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搭界文化

2016-05-13 09:09童孟侯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牛车泰坦尼克号驴友

文/童孟侯



旅游搭界文化

文/童孟侯

童孟侯

中国作协会员,擅长幽默文学,出版幽默随笔散文集《你有权选择幽默》等多种

旅游和文化是不是搭界,其实我不是很清爽,我把亲身碰到的几个旅游故事写出来给你看,不晓得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还是混搭文化或者是文化冲撞——

我到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参观著名的泰坦尼克博物馆,这里正是当年建造泰坦尼克号邮轮的船台,那条超级豪华邮轮就是从这里下水,4天后撞上冰山沉没海底。

可是,馆内冷冷清清,没有人读一读泰坦尼克号1517名遇难者的名单,没有人辨别一下这一千多人中哪两个是中国水手,没有人细细观看泰坦尼克号上的餐具、菜单和信件,没有人听一听遇难幸存者的讲话录音……我明明看见一车一车的旅游者涌进馆来,都躲到哪里去了?

当我来到纪念品商店,才发现那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家挑选着印有泰坦尼克号标记的纪念品:橡皮、铅笔、T恤、帽子、钥匙圈、长毛绒玩具、挂钟……一旦选定,就到收银台排长队,等着付款,很是耐心,不急不躁。

当我来到博物馆的广场上,看见许多对年轻的情侣和老年的爷叔阿姨,男的从后面搂住女的腰,女的笑呵呵地展开双臂,典型的Rose和Jack站在泰坦尼克号船头的招牌电影造型。

我想我的认知肯定有偏差了,我问自己:这个博物馆应该象征着一尊纪念碑吧?好像有一种惨痛的教训在里头吧?好像还书写着一段耻辱吧?哪能一记头变成欢乐谷了呢?

旅游不可怕,怕的是旅游有文化。驴友不可怕,怕的是驴友装文化。我觉得这些参观者蛮爽快,不想看就不看,不想看就去购物。文化有多远,他们就可能走多远吗?不是的,他们实实在在地表示不想跟着文化走那么远。

我到意大利的第一天就参观米兰大教堂,正在广场上拍照,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个壮实的黑人和我的同行者秦记者有了争执。我是跟某报二十多个记者一起来旅游的,我们马上把秦记者围拢起来,唯恐黑人欺负她。

立刻,两个模子壮实的女警察走过来,腰里别着枪。黑人向警察表示,秦记者用照相机拍了他,那是要没收照相机的,至少是要付钞票的。

秦记者摇摇头,不知道是表示她没有拍过,还是表示听不懂黑人说的意大利话。

最后,或许是我们人多势众,或许是警察对黑人那套花头经司空见惯,她挥挥手,叫那个黑人走得远点。事后我问小秦,她说她确实拍过那个黑人:啊呀抱歉,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黑的黑人,除了眼白是白的,简直是漆黑一团!原来是生物和文化的差异让她大胆得忘乎所以。

有位叫古德曼的人说过:文化大致是人类可为而猴子不可为的任何事情。

到国外旅行,光认识几个英文单词是要吃苦头的。可是到了伊朗我竟然变得目不识丁,因为他们连数字都是波斯文的,不是阿拉伯数字。我站在马路边读不出任何一辆轿车的车牌号,瞎子一样。

伊朗是有着6000年文明的古国,他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热爱,中国人哪能和人家比?十四世纪伊朗出了一位伟大诗人叫哈菲兹,他博采众长,写了许多优雅的经典的诗,受到贵族和平民的一致拥戴。他的诗歌的影响仅次于《古兰经》,人们随身携带他的诗集,据说只要随手翻一页,就可以对现在的读诗人有启迪和指点。对此,我充满好奇,那是“启迪”,不是算命;那是诗歌,不是八卦。

来到哈菲兹的陵墓旁,我看见一位披着黑纱的女士正翻开哈菲兹的诗集给儿子讲解着什么。我对导游说:能不能请那位女士让我随意翻一页她的哈菲兹诗集并且为我解读一下?那位年轻的妈妈竟然同意了,微笑着递来诗集。我随手一翻,是第367页。她解释说:这一页说,你现在心里想的将来会得到,你会看到现在的世界将来会变得更好,但是你对现在的处境要有耐心要能够忍受……

我默默聆听哈菲兹前辈对我的教诲,可是凭良心说拎大不清,我在中国难道还不算一个“能够忍受”的?爱默生说,能够克服民族性就是文化的胜利。我克服了吗?她克服了吗?我胜利了吗……后来我把我随身戴着的一只贝雕解下来送给她的儿子作为一种谢意。

我到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外面参观,旅游者可以随意拍照,但是马路对面不能过去,不能越过马路中间的那道红线。导游说:梅德韦杰夫总统(彼时普京是总理)的办公室就在马路对面那幢楼的二楼,那扇窗门就是他的窗门,看到了吧?

我想如果总统现在正好开窗或者要关一扇窗,就可以看见他了。我身后那个手臂膀极粗的游客突然说:力气大一点的人,可以把手榴弹扔进他的办公室!

哦,这个旅游者告诉他妈妈了吗?要是他在飞机上说:我可以把手榴弹扔进驾驶室的,飞机大概就要紧急迫降了。

有位哲人认定“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那么给身体以力量的东西是不是文化呢?

在斯里兰卡参观多个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导游叫我们接下来参观乡村文化,他把我们带到一个叫迪里瓦多恩的地方,多辆牛车正等候着我们。两头牛拉一辆牛车,一辆牛车坐4个人,我们被赶上从来没有坐过的交通工具。

虽然只有一公里都不到的路程,“乡村文化”开始给我们颜色看:首先是36度的高温,太阳直逼逼,头上像浇了一桶辣火酱,灌木丛中一点风都没有,我们个个大汗淋漓;其次是尘土,牛车在乡间的土路上行进,扬起黄黄的灰尘,灰尘粘到汗液上,我们一个个像刚出土的兵马俑;再次是臭,牛一路走一路放屁,一路排泄,我们就坐在牛屁股的后面,捂着鼻子,还是被熏得头昏脑胀;最后是颠簸,牛车上没有凳子,没有垫子,我们直接坐在木条子上。牛车的轮子是木头做的,外面不包橡胶之类的软物,它七颠八倒地把所有坎坷真实地反馈给我们。屁股非常痛,双手非常酸,因为只有紧紧拉住栏杆才不会甩出去,

牛车总算停了,我们的骨头都要断掉了、肉都要化掉了。导游问:体会到我们斯里兰卡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了吧?

文化文化,把文绉绉的东西化开了,大概就是文——化。

有些人到外国旅游是去探寻异国文化,我自己晓得我到世界各国去走走肯定不是“文化之旅”,我也不晓得算什么旅?

有的驴友到了国外,看见几千年前的石雕柱子拿出刀来就刻:张某到此一游!他觉得他比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要高出好几个档子,古人只不过到本国的名山大川题诗写字,张某和他的伙伴们题字题到了国外……

听老人们讲60多年前中国有蛮多人不识字,政府就组织大家“学文化”,那意思其实就是扫盲。现在我们到国外去是不是也要来一趟“扫盲”呢?

猜你喜欢
牛车泰坦尼克号驴友
赶牛车
《泰坦尼克号》上映20周年,12月已重回院线
运大米
吃掉泰坦尼克号的细菌
驴友“迷失”
文明小镇上的牛车
中国将斥资亿元打造泰坦尼克号主题公园
7万美元,泰坦尼克号“最后午餐”的菜单
牛车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