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春天,当费孝通把一个并蒂葫芦交还给潘光旦女儿时,这位身居高位、78岁的老人饱含热泪:“我的一件心事总算得以了却,算是对得住老师了!”1967年6月10日,费孝通把弥留之中的潘光旦紧紧抱在怀里,痛哭失声:“日夕旁伺,无力拯援,凄风惨雨,徒呼奈何!”斯人已去,遗物尚在。而这个遗物并非别的,只是一个并蒂葫芦,也许在别人眼里价值不高,却是潘光旦生前最珍爱的物品。当初并非老师委托他保存,而是费孝通主动将其收藏。
1936年初春,潘光旦在自家院子里撒下种子,没想到竟然结出了个并蒂葫芦。一位植物学家告诉他,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亿兆分之一,潘光旦一听,顿时视其为珍宝,并将书房命名“葫芦连理之斋”。“七七事变”爆发,潘光旦跟随清华大学南迁,把并蒂葫芦带到昆明。抗战胜利后,潘光旦返回北京,郑重地将葫芦安放在一个特制的三角形柜子里,藏于清华园家中。“文革”期间,潘光旦被抄家,那个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宝贝葫芦,被造反派弃之如敝履,随意扔在外边,恰巧被费孝通看到,就捡了回来。
后来,费孝通见到潘光旦的女儿,打算将葫芦交给她。而此时,女儿因受父亲牵连,横遭厄运,时常被揪出批斗,居无定所,境况十分糟糕,根本无力收藏父亲的遗物。费孝通见状,就让侄子代为保管,时间一晃,又过了三十多年。费孝通保存的是葫芦,更是一段难忘的历史;交还的也是葫芦,体现出的却是对待朋友的一片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