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讲评

2016-05-14 09:21田秀娟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6年3期
关键词:老规矩文化

田秀娟

阅渎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中国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江苏省文明委前不久也制定下发了“八礼四仪”。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一、试题特点

这是在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的基础上改编的题目。题目新颖鲜明,切合普通人生活的宗旨,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社会现象,是本题的一个显著特色。试题所给材料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忙忙碌碌中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些人变得功利和更加自私、空巢老人孤独地守望、铺张浪费、挖掘别人隐私的无良媒体等,均与“老规矩”的规则理念形成了冲突,这是与一些“老规矩”逐渐地淡出了年轻人的人生视野有关,然而从“老规矩”中体现出来的勤劳、孝道,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和偕相处等方式却没有被冲淡,回归传统文化必将成为时代的最佳选择。

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坚守,在“国学”热度居高不下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顺应历史潮流。当然,恪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新潮并不矛盾,在国人素质被视为每况愈下的今天,“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和立意是较为理想的。当然,如果从传承与创新方向作更深入的辩证分析,更为可贵。

二、写作构思

1,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在世易时移,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的今天,让“老规矩”失而复得,是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2,从恪守传统美德的角度立意。我们虽然不认可被讥讽为这是“中华民族最缺德的时代”,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经历经济高速发展后,大部分人的道德水准急剧下降,人的劣根性得到了最彻底的发挥。我们恪守传统美德刻不容缓。

3,从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角度立意。在外国人的眼里,国人几乎成了“低素质”的代名词。之所以素质低,与丢失“老规矩”不无关系。

4,从注重个人修养的角度立意。言行举止体现人的品德修养,“老规矩”正是品德修养的必修课。

5,从重家教、立家风的角度立意。人的素质和修养之所以有高低之分,家教、家风起了关键作用。

6,从老规矩“古为今用”的角度立意。

二、作文现状

1,审题不难,但准确度不够。例如,这则材料中,暗藏着一个“审题点”,考生若是忽视了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这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这句话,就很难关注“老规矩”失而复得这个问题了。写作时要关注的是这一变化的“社会现象”,如果只关注“老规矩”的传承,而没有写出对“失而复得”的思考,即对新时代为什么要重提老规矩的原因分析不够,那么立意就欠高远。其实这个“审题点”也是拉开作文分数的关键点。

2,概念的界定不到位。何为老规矩,为什么要强调的是“老”,学生没有细加辨别。还有同学单纯地把“老规矩”理解成与自由相对的“束缚”,写出要打破束缚,明显偏题。

3,老规矩是传统文化的成员,但抛开老规矩而只谈传统文化,偷换概念,违背题意。如果能从某一老规矩的缺失的角度来谈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就可以了。

4,缺少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凡事要有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意识。材料中所举出的有关老规矩的例子,明显有两个方面的,有的需抛弃,如“不要多管闲事”;有的必须要继承。

5,甄别命题者的情感倾向、价值判断。有的学生公然喊出“我就要做一个不守规矩的人,无视一切规矩”,这不是完全与命题人对着干吗?同时,也不想想,完全不懂规矩的人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优秀范文展示

议论文

重拾老规矩

漫漫五千年,那些陈旧的老规矩实质是一种文化存于家家户户之中。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它凝聚着民族的精神与风骨,见证了悠悠历史的变迁。

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那些陈旧的规矩如同老者一般,独自在历史中缓缓行走,渐渐脱离了一味向前的人群,慢慢被人们淡忘在过往中。

于是便有了那些极端的叛逆,那些奢侈的浪费,那些败坏的品行……人们淡忘的不仅仅是那些陈旧的老规矩,更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积累下的精神与品质。

时常见到有些同学见到老师低头,漠视而过。时常看到那么一些人对着自己的家长大呼小叫,使唤来使唤去,却不想着为他们分担一些辛苦。每每看到此景,总忍不住想问,那些“敬”与“孝”究竞去了哪里?

或许是独子的缘故,家中的长辈总是对孩子疼爱万分,什么都要以孩子为重,给孩子的总是最好的。舍不得打、舍不得骂,甚至连一句批评都要委婉地说出来,难道这样就是好的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这样无条件的溺爱只会让孩子更加骄纵无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之重要,由此可见。

说到这,不禁想起了鲁迅对他幼时书斋的描写。那时的他们,每天都要向挂在堂中的那幅画行礼。虽然画中只是一只具有象征意义的鹿,但是他们严谨的行礼却代表了他们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师长的敬仰。而现如今,课前那一声“老师好”却夹杂着对繁重课程的厌恶,那敷衍了事微微的一低头早已丧失鞠躬原有的敬意。

前不久江苏省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八礼四仪”,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且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我看来这是极好的现象,不仅是因为“八礼四仪”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更是因为这种提起老规矩的行为代表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对民族精神的重拾。

只希望人们能在重拾老规矩的同时唤醒人们心中的民族精神。

[点评]为文“意”为先,本文立意准确,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写出了对“失而复得”的思考。其次,思路清晰。从老规矩被淡忘的社会现象人手,指出其实质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再正反对比论证,选材富有生活气息,很有说服力。第三,开头、结尾是最大亮点。开头化用《我与地坛》中精彩段落,活学活用,提升文章品味。结尾简洁明了,照应标题,总结全文。若再多一点辩证思考就更好了。

方圆之内有洞天

偷奸耍滑之人,不至惹得众怒、招来祸患,难知危言危行才是处世正道;纨绔膏粱之徒,不至败尽家财、为人所鄙,难悟勤俭节约方为持家之本;放浪形骸、自以为是之类,不至遭人排斥、四处碰壁,不懂谦和互敬才是待人之道。

从古至今,在不知多少人亲身实践之后,才逐渐有一条条发于深心之内的警示之言流传于世,它们得到了先辈们的普遍推崇和认可,经过一代代人的修改与完善,才终于在时间的洗礼下成为阐述为人处世之道的至理名言,恒久不灭,历久弥香。而至当今之世,它们重新成为焦点之时,便成了众人口中所言的“老规矩”。

老规矩蕴含着大智慧。记得培根在《论智慧》一文中曾说过,幸运并非取决于纯粹的机缘,更是由一个人处世的种种行为所间接促成的。人在社会中的一言一行便是他人对自己最直观的印象,哪怕是待人接物如聚餐时的一些小动作,都会影响自身的形象,他人对你印象不同,则他待你也不同,你的处境与社会地位便也不同。故而世事之变多在于己,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的幸运与成功。“老规矩”看似是一种约束,其实是在将我们的行为塑造得更合于世,给我们带来潜藏的幸运。遵守老规矩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律己,更在于运用先辈攒下的智慧,促成自己当世的成功。

老规矩蕴含着大意义。“笑不露齿语不高声”中藏着中国人的庄重与内敛;“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中透着中国人的明理与对他人的尊重。一条条看似冰冷的老规矩中满满地盛着中华民族的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这不就是在默默传承着中国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吗?宽厚内敛、正直勤俭等美德与文化都深藏在老规矩中,它们塑造了中国人的同时,也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精神。正如人在社会中一样,民族之于世界,其种种性格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它的气运,决定它的兴衰。由此观之,则老规矩的意义之重大非仅之于个人,更影响着国家,承载着文化。

在创新意识与批判精神盛行的今天,我们也需要静心思考一下,孔子将“从心所欲,不逾矩”作为最高的为人处世标准,是一种落后保守的思想呢,还是孔子所说的那片规矩画出的方圆之内有我们暂时还看不到的洞天?

[点评]文章引经据典,思辨性强,深入细致地解析了老规矩的内涵和意义,文末联系当下,现实性强,引人思考。评为二类下55分。

给自己画个圈

当你在酒宴上拼了劲儿地往自个儿盘子里夹菜时,你是否感觉到周围的人都停了筷?当你在公交车上与朋友高谈阔论时,你是否感觉到其他乘客投来异样的眼光?当你在别人家里随意翻动主人物品时,你是否感觉到主人正尴尬地坐在一旁欲言又止……(开头选取典型的生活场景,既生动形象,又接地气)

当我们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时,一些老规矩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

或许有些赶时髦的年轻人会不以为然地说:“老规矩嘛,祖宗的规矩,老古董,过时了。”可是,这所谓的“过时”就完全否定了老规矩存在的价值了吗?“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这是在教育人们要谦逊、矜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是在提醒人们要处事严谨、有礼;“和长辈要打招呼”,这是在告诉人们要尊敬长者,孝顺长辈……这些“过时”的老规矩不也是美好品德的象征吗?不也是符合了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文明素质吗?(不是简单罗列,而是揭示出老规矩的内涵,这是议论文的关键)

其实,世界各地都存在着“老规矩”,只是侧重的方面不同而已。日本的礼节可以说是全球闻名了,最为典型的便是妻子在送丈夫出门时必行的九十度角的鞠躬。或许,我们无法理解其他民族的老规矩,但这些老规矩似乎已成为了各个民族独特的名片,中国,亦是如此!(提到老规矩,一般是纵向比较,此文能横向比较,让人眼前一亮)

“大智如海的静默,小溪常喧哗”,每当念及此句,我的内心总会不自觉地产生共鸣。如海一般的大智、沉稳、雅重,不正是老规矩给予中国人品性上的馈赠吗?身处异乡的游子,倘若能在十分陌生的环境中遇到一个与自己守着同样的老规矩,拥有同样品性和心境的人,心中该会闪过一丝安慰吧。“老规矩”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也是一类人共同的情结和烙印,这样看来,老规矩的意义何止在于规范行为呀,它也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挖掘深刻,见识高远,如此看来,老规矩的确不能丢)

老规矩,就如一个圆圈。你觉得它圈住了你,是一种束缚。岂不知,圆是安全而温润的,它能让你处世更顺心,生活更和谐。给自己画个圈吧,别把老规矩丢在历史的垃圾堆里,让它也随新时代一起“滚滚向前”。(比喻新颖,当然解说上还可以更周密些)

记叙文

端碗

“啪!”舅舅用筷子打在我的左手背上,“把饭碗端好!“

得,我就知道是这万年不变的一句话。在我们这个不大不小的家族里,端碗——家规也。

我无奈地撇了撇嘴,在舅舅盯视的目光下,端起了饭碗。

我们家中,大人们都会告诫小辈:端碗,要平、要稳、要定。

过去,大舅公用一根扁担挑起了一家老小。挑着满筐的菜蔬走在田间极窄的边埂上,挑着仍年幼的舅公兄弟四个去赶集市。在舅公的回忆中,那根扁担向来是极平稳有力的。于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舅公兄弟四个也茁壮地成长起来,各立家业。端碗这条家规也便从那时产生,它时刻告诚着家族成员,端好那一碗饭,经营好那一份生计,承担起那一份责任。

饭吃了大半,菜还没上全,我渐渐有些不耐烦起来,便用筷子轻敲起碗边来打发时间。舅舅却在这时敲了敲桌子,“端碗,要定住心啊”。

是了,舅舅经商十来年,生意上你来我往,难免尔虞我诈。舅舅年轻时也是个耐不住性子的毛小子,也常在端碗时被外公念叨两句,做生意也常吃亏。但出门做事,常常打碎了牙也只能往肚子里咽,久而久之,舅舅也学会了沉稳,染上了沧桑。可十几年来,舅舅却常说他做生意,无论赔赚,都敢说问心无愧。因为定,不只是沉着笃定,更是坚守本分,定住底线。

我想,这也许是根植于农民家庭中的道德观念。这样一辈一辈代代相传,又由各辈的人依其经验与体会加入新的意义。

所谓家规,首先便应遵守,奉为一个人行为处事的准则,它为一个人打上了一个家族的印记,也帮助他在这浮华尘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而端碗之规,我虽看似常常忘记,却早已将它的意蕴铭记在心,因为我知道,这其中蕴含着祖辈的经验与教诲啊!

端碗,要平、要稳、要定。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用筷子敲在我的孩子的手背上,向他娓娓讲述这家规背后的意味。

[点评]文章构思巧妙,切口小,从“端碗”这一日常动作人手,娓娓道来家规背后的深厚意味。评为二类上60分。

韩江潮涨

千年,韩江潮起潮落,而在这里为官的人,更是换了一批又一批。

千年前。一个名叫韩愈的人来到潮州,站在江头,面对着一望无际的碧田,他发现,在这醉人的碧绿间,却是一张张写满哀愁的憔悴容颜,他的眉头渐渐蹙缩起来,心里是阵阵的酸楚,于是一挥衣袖,下令赎放奴婢,改革弊制。第二天清早,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悄悄来到韩府,一番拜谒,屏退左右,他把韩公悄悄地拉到一边,脸上堆满了笑,又从袖口里摸出了几张银票,“韩公,吾家耕植全靠那几十个奴婢,您看赎奴之事,可否通融?”言毕晃了晃手中的纸片,可回答他的只有一声冷笑、一个背影和一串掷地有声的话语:“为民谋利,清正廉洁,此乃为官之规矩。”

千年后。他坐在办公室的靠背椅上,边喝茶边悠闲地望着韩江潮涨潮落,据说这里的千里良田正日渐萎缩。突然耳边响起了敲门声,随即一个身影蹩了进来,接着一个黑色的密码箱悄悄地落在了他的桌头。“领导,这是点小意思,工厂排污的事,您看能不能缓一缓?”对方话音未落,他的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随即蹙着眉、压着嗓子说:“现在上头查得紧,哪能要这个?”来者盯了盯他的脸,嘴角向上一扬:“您初来乍到的,这些是我们这里的老规矩。”说完拍了拍密码箱。他迟疑了片刻,随即一手接住了密码箱,一手和来访者紧紧相握。

千年前。潮州已连续几天下大暴雨了,良田一片汪洋。百姓收成大减,苦不堪言。韩公心忧如焚,先斩后奏,命人打开粮仓赈灾。他亲自督战,一会儿安慰大家,一会走上前去相帮一把,他的脸上已分不清哪里是雨水哪里是汗水。潮水拍打着岸边,聆听韩公爽朗的话语:“古往今来,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为官之道,以民为本,此乃为官之规矩。”

千年后。他听说上级要来视察,于是提前做好了各种功课。“一切都照官场上的老规矩办,准保错不了。”他心里默默念叨着,污水排放已跟相关企业碰了头,让他们暂时收敛一下;迎宾大道两旁已临时移栽了一些树木,为了美观,还喷了绿漆,花费就花费吧,先应付这两天的检查再说。就是那些个街上的流浪汉麻烦,太碍市容了。他坐在办公室的靠背椅上冥思苦想,嘿,有了,让流浪汉穿上黄马甲,冒充一下环卫工人呗。他嘿嘿地笑了起来,不由得望向了窗外,江边他让人刚刚树起一块牌子,牌子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个大字红艳艳的分外刺眼。

千年前,韩公在韩江前恪守为官之道,创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佳话;千年后,当他路过韩公祠,看堂内韩公的一身正气,听堂外滔滔不绝的江水,是否会拿自己的官场“老规矩”和韩公的“官场之道”作一番比较呢?

[点评]本文以“官场的为官之道”作为“老规矩”的切入点,采用古今对照式行文,让古人韩公的“官场规矩”与当今贪官的“官场规矩”在对比中进行一番较量,针砭时弊,褒贬色彩鲜明,何种“老规矩”该扬,何种“老规矩”该弃,一目了然,主旨突出。

猜你喜欢
老规矩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有的“老规矩”,还真不能丢
有的“老规矩”不能丢
有的“老规矩”,还真不能丢
谁远谁近?
老规矩不老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2014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北京卷
渐渐被遗忘的中国老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