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怀斌(湖州师范学院政治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农村群众自主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研究*
尹怀斌
(湖州师范学院政治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农村群众自主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的积极性、能力水平是衡量文化礼堂建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文化礼堂“建管用”一体化、充满活力、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决定性力量。农村群众自主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受两类因素的制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机制、活动参与和内容建设、人才资金资源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等方面。为此,提出四点建议推动文化礼堂建设,包括正确评估礼堂建设的阶段性特征,给予群众实践以更多耐心和信心;深入挖掘整理群众需求和评价信息,完善服务资源供给方式机制;把握农村群众活动参与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内容建设;加强人才队伍、资金保障和资源整合三个关键环节建设。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礼堂;自主参与;建设
自2013年浙江省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湖州市农村“文化礼堂·幸福八有”建设在打造共同精神家园、凝聚人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展现出来的正能量和惠民实效得到人们的充分肯定,对于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实施“两富浙江”“两美浙江”战略都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农村文化礼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农村的实践创新,文化礼堂的成长过程具有自身的规律特征,在建设的起步阶段,必然会遇到诸多现实困难要解决。本课题以湖州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分析农村群众自主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的若干现实问题,从农村群众自主参与视角为推进文化礼堂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一)理论依据和内在逻辑
农村群众自主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能力水平是衡量文化礼堂建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文化礼堂“建管用”一体化建设、充满活力、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决定性力量。
农村群众是农村共同精神家园的主人和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政府将打造共同精神家园作为文化礼堂建设的目标,政府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价值引领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精神家园的真正主人是农村群众,群众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最终要靠其本身来达到,这是由个人精神世界和共同精神家园的特点所决定的。精神世界是人的内心世界,关涉人的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认知、理想信念等基本要素,它们的结合及相互作用表现为价值观,精神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价值观问题,共同精神家园要实现的就是农村群众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和深入人心,这种认同必须发生于农村群众的内心世界,农村群众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力量和目的本身,是任何外部力量所无法替代完成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为其创造条件和营造环境,从价值引领到价值自觉。
农村群众自主参与建设的程度决定了文化礼堂建设发展的整体水平和未来样态。“建管用”一体化推进是文化礼堂建设以来确立的发展原则和基本思路,每个环节都需要调动融入农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群众不仅仅是文化礼堂的观众,更应是文化礼堂的演员、导演;农村群众不仅要从文化礼堂得到实惠,成为享有者和受益者,更应关心、参与、谋划文化礼堂的成长繁荣,真正成为责任人和建设者。自主参与建设的实质是农村群众调动自身力量自愿自觉地参与建设、管理经营并使用好礼堂,发展出具有村落特色的礼堂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幸福八有”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也证明,“八有”中所有环节都离不开农村群众的自主参与。调查数据显示,92%的人认为农村群众自主参与文化礼堂建设是很重要和重要的。
(二)现实意义
首先,农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基本依靠力量,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享有者和受益者,调动农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共建共享原则的重要体现。其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调动农村群众自主参与文化礼堂建设是党和政府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体现,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的必然要求,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再次,农村群众自主参与建设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水平的根本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好、水平高则农村群众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就高,反之亦然。最后,农村群众自主参与建设是实现礼堂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动力,政府主导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培育农村群众的价值自觉和文化自觉,充分体现其精神家园主人的地位。
农村群众自主参与文化礼堂建设受两类因素的制约:一类是农村群众自身因素,包括村民和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农村生产生活的规律特点、村落居民结构、文化底蕴与自我传承创新能力等因素;一类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包括公共文化部门的服务理念、提供和创新服务的能力、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培育等因素。文化礼堂从无到有,从文化礼堂到礼堂文化的发展升级,重在认识把握、有效破解上述因素的制约作用,调动农村群众自主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问题
思想观念是制约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深层原因,主要体现在农村群众、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要求打造“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实现从单纯文体娱乐场所向文化综合体的转型发展,确立“活动公园、文化乐园、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加强价值引领,提升精神境界,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面对这一新事物、新思路、新要求,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的各种力量在思想观念上需要一个适应成长的过程。从礼堂建设实践的情况来看,各建设主体在思想观念上与文化礼堂建设的要求仍存在差距,表现在:
一是部分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需要提升。部分农村群众对文化礼堂的功能价值认知度低,甚至是零认知,认为文化礼堂建设是政府推动的政绩工程,是政府的事情,政府是最重要的建设力量(具体见图1、图2)。他们认为文化礼堂建设与自己关系不大,从而消极应对,不乐意为礼堂提供资料,甚至还有个别村民对要捐献的实物“待价而沽”“坐地起价”;部分农村群众对是否参与礼堂文化活动,完全根据个人时间精力喜好而定;群众自愿参与或协助礼堂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愿意参与,前提条件是个人要有闲暇时间。如在“您是愿意作为管理员协助本村文化礼堂的使用与管理”调查中,有57.9%的人选择“有空的时候可以”;25.5%的人选择“在家没事,愿意参加策划”;而16.7%的人选择“不愿意”。部分有文艺才能的村民往往因为性格、观念原因,参与文艺团队和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这些现象说明部分农村群众对于政府推动文化礼堂建设的目的、文化礼堂的功能和价值意义,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充分的认知和领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礼堂的主人,是精神家园的最重要的建设力量,文化礼堂是群众展现自我的舞台,政府推进礼堂建设是为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等等,这些意识仍需提高。
图1 “您认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最重要的力量是什么”调查的整体样本
图2 “您认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最重要的力量是什么”调查的村民样本
二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需要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起重要作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和承担者,他们的思想观念、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农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礼堂建设的整体水平。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文化礼堂的民生实事属性认识不到位,认为礼堂建设是上级政府的需要,没有意识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民办实事的价值功能定位,缺乏价值高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些甚至不愿意申建文化礼堂。此外,村干部现有的工作头绪多任务重,面对精神文化建设这一创新举措,部分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加之礼堂运行的资金缺口由村承担,建好后的后续管理运行、活动开展都缺乏专业人才,建设标准规范严格、活动要求高、达标验收和管理考核压力大等诸多现实困难挑战着村干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比如以奖代补的财政补贴政策,管理员由所在村聘请,有些村集体经济本身比较薄弱,不愿申建文化礼堂,而对于已建文化礼堂则难以保证建设质量,以完成上级政府要求的任务为主,难以做到用心经营、提升品质,真正用好礼堂服务群众。
农村群众和基层干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现实矛盾密切相关。首先,是精神文化生活在基层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大环境背景下,人们追求和创造物质财富、改善物质生活的动力和目的被强化,生产生活的功利化、物质化明显,生活的整体性和精神层面的重要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展精神文化生活所需的时间精力要以物质生活、工作生产的实际需要为限度,对于“精神富有”“美好生活”“美丽乡村”的精神文化内涵理解很不充分、不深刻,只有在漫长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才有可能逐渐改变。其次,精神文化生活的现有地位决定了农村群众对于文化礼堂的认知水平和价值态度(具体见图3)。农村群众首先看重的是礼堂使用为个人生活带来的具体实惠,特别是宴会场所、娱乐场所等功能所直接带来的好处,对于礼堂这一共同精神家园的文化内涵、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价值高度的精神领悟和认同还不够,文化活动、文化服务之所以得不到群众的欢迎和积极响应与这一点有直接的关系。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机制问题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礼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就是政府要提供群众需求和群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水平决定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当前湖州公共文化服务已普遍探索运行了“文化点餐制”的供给方式机制,由各级政府部门根据自己掌握的、可调动的资源配送“菜单式”服务,有些服务资源由政府文化部门以行政方式或组织志愿者服务形式直接配送,有些则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配送。实施文化点餐制,各部门整合资源形成配送菜单,变“送”文化为“选”文化,群众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从实施过程看,这种方式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图3 “您认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带来的好处有哪些”的调查样本
一是强调资源优先,群众需求导向弱化。有些乡镇文化站在服务意识和工作方法上比较重视群众需求导向,强调“要与村加强联系对接,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与本地群众需求相匹配的本级服务菜单”,体现了尊重满足群众需求这一公共服务原则。然而,从整体上看,多数文化服务菜单在制定时,强调的是资源优先原则,各级政府部门首先考虑的是已掌握的或可获取的资源状况,遵循方便易操作的工作思路,群众需求导向体现不够,“送”强“配”弱。从群众参与的现实情况来看,部分文化部门、上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存在质量不高、新意不够、形式单一,群众不喜欢参与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群众需求的多元多样、动态变化,有效获取汇集整理、准确研判信息的难度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欠缺,工作方式单一,整合资源创新服务的能力等需要提高。
二是群众需求表达不够积极主动,渠道多元但缺乏有效统一平台。农村群众自主参与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主动表达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农村群众只有充分及时表达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配送的效果才会更好。然而,由于农村群众受制于自身思想观念的原因,对礼堂的公共文化功能作用、价值意义的理解、对精神文化生活重要性的理解等局限,不善于公开表达自己精神文化需求,他们宁愿选择通过私人文化生活方式解决。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角度看,越是弱化群众需求,群众也就越弱化自己的需求表达。此外,群众表达需求的途径虽然多样,但缺乏有效性。调查显示,群众反映自身文化需求以及有了策划组织参与活动的想法时,60.3%的人选择向村委会表达,10.3%的人向村民小组表达,23.7%的人向村礼堂管理人员表达,5.7%的人会通过其他途径表达。这些需求信息对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十分重要,但如何及时有效地汇集整理起来,供各级政府部门作为提供服务的一手资料和现实依据,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
(三)活动参与和内容建设问题
农村文化礼堂建好后关键是要“用好”、“用活”,硬件设施、资源整合上的大量投入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但文化礼堂不等于礼堂文化,只有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加强内容建设才能保证群众参与积极性,提升礼堂的使用率,形成有特色、有内涵、有吸引力的礼堂文化,达到价值引领、打造共同精神家园的目的。当前文化礼堂在活动参与和内容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是活动质量和价值境界不高。文化礼堂中开展的宴会类、娱乐类活动受欢迎程度较高,有不少礼堂主要以摆酒为主要功能和主题特色,为群众提供了活动场所、带来了实惠;看数字电影、歌舞表演等活动内容也能够吸引群众参与。这些活动对于礼堂“聚人气”来说是必要的,但对于礼堂作为综合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阵地来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大空间需要挖掘提升。除上述活动外的其他活动内容,群众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这些活动,而是活动内容的创意不强,无法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调研中负责农村文化礼堂工作的干部和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识,好的活动、有创意和创新的活动群众还是十分乐意参与的。
二是活动形式不够丰富,有些活动存在形式主义。农村开展的最广泛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广场舞、排舞、篮球、棋牌、培训等,活动形式不够丰富,与群众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当前,农村群众文化需求较高,喜欢看文艺演出,参与体育比赛等健身活动,他们希望有综合性文艺演出、有各种视觉艺术的展览送到文化礼堂。但由于村干部日常工作任务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对“礼仪活动”“民俗文化活动”等进行深入挖掘,只能根据村经济实力和重视程度开展一些较易举办的活动,内容单一。对于文化部门和乡镇组织的其他一些活动,吸引群众主动参与较为困难,为发动群众参与,乡镇和村干部有时还会通过发放误工费这种经济手段来协调组织,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趋势。
三是参与群体较为单一,日常参与度低。目前参与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这些群体相对而言比较空闲,而农村青壮年,特别是男性的参与率相对较低,参与群体不够广泛。农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时间选择基本上是在节假日,以大型活动为主,但组织大型活动相对较难;文化礼堂日常使用率普遍不高,大多以群众自发性的体育锻炼为主,文化活动开展的氛围整体上不浓厚;乡镇和村组织的小型活动,有专业人才保障的村开展的较好,但没有人才保障的会遇到诸多困难,活动组织开展效果差。这些不利因素和实际困难的产生,一方面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活动组织能力、内容创新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农村居民结构及特点相关。
(四)人才、资金、资源等因素综合作用问题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关键在于管理和使用,而有专业人才、资金充足、资源多元丰富是重要保障。从调研情况来看,这三个方面是制约文化礼堂建设的最突出因素,它们往往交织起来综合作用制约着礼堂建设发展,制约了农村群众自主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专业人才缺乏。主要表现为礼堂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本土文化能人少,对他们的挖掘及作用发挥不够,相应地导致文化骨干缺乏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造成文化礼堂管理水平不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以礼堂管理员为例,本市管理员分专职和兼职两类,由所在村聘请,但主要采取兼职形式(吴兴和南浔两区全部礼堂都没有专职管理员),大多由村干部特别是妇女主任和大学生村官兼职。虽然他们具备一定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并具有熟悉本村村情民意的优势,但礼堂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而且还需要较强的管理经营能力、文体才能、创新思维意识等,面对礼堂建设的高要求,他们显得力不从心。专兼职管理员的工资待遇都由村集体支付,没有专门的政府财政支付保障,也缺乏明确的支付标准,影响了管理员工作积极性。
二是资金短缺和资源共享获取困难。文化礼堂建管用、设施后续维护更新,特别是周周有活动的规定,都要求充分的资金支撑,本市各县区现主要采用县区补贴(以奖代补方式)、乡镇配套、村自筹的资金来源方式,大多数村反映资金缺口较大。自筹能力有限、渠道不多的村,特别是集体经济薄弱村,礼堂经营性(大多体现民生用途)收入微薄,难以保证礼堂活动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部分礼堂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无法较好地共享市区文化服务资源。与城市社区相比,有些单位部门、志愿服务因费用、安全等原因不愿主动对接服务、搞活动。各县宣传部门也提出了文化服务资源分布差异给资源获取带来的困难,他们认为在县政府部门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获得社会文化服务资源是重要解决途径,但县域内社会文化服务资源稀缺,特别是高层次的资源,因为县里没有高校、各类专业团体等社会公共资源,可供选择的余地太小,如果要借助较远的市区社会文化资源,吸收、整合的成本太高,难度太大,对于文化点餐制的实施确实构成了制约作用,服务菜单中可以整合利用的社会文化服务资源不够丰富。“幸福八有”中的文化走亲内容,对于资源共享、解决资源紧缺问题起到重要作用,但当前文化走亲主要是县域范围内的村与村、村与社区、乡镇之间的文化交流,跨县区、跨市的文化走亲活动较少,这是由活动费用、组织协调、安全问题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如何进一步破解难题,拓展文化走亲,共享优质文化服务,是政府文化部门要着力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农村群众自主参与建设是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农村群众自主参与的思维意识、建设能力是文化礼堂长效发展的内在条件;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为礼堂建设创造的一切条件、提供的一切政策资源支持,是调动群众自主参与礼堂建设积极性、创造性的外部保障。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协同进步,才能真正激发农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自觉,打造好农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根据现阶段农村群众自主参与文化礼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正确评估礼堂建设的阶段性特征,给予群众实践以更多耐心和信心
农村群众自主参与礼堂建设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政府主导推进打造的综合文化体与传统的农村文体活动场所的区别,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农村群众认知和领会,毕竟这一新事物蕴含更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和更高的价值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民生实事项目,这种深刻性被把握需要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当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方面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有其必然性,要尊重群众实践,对于农村群众参与建设的不足,通过提升文化服务的质量水平,为群众实践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消除农村基层一些错误认识或顾虑,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真正发挥好农村群众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的主人地位作用。
(二)深入挖掘整理群众需求和评价信息,完善服务资源供给方式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应始终围绕三个基本问题来反思文化服务的质量水平,即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整合资源提供群众满意的服务,在提供这些服务时如何实现价值引领,即服务内容的设计、审核、评价等,这既是工作理念问题,也是工作方法问题。
一是强化群众需求导向,建立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表达汇集机制。坚持运用好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切实将“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确定为文化点餐制、菜单式服务的依据,避免因提供的服务不适合群众需求,影响群众参与积极性,浪费公共文化资源。2015年,本市着力建设的市级“公共文化服务点餐平台”将进一步完善文化点餐制工作模式,这一平台应建立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表达汇集机制,突出群众需求优先原则,从市级层面汇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信息,由牵头部门汇集处理,分析整合出有效的、合理的群众需求点,各部门再根据需求点确定自己的服务内容,在平台上以服务菜单方式供群众选择。除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外,传统的信息表达汇集途径也要得到重视,农村群众中不善于或不方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老人、妇女数量较多,从调研情况看,84%的农村群众选择向村委会和村礼堂管理员反映文化需求,专兼职礼堂管理员应加强对基层群众需求信息的汇集整理,及时向综合服务平台提供需求信息。
二是探索建立农村群众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农村群众最有发言权,根据群众需求导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最终应有农村群众作出评价。农村群众不仅要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信息,也要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点餐平台”主动表达自己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项目的评价信息,这是农村群众自主参与礼堂建设的重要体现。根据群众评价信息,调整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项目,有些不受欢迎、评价不高的服务项目内容终止供给,设“活动准入制”,以群众评价倒逼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创新提升。
(三)把握农村群众活动参与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内容建设
从文化礼堂到礼堂文化,调动农村群众自主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突出农村群众“种文化”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注重从活动创新、服务提升、内容建设等环节,吸引群众参与活动,自主自觉在礼堂活动和内容建设中提升礼堂文化的价值境界和追求。
一是提升礼堂文化的价值境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礼堂文化的探索,在聚人气的基础上提境界,价值引领更重要的是融入到礼堂开展的活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之中,包括文体团队及其文艺创作、文体活动;文化走亲;礼仪传习;志愿服务;“送”文化服务等活动的价值含量,依托群众喜欢参与的各项文化活动,发挥各个文化团队、文化人才的智慧力量,共同深入探索如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共同精神家园。
二是增强群众自主“种文化”能力。加强业务指导,各级礼堂指导团,特别是县区、乡镇对接联系到村的礼堂指导员,要切实发挥指导礼堂建设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在活动开展、内容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礼堂管理水平,解决资金和资源难题等方面多出谋划策、具体指导,为农村“种文化”提供全面细致的条件和保障。各级政府要重视群众“种文化”能力培养,拓展多种活动载体、搭建丰富服务平台,调动群众利用礼堂进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德清县提出将依托双百双巡、乡镇文化充电宝、专题培训班等活动载体,鼓励乡镇“民星”参与,让群众真正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表演者,激活村民文化自觉。
(四)加强人才队伍、资金保障、资源整合三个关键环节建设
一是管理员队伍建设。文化礼堂建成后,要由有财政支付保障的专职管理员配备跟进。对村干部兼职、大学生村官兼任的现状要做出调整,由县区直接公开招聘专职文化礼堂管理员到农村文化礼堂工作,现兼职管理员可根据个人意愿参加招聘,实行“驻堂制”;所聘管理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经营能力、沟通交流和组织协调能力,要有一定的文艺素养,要加强对新聘管理员的集中培训学习,由县区承担,每年市、县(区)组织所有管理员参加常规培训。
二是志愿者队伍建设。本土文化能人、文艺骨干、文化团队都是宝贵的文化服务资源,调动吸引农村群众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既是解决公共文化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也是群众文化自治的重要体现。本土文化团队创作的文化服务活动,更接地气、连民情、通民心,具有吸引农村群众参与活动的个性优势,各县区、乡镇可通过向全社会招募挖掘民间文化能人、文艺骨干,组建“草根艺库”,划分成文艺骨干分子和文艺培训团队等实施分类管理,推动民间文化服务自我供给,丰富群众参与活动的形式和途径,提升志愿者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拓展文化走亲活动,统筹全市优秀文化走亲资源,由政府支付解决费用成本问题,加大跨县区文化走亲交流。
三是资源整合优化和资金多元保障建设。市级层面的优秀文化服务资源,特别是社会文化服务资源,要统一整合、优化配置,纳入县区乡镇“文化服务菜单”,解决文化服务资源不足的困境,文化服务资源配置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成本等问题,着力予以统筹解决。深化拓展“文化走亲”活动,特别是加强跨县区、跨市的文化走亲活动,探索破解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困难。加大经费支持,除现有三种资金来源方式外,增设针对“品牌活动”“内容创建”的单项扶持经费,重点解决活动开展和内容建设上的资金缺口问题。充分发挥好“礼堂+”发展模式的作用,增加礼堂经营性收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除民生用途的经营外,鼓励合理适当的商业化经营,推进“以堂养堂”,但要坚守礼堂经营性使用的文化属性和目的,避免功利化经营及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 杨 敏]
Research on Rural Masses’Voluntary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Hall
YIN Huai-bi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The activity and ability of rural masses’voluntary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hall are the fundamental standard of estimating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At the same time,in the course of Cultural Hall’s construction they are the key elements and decisive power which ensure the long and sustainable integration of“construction,management,employment”.The rural masses’activity and creation of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in construction are influenced by two kinds of elements.The main problems are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view of value,the way and mechanism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supply,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and content construction,and integrated effect of talents、Funds、Resource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all,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four points that we should correctly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ll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phases,maintain more patience and confidence for the masses’practice,thoroughly analyze the needs and the feedbacks of the masses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the supply of service resources;we should grasp the regularity of the rural masses particip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tent construction;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key aspects of talent team,fund guarantee and resources integration.
Key words:rural masses;the cultural hall;voluntary participation;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尹怀斌,副教授,博士,从事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湖州市第一批科技计划(市校合作)软科学研究项目“农村群众自主参与‘幸福八有’文化礼堂建设研究”(2015YSR04)的结题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28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16)03-0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