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实效性论析

2016-05-14 14:11王成李金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王成 李金玉

摘 要:本文阐述网络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探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载体的运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实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18-03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概述

近年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为“思政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思政教育的范畴概括、价值定位、原则规律、内容结构、方法途径、效果评估等。然而对思政教育载体的研究相对有些滞后。

思政教育载体是承载、传导思政教育各因素,为思政教育主体所运用,促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政教育活动形式,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标、任务的形式和手段,属于思政教育方法论的范畴[1]。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载体的合理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政教育的效果,如果运用得合理、选择得恰当,会促使思政教育各要素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则会使各要素相互掣肘,互动紊乱,阻碍其教育作用的发挥。

思政教育载体包括物质形态载体,还包括活动形式载体,像理论学习,会议、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及大众传媒等载体。思政教育的载体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社会思政教育与历史条件变化中为适应新情况而产生[2]。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体得到空前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其中大学本科生占的比例为11.2%[3]。微信、微博、QQ、论坛、飞信、博客等新媒体便捷、即使、互动等特点,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进一步开拓载体的契机,思政教育网络载体应运而生。

思政教育网络载体是思政教育发展的产物,它是思政教育者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平台,积极向大学生传授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使大学生具备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媒介和形式。

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先进思想的代表,是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然而,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新媒体,趋利避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研究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载体,是当前思政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的重点问题。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载体的现状观察

为深入了解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网络载体的现状,笔者专门设计一份问卷,在内蒙古地区某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将部分调查结果写成论文已经发表,发表的论文题目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调查分析——以内蒙古地区某高校为例”,关于问卷发放和回收的数量以及相关分析技术和结果已在该论文中论述,在此不再赘述。以下调查分析结果是剩余未发表的部分。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运用网络载体呈大势气候,广泛利用电子邮箱、手机飞信、微信、QQ传送通知和公开性的文件。在“您是从哪里了解校园活动的?”的调查显示:有32.4%的学生是通过学院微信公众平台、QQ群、飞信等新媒体平台了解校园活动;有19.6%的学生是通过校内海报公告栏得知的;34.4%的学生是通过班会例会的形式了解到的;13.6%的学生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如下表格所示:

在“新媒体上班主任、辅导员经常会发一些正能量的文章或观点吗?”的调查显示:30.04%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发布正能量的信息,而且对学生很有益;28.13%的学生认为老师偶尔发一些正能量的信息;15.29%学生认为老师发布的信息很杂,知识略过;26.54%的学生没有加老师为好友。如图1所示:

根据以上调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特色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载体传播着思政教育的主导思想。利用网络上正能量的讯息、人物访谈、励志微电影等来充实着思政教育,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另外,对大学生而言,新媒体也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思维模式。当前大学生最流行的学习方式不再是课堂上获取知识,而是更大程度上利用网络课堂、微信群、微博、贴吧等网络载体。在“您在网上讨论或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观点、言论吗?”的调查显示:经常讨论和偶尔讨论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分别19.6%和52.75%;取决于是否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视情况而定的学生占14.19%;从不讨论的学生仅仅占13.45%,如图2所示:

然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因其虚拟性,舆论导向的偏颇性,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严重的影响着“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关于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在已经发表的“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调查分析——以内蒙古地区某高校为例”的论文中详细论述。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高校学生中频繁地出现网瘾症,网络媒介素养下滑,身体素质低下,精神萎靡不振等状况。出现这些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思政教育主体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

首先,教育者不能熟练掌握网络载体。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大多是由班主任、辅导员、和政治课授课教师组成,虽然他们政治索养与专业知识都比较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思政教育人员由于日常工作比较繁忙,所以对于网络上的信息没有及时地获取,在信息操作技术上也显得不够熟练,所以就造成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实际运用能力不高的问题。

其次,对网络载体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监管漏洞。校园网络监管尚未健全,加上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媒体功能,他们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这无形间增加了控制信息的难度,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三、提升思政教育网络载体实效性的建议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出现只是改变了内容传播的途径,然而载体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人们的思想,生产着比自身更高的价值。因此,建议高校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网络载体建设,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优化网络环境,建立健全网络规章制度,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转变传统观念,加强思政教育网络载体的建设

高校应及时转变观念,认识到新媒体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了解新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顺应历史潮流,树立新型的思政教育观念。加强各类新媒体载体的搭建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开拓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加大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建立更多更好的引导平台。

在学校网站、微博、BBS等网络媒体中积极宣传正面信息,可开发新媒体网络信息平台,开拓新媒体教育阵地,实现网上教育模式。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容,通过网络载体制作成微博、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把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社会热点,通过网络载体进行讨论,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社会热点,内化教育内容。积极发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网络载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思政学习中去,使传统的单项灌输的教育方式向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转变。

(二)提升媒介素养,打造高素质的思政教育队伍

高校应依托网络新媒体载体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要求他们既要具备较高思政理论素养、又要具备网络载体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媒介素养。

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不仅仅是“说服”、“传递”信息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鉴别”、“筛选”、“评价”、“引导”能力的提升、完善。[4]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者特别是在一线工作的辅导员应掌握思政教育网络载体的特点和规律,收集大量正面的信息资源,摒弃纯理论式的灌输,通过一些有趣的教育案例、鲜活的案例等内容利用大学生感兴趣的、快捷的网络载体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互动,来传达教育者的价值观。利用网络载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在问题萌芽阶段进行引导和处理。

(三)优化网络环境,健全网络监管机制

习近平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客观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做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再难也要做。”[5]因此,高校更要顺应号召,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净化网络体环境,保证校园网的网络环境的和谐健康。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校园网严禁不良信息的传播,制定校园网络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建立健全针对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顺应党和国家号召“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6]努力推动网络立法的健全和网络管理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85.

〔2〕刘越.试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J].品牌,2014(09):2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2016-1-22.

〔4〕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109.

〔5〕人民网.习近平的6个“互联网思维”[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20/c1001-26064303.html,2014-11-21.

〔6〕中国网.习近平乌镇演讲的9点精髓[EB/OL].http://news.china.com.cn/2015-12/16/content_37332192.htm,2015-12-16.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