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萍
一直以來,澳門政府環保工作不理想是婦孺皆知,據聞某些負責部門也是人人駡之,若問及政府環保局自成立十年來有哪些實際工作成果,相信市民十個有九個是一問十不知,就算為外界知情少少的莫過是垃圾焚化中心,負責把全澳垃圾不分種類燒成灰燼,化作一縷縷輕煙“搞掂”。然而,近年社會上對該焚化中心帶來環境污染之說日益不滿,此外,社會上認為政府在推廣生活家居資源回收利用方面也不儘人意,而現實中政府對此類回收行業也不重視,更缺乏對該類行業的扶持,以至不少回收商頂不住而倒閉,能支撐的也在吊鹽水,吾知几時閉門大吉。
對於地少人多的澳門來說,城市廢棄物的處理及處置問題是不可等閒之的大事情。儘管民署多年以來有持續推動源頭上減廢,如几年前開始每月一次聯合本澳民間社團舉辦“資源垃圾分類回收活動”,回收報紙、雜誌、金屬罐、膠樽、玻璃樽、舊衣物、手袋及小型電子電器產品等,而且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這是有成果的,但是相信在廣大市民看來,減廢工作必需由全澳市民來親身參與,而非一個政府部門或者聯合一個社團突發性地搞一個收集活動就能成其事?至於民署早年在部分公共地方設置供市民和遊客使用的三色分類回收桶,鑑於推廣層面有限,真正去使用的人有限,而淪為公園或某些場所的點綴裝置,當然不要期望其能逹到多大的回收成果了!其實,政府選擇在公共地方設置分類垃圾回收箱,出發點是有效的,但是公共地方究竟有多少要回收的生活垃圾呢?若真能面向六十萬居民的市場,僅僅是每日的家居生活垃圾豈不是更多,涵蓋衣食住行,報紙、雜誌、金屬罐、膠樽、玻璃樽、舊衣物、手袋等等,統統都是家家少不了的必需品,聚沙成丘,長年累月,恐怕也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字了,何樂又不為?事在人為,政府可做的其實很簡單,我認為,政府最直接有效的推動是可建議或要求全澳的住宅大廈在公共空間設置各類分類回收箱,逹致最大成效地實施生活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目的一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