往占据核心地位,对家庭事务起主导作用。这一家庭成员关系也被映射到目标域“公司”的概念系统之上,因此产生了parent company,sister company等表示公司之间所有权关系的概念。
(2)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概念映射是单向的,以“人”的各种特性来理解“公司”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符合人类倾向于使用简单、形象的概念来理解抽象事物或概念的思维方式。
(3)不完整映射。在映射过程中,并不是将“人”的所有特性都映射到“公司”。虽然始源域的意义及结构决定了隐喻的意义,但隐喻意义的构建必须以保证目的域内在意象图式的完整性为基础,因此映射程度取决于始源域和目标域在特性上的对应关系或相似性。始源域“人”在法律上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能够依自己的意志与他人达成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这一特性也被映射到目标域“公司”之上,公司也可依其意志与他人达成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但却不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特性,因此故意杀人罪中的刑事责任无法由“公司”承担。
2、认知功能
隐喻被认为“我们对抽象概念和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而不仅仅是纯粹的修辞手段,它是人类理解及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方式。法律隐喻构建、陈述、传播的本质是借助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论证、阐释新的法律问题的认知过程。
(1)阐释功能
法律体系中的部分概念晦涩难懂,非法律专业人士往往难以理解其核心概念。而隐喻的主要功能是构建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为人类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去认知未知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在“以法律为准绳”隐喻中,法律被比喻为准绳。法律的主要功能是指引人的行为,并对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对于违背法律意志的行为及其后果做出预测,并强制纠正违背法律意志的行为。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曾将法律比作拔河比赛中的绳子,绳子本身并不是比赛,但如没有绳子,也就没有比赛。因此,绳子是评价比赛的标准或比赛的一个工具。人们彼此之间的行为犹如不同的比赛,只有凭借法律才能衡量和约束彼此之间的关系。 “法律是准绳”隐喻简明扼要的阐释了法律的概念内涵及功能。
(2)类推说理
人类认知世界往往从认识自身及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开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在法律论证及推理中,法学家常常使用类推的方法,通过对某类事物的经验来理解另一类事物,使抽象的观点具体化。“法律好比一条鱼,社会生活好比养鱼之水,法律脱离社会生活,这条鱼就要僵了。”真正的法律必须以社会生活现实为基础,尊重人性,考虑人性的基本要求,并注重法律实效,避免与人性背道而驰的立法,否则只能成为“恶法”、“僵法”。法律是规范社会主体行为、维护社会正义的准绳,但却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法律隐喻“鱼”,社会隐喻“水”。法律之于社会的关系,恰似鱼之于水。有力的论证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法律。
四、结语
从古至今,法学家大多对隐喻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认为隐喻的存在会破坏法律的准确性及权威性,并将隐喻置于法律的对立面,但又不断使用隐喻以强化法律推理及论证。使得法律中晦涩难懂的概念得以具体化、形象化。可见法律隐喻不仅不应当被法律所排斥,反而应该承认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德祥. 英美法律隐喻研究述评[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
[2] Lakoff,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 London:UCP, 1980:5.
[3]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 杜金榜. 法律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 张绍全. 法律词汇语义演变的方式与认知机制[J]. 外语学刊:双月刊, 2015,2.
[6] Ungerer, F.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7] 史彤彪. 法律的比喻賞析和研究[J]. 政治与法律, 2011,8.
[8] 吴经熊. 法律哲学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
谢海波(1988—),男,硕士研究生学历,贵州理工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及法律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