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一直占据着语文课本的一页。这首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不避酷暑、辛勤耕耘的农家生活,也劝导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养成节俭的习惯。一个不了解民情、不体恤民意、不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人,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所以,对诗人李绅的尊敬油然而生。
通过《悯农》诗,我们既能感知李绅的才华,也能读出他悲天悯人、同情下层百姓的忧民之心。然而,当我们走入历史深处,了解李绅的另一面时,却发现这个“悲天悯人、同情下层百姓”的诗人其实一点也不悯农。
李绅才学出众,27岁中进士,被授予翰林学士之职。但他刚刚发迹,就暴露出了无情无义的一面,对待故交,丝毫不念及昔日的感情。据《云溪友议》记载,李绅发迹之前,与一个叫李元将的人来往很多,经常到李元将家中做客,李元将每次都用好酒好菜款待他,他也亲切地将李元将称呼为“叔叔”。可是,做了官后,李绅就丝毫不把李元将放在眼里了,李元将因为求他办事,就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或“侄”,可李绅依然不满意,没办法,李元将只好自称“孙子”,李绅这才接受。
一个姓崔的书生,与李绅是同年进士,有一定的交情。后来,崔某做了巡官,特地前来拜访李绅,在旅馆住下以后,打算第二天去拜见。可没想到,他的家仆和一个老百姓因琐事打了起来,被告到了李绅那里。李绅得知是崔某的家仆后,竟将仆人和老百姓一同处以极刑。非但如此,他还下令把崔巡官抓来,质问崔巡官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巡官连忙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绑了起来,打了二十杖。
史书记载,李绅在登上仕途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高达上千贯。尤其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就需要活鸡三百多只,以致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不仅生活习惯不知节俭,李绅的生活作风也很糜乱,经常设宴邀请众朋党喝花酒。时任苏州刺史的刘禹锡应邀参加扬州节度使李绅安排的宴会,他看到李绅家中私妓成群,私生活放荡,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据记载,李绅在淮南当节度使时,就完全没有了人情味,百姓疾苦他根本不放在心上,露出一副酷吏嘴脸:“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持法峻,犯者无宥。狡吏奸豪潜形叠迹。然出于独见,僚佑莫敢言。”连狡吏奸豪都“潜形叠迹”,老百姓就更是战战兢兢,没有好日子过了。在李绅的暴政下,黎民百姓终日惶惶不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大祸临头了,于是纷纷渡江淮而逃难。而当部下向他报告“户口逃亡不少”时,这个曾经在诗中悯农的李绅,却轻描淡写地说:“汝不见掬麦子乎?秀者在下,秕糠随流者不必报来。”意思是,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那些颗粒饱满的总在下面,而那些随风而去的秕糠,就不用报告了。在官僚李绅的心目中,老百姓就是“随风而去的秕糠”。
曾有准备赴京赶考的举子来向李绅投诉,说船家不愿开船渡江,耽误了他们的考期。李绅下的判词是:“昔在风尘,曾遭此辈。今之多幸,得以相逢,各抛付扬子江。”意思是当年他也曾有过相似的遭遇,今天有幸让我再碰到你们,好了,全给我扔进长江里学鱼游泳去吧!
为官者不求流芳百世,为世人歌功颂德,但求正身立己、问心无愧。本应是受人敬仰的一代贤臣名士,却落得遗臭万年的下场。思及“悯农诗人”这个称号也是对李绅一生的最大讽刺。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