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明++谢慰云
摘 要:从新兴经济体企业的资源利用/探索战略目的出发,结合Rugman提出的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框架,考虑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检验两种特定优势匹配度对两种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影响。以60家中国企业发生的73起并购、合资新建为样本实证得出,匹配度与企业并购进入东道国显著正相关,正式制度约束减弱了匹配度与并购之间的正向关系。
关键词: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匹配度;OFDI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3-0090-07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大潮中积极参与海外市场。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流量达到1 078.4亿美元,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增长1.4%的背景下,同比增长22.8%,连续两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到6 604.8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地区),位居全球第11位。这些年来中国企业OFDI收购活动日益活跃,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三一重工在美国、德国、印度和巴西建立研发和制造基地。不同OFDI模式在资源获取、风险规避、控制程度上有区别。中国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时,要深入考虑针对自身的竞争优势、东道国的环境选择合适的OFDI模式,考虑影响OFDI模式的影响因素,保持企业核心优势,实现最优边界[1]。
目前中国企业OFDI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然而现有研究大多是针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进行的,如Dunning的折衷范式,从资源利用角度解释了跨国企业是如何利用所有权优势与东道国区位优势相匹配,无法解释新兴经济体OFDI的战略资产探索目的[2-4];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在解释进入模式选择上不够清晰,甚至相互矛盾[5-6];演化论、知识视角从企业内部视角考虑跨国企业化国际化经营,多为内生常量,忽视了东道国环境等外生变量的影响[7-9]。虽然不同理论结合起来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解释了跨国企业OFDI模式,但是并未考虑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差异,无法解释同类跨国企业为何在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的OFDI模式。鉴于此,本文考虑新兴经济体企业的资源利用,探索战略目的,结合Rugman的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框架,考察企业特定优势和东道国特定优势的匹配度对OFDI模式的影响。同时考虑到企业内部资源和东道国区位优势对投资模式的影响程度也会因东道国制度环境的区别而不同,本文将制度环境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OFDI模式的影响。
本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根据Rugman提出的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框架,将两种特定优势进行匹配,提出匹配度的构念,并深入研究匹配度对OFDI模式的影响。第二,考虑了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跨国企业以不同OFDI模式进入东道国,能否发挥自身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的制度特征。第三,限定OFDI模式研究范围为并购与合资新建。在OFDI进入模式选择问题上,从建立方式的选择上考虑,分为新建和并购;从所有权结构的选择上,则分为独资和合资。对企业来说建立方式和所有权结构是相互独立的决策,并购与合资都是企业获得组织外部资源的合理有效途径。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指明企业是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抉择的,将并购与合资新建进行对比研究是可行的。
二、文献综述
(一)OFDI模式研究
选择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是跨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企业以后的绩效表现及战略选择。OFDI模式的早期研究主要为折衷范式(OLI范式)和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前者关注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是如何影响企业在三种主要国际进入模式间的选择:许可证贸易、出口、对外直接投资[2-4];后者研究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搭便车几类交易成本如何影响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股权选择[5-6]。OFDI模式的后期研究引入制度理论解释企业是如何在面临制度约束时进行抉择的,同时还出现了不同视角的研究,如演化理论(evolutionary process logic)关注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不断积累国际化经验、增加对东道国文化的了解[8-9];而知识视角(the knowledge-based perspective)则强调将企业视为有效创造和转移知识的社会组织,企业的某些隐形知识是嵌入在组织中的,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利用自身知识获得利益,其交流、协调成本决定了企业的边界[7]。由于新兴经济体在政治、经济、制度环境上的差异,这些理论并不完全适合新兴经济体OFDI模式研究。
针对新兴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Buckley et al运用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发现东道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市场规模、对外开放政策以及文化的接近程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10];Luo et al认为新兴经济体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各种制度约束,自身的国际化经验也影响对外投资决策[11];李平 等实证研究中国企业OFDI模式得出:企业技术优势、国际化程度与企业选择并购模式显著负相关,东道国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与企业选择并购模式显著正相关,而文化距离、产业壁垒对进入模式并没有显著影响[12];张建红 等研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影响因素发现,并购双方政治体制、中国企业国际化经验是影响跨国并购的关键因素[13]。
(二)FSA/CSA框架与OFDI模式
总体上说,不同的理论和视角研究主要是从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探讨OFDI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Rugman将Duning折衷范式中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归为企业特定优势(firm specific advantage,简称FSA),区位优势归为国家特定优势(country specific advantage,简称CSA),并形成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框架(简称FSA/CSA框架)。该框架正好将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14-15]。Rugman认为企业特定优势是指企业拥有的能促进企业形成独特能力、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管理层经验以及人力资源等;国家特定优势是指各种资源在国家间分布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相对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源、创新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化因素[14-15]。
跨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与两种特定优势息息相关。Rugman提出当企业特定优势弱而东道国特定优势较强时,东道国特定优势对企业OFDI起决定作用。母国企业希望通过OFDI获取东道国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或者是战略资产。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对关键战略资产极为渴望,但是战略资产的转移很难通过合资模式实现。当企业特定优势强而东道国特定优势较弱时,Rugman认为母国企业特定优势的比较优势开始显现,并购或是合资都能实现资源利用的目的。而当企业特定优势与东道国特定优势都弱时,不会产生OFDI[16]。Buckley et al在研究印度企业对美国企业的并购中得出,母国-东道国特定优势是影响印度企业跨国并购数量和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母国所有权优势中的资本市场、官方语言为英语与海外并购正相关,东道国的区位特定优势与海外并购正相关[17]。企业在引进外资后,两种企业特定优势——研发、广告与企业绩效呈U型关系,来自同一区域的IFDI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倒U型[18]。
从以上研究不难看出,传统国际战略理论在解释新兴经济体OFDI模式选择时很难同时将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协调起来,FSA/CSA框架正好实现了这个目的。遗憾的是,尽管两种特定优势影响企业国际化战略,但其对新兴经济体企业OFDI模式选择的解释并不清晰。下面将此框架运用于新兴经济体的OFDI模式选择研究,并考虑不同东道国制度环境的约束影响。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的匹配与OFDI模式
企业在选择OFDI模式时,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实力,还要考虑东道国特定优势。企业在母国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积累一系列特定优势,Rugamn认为这些优势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依据[15]。从企业利用/探索(exploit/explore)战略视角来看,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两种情形。
一种是企业特定优势强,而东道国特定优势弱,此情况多为发达经济体对新兴经济体的投资。Wernerfelt提出当企业具有稀缺、有价值且不易替代、复制的资源(如专利、技术、品牌、管理、整合资源的能力、以自身为核心的价值链等)时,企业具有竞争优势[19]。这种竞争优势使其能够在东道国特定优势弱的情况下利用自身的优势开辟东道国市场,并获得垄断优势[20]。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另一种情形是企业特定优势弱,而东道国特定优势强,这种情形多为新兴经济体企业对发达经济体的直接投资。随着国际化经验的积累和母国产业竞争程度的增加,尽管自身优势不明显,但新兴经济体企业寻求技术、品牌等战略性资产的动机变强,这将推动新兴经济体企业向发达经济体的投资[10]。企业希望通过探索东道国战略资产来弥补自身竞争劣势,将在国外构建的优势传送回母公司,最终在跨国企业内部形成企业特定优势[21]。
可以看出,企业特定优势与东道国定优势之间存在一定互补性,我们将二者之间存在的这种互补性定义为匹配度,两者的互补性越强,则匹配度越高。当两种特定优势匹配度高时,如果企业特定知识更多表现为隐形知识时,东道国特定优势较弱,则内部化交易将保证转移的效率,还大大降低技术外溢的风险,跨国并购相较合资技术溢出的风险更小[22];如果东道国特定优势强,跨国并购使得企业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关键战略资源,继而通过整合快速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了跨国并购中的知识转移[11,21]。当两种特定优势匹配度较低时,企业利用/探索能力的目的无法得到更好的施展,两种特定优势互补性很弱,达不到利用/探索能力的效果。此时,企业更多考虑通过合资降低资源投入,减少成本,保持灵活性,降低投资风险,扩大自己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23]。因此,随着企业特定优势与东道国特定优势匹配度的上升,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并购模式进入东道国市场。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匹配度与并购正相关。
(二)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Delios et al认为东道国宏观层面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OFDI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24]。企业进入不同制度环境的国际市场,不同OFDI模式实现的收益也有区别,企业内部资源与东道国优势对OFDI的影响程度会因为国家制度层面的区别而不同。因此Hoskisson et al认为在研究跨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时,要将制度环境作为OFDI的调节变量来分析[25]。
1. 正式制度约束的调节作用。Rodric指出一国正式制度(如法制完备性、执法效率、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等)直接影响市场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影响交易的成本和风险[26]。例如跨国经营中的“外来者劣势”——东道国政府对跨国企业实行歧视性待遇,对企业所有权份额、经营领域、持股比例等加以限制。当正式制度约束较强时,为降低经营风险,跨国企业通常会减少自己的资源投入[27]。企业选择合作型的进入模式不仅能获得当地合作伙伴的庇护,还能获得其拥有的互补型资源,例如获得对方的关系网。但是当两种特定优势匹配度高时,较强的正式制度约束使得企业资源利用或探索关键战略资产战略受到政治不稳定、经济波动的威胁,使得企业难以通过高控制程度的OFDI模式发挥自身资源的特定竞争优势,无法实现知识转移。因此,国家风险越强,匹配度与OFDI模式控制程度正相关关系会减弱。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a:东道国正式制度约束对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匹配度起到调节作用,且预期调节作用为负。
2. 非正式制度约束的调节作用。东道国对跨国企业的非正式制度约束主要为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例如风俗习惯、文化意识、道德观念等。文化认知上的差别加大沟通中产生误解的概率,这会加大沟通成本。由于跨国企业需理解当地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观,较大文化距离隐含了更大投资风险。而通常情况下,企业更偏好有吸引力且风险小的市场,例如选择文化相近国家进行投资[28]。但是当文化距离较大,即投资风险大时,企业倾向于合资模式,这样可以适当减少资源投入,降低投资风险,保持灵活性,而且还能获得当地知识。但是当两种特定优势匹配度较高时,较大的文化差异性使得信息传递和交流产生的交易和运营成本越来越高,企业难以利用自身优势获得垄断地位,不同文化背景在转移隐性知识时面临更大困难,并购收益降低。因此,文化距离越大,匹配度与OFDI模式控制程度正相关关系会减弱,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b:东道国非正式制度约束对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匹配度起到调节作用,且预期调节作用为负。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以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国企业发生的并购、合资新建事件为样本,剔除:(1)我国企业间的并购交易、(2)在中国注册的合资新建企业、(3)企业集团内不同子公司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交易、(4)注册地为维京群岛、开曼群岛以及百慕大等避税天堂的交易。另外,为准确获取与企业特定优势相关的研发支出和广告费用数据,对未公开此数据的企业进行剔除。同时还剔除了目标企业所在地在Hofstede评分表中无法获取数据的吉尔吉斯、蒙古、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最终获得73例样本,并购50起,合资新建23起。
并购、合资新建数据来自Bureau van Dijk商业电子数据出版社(BvD)提供的ZEPHYR全球并购交易分析库;企业层面数据利用国泰安、Osiris全球上市公司数据库综合整理得到;宏观数据主要采用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ICRG)机构发布的政治风险指数、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年报、Hofstede的文化维度记分。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根据上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和前人的研究经验,构建的二元Logit回归模型如下:
ln■=a+b1FIT+c1EXPE+c2AGE+c3SIZE+c4SOE+ε(1)
ln■=a+b1FIT+b2CR+b3FIT×CR+c1EXPE+c2AGE+c3SIZE+c4SOE+ε(2)
ln■=a+b1FIT+b2CD+b3FIT×CD+c1EXPE+c2AGE+c3SIZE+c4SOE+ε(3)
在这三个模型中,π代表企业选择并购模式进入东道国的概率,相应的1-π是合资新建的概率。模型(1)用于检验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的匹配度对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影响,模型(2)、模型(3)分别检验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匹配度与并购模式正向关系的调节影响。
匹配度(FIT)的计算方法主要参照冯米 等的测量方法[29]。将研发密度、营销密度作为企业特定优势的测量指标,并将其整合为一个数据用FSA代替。研发密度用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百分比测量,营销密度用企业的广告费用占销售额的百分比测量。全球竞争力指数测量国家特定优势,用CSA表示,该指数来自世界经济论坛每年的全球竞争力指数年报,包括了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能力等12个指标,能够全面衡量一个国家的特定优势。匹配度的计算分三步骤:
1. 标准化企业特定优势和东道国特定优势。N(FSAi)=■,FSAi表示企业i的企业特定优势,Min(FSA)表示整个样本中企业特定优势的最小值,Max(FSA)表示整个样本中企业特定优势的最大值。N(CSAj)=■,CSAj表示东道国j的国家特定优势,Min(CSA)表示整个样本中东道国特定优势的最小值,Max(CSA)表示样本中东道国特定优势的最大值。
2. 定义最佳匹配。本文假定标准化转换后的企业特定优势与东道国特定优势之间的匹配是完全负相关关系,可以用以下函数表示:FSA+CSA=1。在这种情况下,任何FSA和CSA相加不等于1的情况都不是最优匹配。
3. 建立匹配度公式。FITij=1-FSAi+CSAj-1,其中FITij表示企业i的特定优势与东道国j特定优势匹配度的值。表1描述了匹配度的四种极端情况。以第一种情况为例,企业特定优势为1意味着企业特定优势强,具有竞争力,而东道国特定优势为0意味着东道国优势较弱,但最后两者的匹配度为1,表示企业特定优势与东道国特定优势之间的匹配度较高。该值越大,说明两者间的匹配度越高。表2描述了各变量的表示方法及说明。
五、实证结果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3展示了主要研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自变量、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582,变量间多重共线性不明显。对回归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VIF值最大为2.03,小于基准值10,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从表3中可以看出,企业特定优势与东道国特定优势之间的“匹配度”与企业OFDI模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19,p<0.01),这个结果初步验证了假设1。以下采用Logit回归分析检验上述假设,分析软件为Stata 12.0版本。
(二)模型回归结果
表4显示了各影响因素对企业OFDI模式的回归结果。模型1是只包含控制变量的基础模型;模型2是企业特定优势与东道国特定优势匹配度对OFDI模式的回归;模型3和模4分别在模型2的基础上依次加入国家风险、文化距离以及与匹配度的乘积项;模型5是包含所有变量的全模型。
在基础模型中可以看到,控制变量国际化经验(EXPE)、企业年龄(AGE)、规模(SIZE)、所有制形式(SOE)对企业OFDI模式有显著影响,企业成立时间越长越希望采取合资新建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而企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通过并购进入东道国市场,国有企业背景不利于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揭示了国企近几年海外并购失利局面。加入自变量后,结果仍然显著。
模型2为假设1的检验结果。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的匹配度(FIT)与OFDI进入模式(MODE)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即:中国企业特定优势与东道国特定优势的匹配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通过并购模式进入东道国。从模型3到模型4可以看出,分别加入两个调节变量后,这种影响还一直存在。而且,从模型1到模型2,拟合优度提高,这意味着匹配度是影响企业OFDI模式的重要因素。
模型3为假设2a的检验结果。东道国国家风险(CR)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调节了匹配度与并购之间的关系,减弱了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假设2a得到验证,即:中国企业进入东道国时,东道国国家风险越大,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的匹配度对企业选择并购模式进入东道国影响减弱。
模型4为假设2b的检验结果。文化距离(CD)对匹配度与并购之间的正向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假设2b没有得到验证。出现这一情况可能与中国自加入WTO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有关,在全球化进程下,各国文化交融加深,文化整合困难变小,文化距离对企业OFDI模式的影响变弱。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确保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与表4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文的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稳健性。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发现:(1)企业特定优势与东道国特定优势的匹配度与选择并购模式显著正相关;(2)东道国国家风险减弱了两种特定优势匹配度与并购模式的正向关系;(3)文化距离对两种特定优势匹配度与并购模式正向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特定优势与东道国特定优势间的匹配度是影响企业选择合适OFDI模式的重要因素,企业衡量自身优势与东道国优势的同时还需考虑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正式制度对匹配度与并购模式正向关系影响明显,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正逐渐弱化。
基于上述结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建议:(1)应重视企业特定优势与东道国特定优势的匹配。选择合适的OFDI模式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决定,对跨国组织控制、投资风险、资源投入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在选择目标国家时企业要关注企业特定优势与东道国特定优势的匹配度,根据两者之间的匹配度选择合适OFDI模式。(2)应重视正式制度的影响。东道国国家风险如政治不稳定、汇率变动、经济波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等都会直接决定市场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政府政策的变化影响外资企业受益,极端情况下政府甚至会没收外资企业的资产。(3)企业国家化经验、年龄、规模以及是否国有企业等微观因素在选择OFDI模式时不能忽略。
我们建议,后续研究应沿着以下三方面展开:(1)在OFDI模式的选择上应更细分,加入独资模式扩大本文研究范围。(2)将新兴经济体的OFDI模式的影响因素与发达经济体进行比较。(3)从财务、非财务绩效分析进一步深入研究匹配度是如何影响模式绩效的。
参考文献:
[1]阎大颖.中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对跨国并购与合资新建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10):24-33.
[2]DUNNING J H. Towards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some empirical tes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0,11(1):9-31.
[3]DUNNING J H,RUGMAN A M.The influence of hymer dissertation on the theor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2):228-232.
[4]DUNNING J H,BUCKLEY P J.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alternative models of trade[J].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77,45(4):392-403.
[5]ZHAO Hongxin,LUO Yadong,SUH T. Transaction cost determinants and ownership-based entry mode choice:a meta-analytical review[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4,35(6):524-544.
[6]KIM W C,HWANG P.Global strategy and multinationals entry mode choic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2,23(1):29-53.
[7]KOGUT B,ZANDER U.What firms do?coordination,identity,and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5):502-518.
[8]CHANG S J,ROSENZWEIG P M.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in sequenti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8):747-776.
[9]JOHANSON J,VAHLNE J E.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firm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8(1):23-32.
[10]BUCKLEY P J,CLEGG J,WANG C Q.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ward FDI and spillover effects linear?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ase of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3):447-459.
[11]LUO Y D,TUNG R L.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emerging market enterprises:a springboar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481-498.
[12]李平,徐登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0(5):86-94.
[13]张建红,卫新江,海柯·艾伯斯.决定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成败的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10(3):97-107.
[14]RUGMAN A M. Internalization is still a generaltheory of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J]. 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v-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85,121(3):570-575.
[15]RUGMAN A M. Inside the multinationals: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markets[M]. London:Croom Helm. 1981.
[16]RUGMAN A M. Reconcil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 and the eclectic paradigm[J].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0,18(2):1-12.
[17]BUCKLEY P J,NICOLAS F,SURENDER M. Host-home country linkages and host-home country specific advantages as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acquisition by indian firm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2,21:878-890.
[18]LEE I H,RUGMAN A M. Firm-specific advantages,inward FDI origins,and performanc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12,2(18):132-146.
[19]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20]HYMER S.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76.
[21]吴先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逆向知识转移[J].经济管理,2013(1):63-76.
[22]BUCKLEY P J,CASSON M.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76.
[23]STOPFORD J,WELLS L. Managing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organization of the firm and ownership of subsidiaries[M].New York:Basic Books,1972.
[24]DELIOS A,BEAMISH P W. Ownership strategy of japanese firms: transactional,institutional,and experience influe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10):915-933.
[25]HOSKISSON R E,EDEN L,LAU C M,et al. Strategy in emerging economie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3):249-267.
[26]RODRIC D. Institutions for high-quality growth:what they are and how to acquire them[J].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2000,35(3):3-31.
[27]VERON R.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international risk[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8]ERRAMILLI M K,RAO C P. Service firms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choice:a modified transaction-cost analysis approach[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3):19-38.
[29]冯米,路江涌,林道谧.战略与结构匹配的影响因素——以我国台湾地区企业集团为例[J].管理世界,2012(2):73-82.
责任编辑:曹华青
How the Fit between Firm Specific Advantages and Country Specific Advantages Affects the Firm′s Entry Mode Choi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stitution
Wu Xianming,Xie Weiy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From the emerging economies,the enterprise resource use and for strategic objective to explore starting with firm specific advantages of Rugman proposed / host country specific advantage framework,consider the regulatory role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test two specific advantage matching degree of tw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mode. To 60 Chinese companies 73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oint ventures new for the empirical sample was drawn,matching degree and the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M&A)into the host of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formal constraint system weakened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the M & A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
Key words: Firm-specific advantage;Country-specific advantage;Fit;Entry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