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龙
摘 要:伴随着教育体制大刀阔斧的改革,一些职业院校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也进行了课程体制的转变。这里我们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举例说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改革中起了带头作用,由于中职院校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所以院校积极响应改革号召,本着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宗旨,在原有教育体制上进行了改变,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能够在积极状态下完成任务。所以,任务驱动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本文主要分析了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中职院校;互动式学习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学习没有热情,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这种灌鸭式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仅是为了学生个体,更是为了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中职计算机专业必须要在教育模式上进行改革。任务驱动法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在提高上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老师给出的任务综合运用学校的学习资源,运用实践的方法进行互动式探讨并解决问题。从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来看,这种学习方法必将成为今后计算机专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手段。
1 任务驱动法的基本含义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进行活动。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整合利用,学生可以采取多维互动的方式进行合作。从发现问题、探究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老师只是充当指导者的身份。任务驱动法实施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一定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 任务驱动法的主要特点
2.1 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解理论,学生以记忆为主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枯燥乏味而且缺乏锻炼,学生毕业后仍然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这种教学方式从头到尾只有老师一个人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没有任何锻炼自己的机会。所以,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来越低。任务驱动法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任务驱动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在单方面的进行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协作或是独立完成任务,一定时间内进行交流探讨结果。这种教学手段虽然之前没有尝试过,但是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是教学上的一大成功,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2.2 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和具备可操作性
就计算机专业来说,其知识面较大,涉猎广泛,有些学生的知储备不够,能力也有所欠缺,所以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就显得不知所措,无法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的优势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更可以加强记忆,知道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一种锻炼,深受师生的喜爱。
2.3 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任务驱动法运用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对学生们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对学生们的内在潜能进行有效地挖掘,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很广泛,而且计算机语言和编程之类的课程也很难掌握。所以,任务驱动法非常适合在计算机专业开展,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这种创新能力不仅包括对网络作品的创作,同时还能够对相应的设计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方法
3.1 运用新媒体技术创设任务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为什么如今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受受众的欢迎,就是因为新媒体可以以画面形式展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同样的道理,在情境媒介的作用下,学生可以感受到任务的紧迫感,内心的责任感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加给了学生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融入其中。老师在布置任务过程中,要注意学习的最终目标,不可急于求成,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合理的布置任务,以达到学习的理想效果。例如在PPT软件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分组设计,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再比如,在WORD软件的教学之中,教师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利用该软件制作出一份美观的小报,这一任务要求小报应当要自身的主题。
3.2 分析各项任务以确定可行方案
教师在布置好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完成任务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也不要让学生立即动手,而是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然后再准备好的情况下进行任务的完成。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若是学生遇到问题,老师应该加以指导,循序渐进,由粗到细,直到任务的完成。中职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不应当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会造成学生简单机械地进行模仿而不能进行积极地探索。
3.3 开展协作探索以完成作品
学生确定方案后,就开始进入实践阶段。学生通过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自主完成,也可以采取合作探究、互相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应当充当指导者的身份,监督学生认真负责的完成任务。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互相讨论进行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待学习都有惰性,老师要加强监督,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3.4 评价最终作品以总结教学经验
最后就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这虽然是最后一步,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可以从作品中看出学生是否用心对待这次任务。对于作品的评价,笔者认为,老师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客观共正,给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给予正面的肯定,并总结这此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从而让学生从这次实践中得到锻炼与反思自己的不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中职计算机专业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培养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都有一定的帮助。教育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对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进步。学校进行资源的合理整合,从根本上来说是对教育体制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陆丽娟,王莉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实验课上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
[2]李红艳.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网络财富,2010(3).
[3]杨梅.案例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网络财富,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