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波+王波
清华创业者多务实、理性,偏重技术创新,名校背景给了丰厚的资源,也极大提高了创业成本
清华大学105周年校庆期间一场创业论坛的舞台下,投资人刘庆追着工业设备健康管理领域一位清华毕业的创业者说,“能不能让我跟投一点你的项目,少点儿也行。”对方婉拒了,理由是已经找到投资方。
“好项目难进啊,最近一个也没捞到。”刘庆告诉《博客天下》,语气有些急躁又略显无奈。三四个月前,他本来谈妥了一个做大数据旅游的清华项目。就在签约的前一天,对方告诉他,一个师兄做相关企业,更有意愿拿那边的钱。
“就一天。”刘庆立起一根手指强调道,并将这次失手的原因归结为自己非清华毕业的身份。他是一家工业废品处理公司的董事,私下喜欢炒股,去年开始转向天使投资,投过的5个项目里,3个已经顺利融到A轮,估值均过亿。
刘庆偏向于在清华北大挑选创业者,理由很简单—“就算失败了也会是连续创业者,好学校的学生脑子好使,成功几率更高,以后好企业大多还是这帮人干的。”
3年前,在类似的论坛上,田月兴冲冲地拿着自己的项目回清华交流。“想做一款能陪伴人们的智能机器人,既能充当仆人的角色,叫外卖、调控家电用品,也可以在你难过孤独时,陪你解闷。”她在宣讲会上跟大家阐述。
为了跟大家描述这款产品的市场空间,她讲起自己在新加坡、美国等地工作的经历,“一个人忙完工作回到住地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并强调人与生俱来的社会性,“惧怕孤独,朋友、爱人又讲求缘分”。她说,“对很多大城市的单身工作者来说,一个机器人是最好也最舒服的‘朋友。”
校友们听完一头雾水。有人当场否决这个娃娃脸女生,开关灯、调节空调这些事都很简单,自己起身用手更方便,还能顺带活动活动,为什么一定要用机器人?这不是一个刚需。情感陪伴更不靠谱,“机器怎么能解决人的情绪问题?”更多人反驳她的技术问题,一个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女生嚷着做机器人,要技术没技术,要经验没经验,不是天方夜谭嘛。
田月2008年从清华土木工程系毕业,工作两年后到美国普渡大学修完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后转战投行工作2年,学习到工作一路顺风顺水。有校友劝她,要现实些,创业不是有个想法就可以的。
创业第一年,她几乎“回一次清华被泼一次冷水”。在清华创业项目展示里,她发现自己的项目显得“奇葩、异类”。别人都是噪音处理仪、空气智能检测表、污水净化数据管理或者大数据网站,要么呈现了专利技术,要么是已经初见模型的网站,没有人跟她一样,“拎着想法就来了。”
“想想我还真挺天马行空的,有点跟清华气质不符。”31岁的田月突然对《博客天下》感叹道。采访当天,她刚签约新办公场所,经过两年多的技术研发,她的机器人将在今年6月完成首次量产。在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宣布联手打造机器人后,田月的创业方向越来越受到肯定,也刚刚入选国内某知名投资机构的明星项目。
时不时,她也会被学校邀请回去做创业分享。跟清华创业圈接触三年后,她更能理解自己当初遇冷的原因了,“清华创业圈大多是产品思维体系,自己发现一个有兴趣的事或者身边一个需求,埋头研发,吭哧吭哧一段时间做出来再展示,很多人对产品的市场空间没什么预估。所以在圈子里,你得有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在那儿,大家才会去评判,你若就一张纸,很少有人愿意理你。”
以前,格润爱合伙人刘春兴总觉得把创业分出清华、北大圈是刻意贴标签。直到前段时间,李克强总理去清华、北大考察,刘春兴看视频回放,发现在北大参观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展、北大学术故事,在清华则全是技术发明。“创业基因本身还真是不一样的。”说完,他又自顾自强调了一遍,“真的不一样”。
这位40多岁的商人曾依靠钢铁国际贸易完成人生财富积累,如今他的兴奋点几乎全在公司的产品技术上。他一会儿展示密密麻麻的空气净化器内部设计图,一会儿亲自跑到换气口解释新风系统调控室内空气的过程,一会儿又拿出空气检测仪器,试图说明这款空气净化器的运作过程和成果,甚至想把一款最新的黑色家用空气净化器“拆了给你讲”。
看重技术也是他喜欢清华创业圈的一个原因。“很多都跟我们一样,是技术主导型企业,聊得来。”他告诉《博客天下》。好几次他去参加清华创业论坛,发现创业者演讲时都在说自己的技术或者专利,污水处理、水管技术、数据监测,20分钟里光技术讲15分钟,最后5分钟大概解释一下商业模式。
3空间创始人张磊便是如此。“我们这几个合伙人全是清华的,六七个核心技术人才也全是从清华招的,技术都很牛。”这位向来严肃、几乎没有表情变化的CEO突然提高声调告诉《博客天下》。谈到自己的创业团队时,他带着颇为自得甚至有些骄傲的语气。为了让人注意到这一点,他刻意在名片、公司名后都缀了一句“源自清华的装修服务平台”。
37岁的张磊曾担任IBM全球商业解决中心技术总监,技术出身让他对清华毕业的创业者有天然的好感,但也更了解他们的劣势—“过于高估自己的技术优势。”在清华读EMBA期间,张磊曾听说过不少清华学生拿着技术专利直接去融资。“除非你超牛,做的东西有很强的技术壁垒,别人学不来,不然你只有专利没有团队没有市场概念,会很吃亏。”他说,“在中国,别人只要觉得你这个有点市场潜力,立马就能组团做出来,资本进来做出来的可能比你一个人闷在那做得更好。”
极度崇拜技术创新、信奉“技术能掌控一切”的还有清华美院在读研究生龚华超,他说话慢条斯理,有理有据。这位典型的清华创业者崇拜埃隆·马斯克,因为“他做跑车、私人火箭,让大家感受到真正技术创新的牛”。脸还有点婴儿肥的龚华超野心不小,他所设计的智能超薄键盘获得过被称为设计界奥斯卡的德国红点至尊奖,目前正琢磨着如何把这键盘安装在全世界每个人的电脑上。
“清华偏向于扎克伯格,北大更有点像肖恩·帕克。”90后龚华超告诉《博客天下》。他这样划分清华北大的创业风格。在他眼里,扎克·伯克为方便在校学生链接创办Facebook,开始没怎么考虑市场问题,纯粹的技术突破;硅谷奇才肖恩·帕克则早在1999年创办音乐免费网站Napster,最鼎盛时期有8000万用户,后创办Plaxo(类似于LinkedIn的初级版),无意间得知Facebook,立马约见扎克·伯格并成为第一投资人。“肖恩·帕克有很强的市场洞察力,能更宏观地看问题,从大的市场趋势去决定要做什么事,扎克·伯克是发现身边缺个这样的东西才去做,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出发点,所以肖恩·帕克在这方面对小扎有很大的贡献。”极喜欢分析的龚华超说。
刘春兴觉得清华的创业者偏重诗圣杜甫的气质,勤奋务实、韧性强,极少能有人最终成为诗仙李白,“不具备与生俱来的那种天赋,也不擅长天马行空大步向前,但你要选择正确,一步一步努力可能收获诗圣那个成就。”
2015年年底,格润爱CEO包仲南前后见了10多个投资人。他的公司前身为全球医药、高端实验室提供室内空气品质解决方案,已在行业里摸索10年。每次讲到企业愿景,他都跟对方强调,我们可能还需要10年才能成为一家市场足够大的公司,至少也得5年,要不要上市得看企业发展。
好几个投资人一听,着急地给他支招,“得讲概念啊,空气净化器是大健康,又跟环保相关,现在国家正治理雾霾,多大的一个产业啊”。
包仲南听完没说什么,拿着材料回来了。几个月后,他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做实业得有10年的情结,它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市场也需要去培育。”在办公室里,他一板一眼向《博客天下》重申自己的观点。说完,他习惯性用手往上推眼镜,打趣自己有些刻板,提起早年流行的段子,“清华是‘傻子、北大是‘疯子、人大是‘骗子。”
“清华人确实骨子里好像有那么点固执,或者死板。”他说。包仲南自认是标准的清华男,说话平稳,讲求逻辑。
在市场层面,投资人曾劝他先投广告把市场砸出来。“医用要求很高,民用低,我们要想办法降低产品的净化能力,减低成本,我们属于降维竞争。”他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但一想到市场无常,包仲南还是犹豫了,“可以说理性,也可以说保守”。包仲南跟刘春兴商量后,决定放弃。
龚华超极其崇拜马斯克,喜欢酷炫的技术创新。图/范永恒
他们觉得现在站出来营销有些过早,重心还是应该在产品上。“苹果1、2、3代在当时的市场竞争里可能都是不错的产品,但我们觉得到了苹果4s才应该大力宣传,不管是市场还是产品,它都真的成熟了。你现在自己也不知道市场会有什么反馈,宣传那么好出问题了怎么办。”刘春兴说。
包仲南则反复提及以技术起家、通过十多年变革成为中国手机销量第一的华为。“稳打稳扎。”他非常认可这种一步一步通过产品口碑发展强大的公司。从自己公司的基因来看,他觉得华为有效仿性,小米则毫无借鉴价值。“清华人很难做出小米那样的公司。”包仲南说,从某种层面,清华的严谨务实限制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思维方式直来直去,不懂通融,很多有突破新的营销模式想不到也做不到。
最近,包仲南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正在尝试跟外界做些必要的品牌宣传和合作。跟他有同样困惑的清华创业者不在少数,即使仅从一个想法开始创业的田月,也发现自己在市场营销上只能依赖大数据分析,她的北大合伙人则能在大数据基础上,通过感性判断快速捕捉到用户的心理需求。
斗米兼职CEO、原58赶集高级副总裁赵世勇也正在尝试跟自己妥协,包括接受让他“不舒服”的采访,以及参加行业宣讲。跟其他几位清华创业者一样,他也不擅长讲故事,理性、务实、温和。谈到对自己有影响的书籍时,赵世勇直言更喜欢硅谷企业家本·霍洛维茨以血泪经历写作的《创业维艰》。在他眼里,它比彼得·蒂尔撰写的、鼓励大家投身蓝海的《从0到1》更实用更能有所借鉴。
70后的赵世勇正在努力学习如何做一个好CEO,尤其是在品牌和市场营销层面。公司近期目标是做到线上流水一个亿,一位高管为鼓励士气在墙面上到处挂着标语—“血战沙场,誓破一亿”,念叨要把“对手往死里干”,赵世勇则在会上淡淡地回应,我们做好自己,努力冲到这个量。“也没说要到喊标语这种,就是那股劲儿都不太能感受到。”公司公关笑称,在宣讲会上,这位CEO常常能把煽动性的稿件转码成毫无感情的口水文。
如果没创业,赵世勇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意识到自己言辞平淡会是个问题。1999年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毕业,从百度、腾讯再到58赶集,一路从技术员、技术工程师、技术总监到高级副总裁,他自认这是清华理工男最标准的一条发展路径,依靠技术完成职场进阶。
在拥有自动化专业毕业证的1999年,没有人愿意创业。赵世勇班里的30人,一半选择出国,剩下的人分别去了外企、高校和其他体制内单位,至今全职创业的也只有他一人。当时,清华美院才刚刚成立,经管学院的影响力尚排在其后,自动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并列为清华最好求职的“万金油”专业。
在校期间,赵世勇就能感受到这种优势。大二时,他帮一些企业兼职做计算机项目,每月能挣一两万,当时北京的平均薪资才3000左右。他去当时经济最繁荣的深圳做项目时,看到街上的人群行色匆匆,周围人到处在聊融资或上市,餐厅里也全是讨论股市行情的金融工作者。“真的,你到那儿除了这个话题以外没什么可聊的。”一回北京,学习之余,大家都在聊音乐,下午坐在草地上听高晓松、老狼,晚饭后可能会搭伙去听李健的小型音乐会。对当时的清华而言,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和通用电气创始人杰克·韦尔奇的实际影响力甚至比不上高晓松和老狼。
“创业这事儿当时离我们还是太远。”赵世勇回忆,1999年清华创业潮刚起步,张朝阳创办的搜狐风生水起,并在一年后登陆纳斯达克上市,但这些创业成功的人在学校依然被看做“异类、极个别的人”,进入四大、微软的学长学姐才是求职的榜样。“你学习好这么多年,这个时候兑现了过去的努力,可以获得一份比别人好很多的职业,比别人有更多选择,不创业也能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创业机会成本太大。”
他从未想过创业这条路。“世界500强是共同目标,觉得条件更好的可以再要求苛刻些,比如世界50强、世界10强。这些公司普遍月薪近万,加上福利,是其他企业的三四倍。”
赵世勇觉得,理工科的好就业也是清华比北大创业者少的一大原因,“文科不好就业,又思维活跃,闯的意愿就强一些。”
这种状况在之后的十多年其实改观不大。2008届的田月曾是清华时代论坛的组织者,联系邀请过柳传志、马云、李开复等很多名人演讲。每次这些人来时,她都会叫班里同学去听,却发现同学对这些人了解不多,“就知道是名人,李开复是青年导师,马云创办了淘宝,了解多来自当时活动的传单,没人具体了解他们的故事,也没多少人真的感兴趣。”每次听完演讲,同学跟她聊的都是马云怎么那么能坚持、柳传志怎么抵抗压力。“就觉得打了点鸡血,要学习别人那种韧劲,关注点完全不在创业。”说这话时,田月正坐在一家孵化器的咖啡馆里,周围有人在聊融资项目,也有人在商讨品牌宣传策略。她的目光扫了一圈,自问自答式地感叹了一句,“你知道吗?我们那会儿崇拜的可不是这些人,我们那会儿的榜样、偶像是院士。”
只要有院士来演讲,不用宣传,大家都会捧场,而且对院士做的项目熟稔于心,私下也爱八卦这些做学术的人,谁为科研多少天没回家,谁为一个测量数据前后忙活了几年。
田月所学专业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测绘,是一项对精准度要求很高的工作,要求很高的团体协作能力。老师们经常跟学生念叨,“你要做好一颗螺丝钉,你出一点小错别人又得重新来一遍,不要拉别人后腿”。
“螺丝钉就是要保守、本分,所以就业也是,清华整体就是你学土木就应该做土木,学水暖就应该找水暖工作,跨界比较少,更没多少人能想到创业。”田月说。
即使在田月筹备创业的2013年,清华的身份标签也一度让她备受质疑。她也是当年土木班里唯一的一个创业者。刚开始去见投资人时,对方总问她,你这么好的学校背景,又这么好的工作,为什么要创业,还做硬件。甚至有投资人直接劝她,女孩子有那么好的选择,就不该再想创业,很苦,也很难成功。
田月也想过这个机会成本,如果不创业,几十万的薪水基本衣食无忧,再工作几年上升渠道更多。“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更容易选择,因为没的选,当你已经拥有很不错的生活后,放弃就会变得很难。”
机会成本让清华的创业者在选择上确实更为谨慎。2009届清华毕业生王刚是其中之一。从准备创业到正式启动,跨越了整整五年。他是清华“尖子生里拔尖的那拨儿”,读的是清华数学物理基科班(全部是通过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上学期间跟朋友做过一家主推夏令营游学的公司,后来经营不善关门了。
当时,他有过短暂的迷茫期,想创业又觉得不懂的东西太多。他分析了一下行情,除了开餐馆、咖啡馆这些人人都能做的,能有纯爆发式增长的创业成功案例很少,“90%会死,10%里活得好的也不多。”
“我比较理智,知道创业会死啊,那干吗要创业?”85后王刚得意于自己6年前的选择—北卡罗来纳大学商学院运作管理博士于他不仅仅是个学位,而是“一个能很大提高创业成功概率的筹码”。他身穿灰色休闲服,厚厚的眼镜片后,眼睛转来转去,很少能聚焦在一个点上,即使中途接电话、回微信,也依然能快速回答问题,逻辑性极强,阐述观点喜欢用一二三。他喜欢聪明人,公司创始团队全部来自国内外名校,清华校友占了十分之一。“你把这些人聚在一起,机会成本多大,人本来都有非常好的工作,你创业不能说就是试一下,你失败了这些人的机会成本加起来不敢想象,甚至可以说只能成功。”
为了自己能创业成功,清华美院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龚华超除了专业所需,他还修了三门创业相关的课程—创业导引、新技术商业化、创办新企业。
他很喜欢创业导引这门课,平日能见到很多成功的清华校友,王小川、王江等都是常驻嘉宾。在创办新企业课堂上,则能听到各行各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创业机会,“每次都会有10个老师,分属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房地产、材料、医疗、电子等等,好多都上市了,感觉台上坐着几百亿。”龚华超形容。
一次课程结束后,龚华超曾请教房地产企业家吕大龙一些创业的困惑,对方事无巨细地陪他聊了一个小时,从创业前期的艰难、可能遇到的问题到创业与生活的冲突。“在清华里,你要创业,遇到任何问题都能找到能帮你解决的人,只要你想。”龚华超说。
每周二下午,清华X-LAB(为在校学生、校友提供创意创新创业相关服务的平台)还会有私董会,邀请经验比较丰富的学长学姐充当董事会或者投资人角色,帮助在校创业者理清自己的问题所在。
龚华超搞不清清华到底有多少创业相关的课程。经管院系有自己的专业课程,也有跟美术学院合作联合开发的新创业课程,清华X-LAB课程里有设定创新创业课程,还有在校生都可以选修的“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计划”“创业创新领导力”等等。
作为清华创业英才计划班的班长,他最重要的工作是告知其他25位在校创业者有关创业的一切课程和活动。清华创业英才班有6个班,总共150人左右,都是已经开始创业或者有较为成熟商业模型的在校生,入班前要通过很多次项目筛选以及面试。清华校内其他一些有简单想法或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组建成的各类创业班更多。
除了学校官方提供的这些资源,清华毕业生们也正主动聚拢、互补有无。田月手机里有30多个清华相关的微信群,MBA群、清华创业协会群、清华筹委会群、清华创投群、清华创业志愿者等等。田月把这些群称为“万能帮手”,机器人需要植入美团的外卖功能时,她花了两分钟在群里找到美团的校友,跟对方很快约见并谈妥了合作;机器人需要合作工厂时,她在群里求助,很快校友就帮她推荐了富士康的熟人。
包仲南也感觉到了这种便利。公司在财务、投资方面遇到问题时,他都会在经管学院群和MBA班群里约合适的校友出来,一顿饭就能得到一次非常专业的咨询,他管这种饭局叫“诸葛亮会”。
身处这种圈子的年轻创业者是最大的受益者。龚华超把这种圈子比作保护膜,在坦克大战游戏里,每次新坦克刚出来时都会有一个红圈保护,以防新人在还没操作控制盘时受到攻击。“名校出身这个红圈的持续性可能长一点,给你很长的时间准备,让你有个过渡期,但一旦正式投入对抗,这个圈就没任何用了,创业最终还是靠你自己。”
赵世勇则对这种圈子保持谨慎态度,很少积极参与其中,“人脉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他举了个例子,斗米兼职的主投方高榕资本也是纯正的清华系,“清华系投资人跟你有共同点,能容易让对方信任,但这个作用只维持在你跟他见面开始的那一秒,两边坐下来正式谈事,他不会再关注你是不是清华的,只会探究你是个怎样的人,有没有能力,你的公司有没有价值,这才是关键。”
对这位拥有16年职场经验的CEO来说,名校背景只是一块有一时之用的敲门砖,甚至有时候,在创业上面反而可能成为劣势。“名校毕业生过于精英主义,对大众的需求不好掌握。但创业很多做的都是大众有需求的产品。”他善意提醒清华的年轻创业者,创业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忘掉名校背景,不要有智力优越,以为别人努力12小时的事自己11小时就能搞定,“不能心存侥幸,创业都是从0开始。”
在校庆期间的创业论坛里,几位年轻的创业者在阐述完自己的商业模式后,多表达了“颠覆世界”、“改变过去”、“打造全新生态链”的决心和信心。
每一位接受采访的创业者都强调,未来会是清华创业者们的春天。“纳斯达克上排名最前面的都是技术创新的企业,A股上现在没有什么好的互联网企业。”张磊判断,这种状况不会持续很久,“十多年过去,偶像从柳传志、张瑞敏变成马云、王兴,技术性创新一定会成为一个大趋势。”他最欣赏的清华创业者正是王兴。他喜欢的公司则是滴滴打车,立刻从电脑里调出滴滴过去几年的用户发展图,开始阐述滴滴的产品研发周期、用户激增点以及商业策略。
提及对未来的期许时,清华的创业者基本口风一致:先做好眼前的,保证活着。
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投资人找到清华X-LAB相关负责人,寻求合作。
论坛即将结束前,踩着五六厘米高跟鞋的徐佳慧快速冲到会场的最前端席位,半蹲着身体跟几个投资人和创业者交换了一圈名片。“会前这些人都掐点到,会一结束全被围起来,挤都挤不进去。”29岁的徐佳慧带着职场里标准的长辈语气,提醒身边留着齐刘海、还有些学生气的小女孩,“你得先观察好你需要哪些人,散会前15分钟左右上去要,一定得盯紧,有些会提前走。”
徐佳慧的老板毕业于清华,公司正在做AR相关创业。老板跟她提过一次,希望能拿到清华系的投资,“互相信任,还能更快速融入这个圈子”。
为了多接触这些资源,徐佳慧这半年先后参与了清华里十几场类似的创业分享会。她已经记不清帮老板梳理过多少家投资基金了,有清华校方的创业基金、有经管学院的、有校友会的、有清华MBA的、有著名校友个人的、也有清华几个校友一起创建的小基金……。
“狼多,好肉少。”手里攥着十几张名片的徐佳慧开玩笑说,“你看这些人站台都说清华会产生未来最优秀的创业者,你说我这些名片里谁会成为(下一个)‘马云?‘王兴也行啊。”
不过,在创业者们信心满满地预期未来时,一位清华EMBA教授在授课结束前突然很沮丧地说了一番话,大概意思是:过去成绩最高的学生读物理数学,后来大家都读计算机,现在最火的变成了经管院,学生在专业选择上越来越势利,你们这些最聪明的脑袋都去创业了,基础学科怕是要冷好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