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地經濟發展也推動了社會事業的發展,國家也在加大對非盈利專案的支持力度,足以見得,社會企業的模式也許比單純的慈善更適合中國文化和創業精神,這在澳門應該也不例外。澳門扶康會總幹事周惠儀,理工學院社會學院劉秉權助理課程主任,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和科技大學訪問教授謝燦霖在本次的時事辯論中各抒己見。
社會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公益和盈利二者之間誰更重要?周惠儀認為公益和盈利兩方面都一樣重要,需要平衡的發展。劉秉權點出社會企業最理想的目標是自負盈虧。而潘志明總幹事則指出應該先有公益才有收益,公益對於社會企業來說一定是第一位。謝燦霖老師也強調社會企業並非是營利導向,更重要的是具有社會使命的價值。
那麼澳門是否有足夠的條件去發展社會企業呢?周惠儀提到澳門社會企業的發展條件和前景是有的,但仍然處於很艱難的境地,在香港有官、商、民、學四方面一起推動社會企業,澳門卻未成型。劉秉權老師認為澳門的社會企業需要多做一點推廣,多鼓勵擁有不同經驗、技術、背景的人來參與。潘志明總幹事直言,澳門的社會企業是剛剛起步,如何融入到澳門各行各業的發展中才是需要探討的。謝燦霖老師從專業的角度分析,澳門民眾對於非營利組織的社會需求則已超越社會資源的成長速度,這就是社會企業的發展契機。
當周圍的社會環境形成社團之類的公益團體、市場企業和社會企業共同存在的狀態後,三者之間的關係應該如何平衡?周惠儀認爲,社會企業介於商業營運和社會服務之間。其與公益組織、市場企業並不矛盾。劉秉權建議政府可以鼓勵商業機構有所作為,秉持合作模式助社會企業繼續成長,最終改變盈利。潘志明提到社會企業接受公益組織的指導和資助,填補了市場方面的空白。謝燦霖解釋政府對社會企業所扮演的角色,應是建構好環境、規範好政策法律,並提供必要財源,讓社會企業永續發展。
在採訪的最後,四位受訪者也紛紛建言。周慧儀建議不要把社會企業簡單看成一門生意,要考慮如何帶動周邊資源,令它成為更有意義的事情。劉秉權老師建議政府可以多提供實質的支援,讓社會企業免除顧慮。潘志明看好社會企業未來發展一定是百花齊放,不過也要保持各自的特性和獨立性,避免項目重疊的現象出現,還要多參考成熟地區的經驗,幫助不同的團體。謝燦霖老師分享台灣社會企業充滿創意和活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是澳門發展社會企業可借鑑之處,運用不同的商業模式,改善關於弱勢就業、環境保護、教育文化等社會問題,順暢地發展澳門特色的社會企業。
本刊認為,儘管社會企業是一種新型企業,但它並不表示人們熟知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模式未來有被追趕或被取代的可能性,畢竟,二者性能不能同等比較,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社會企業在當下社會填補了市場的空白,拓寬了市場以及提供一種新的選擇,給商業世界帶來了新的維度,“價值引領,市場驅動”,最終達到造福社會的公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