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东 陈兰
【关键词】游戏精神;自由;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53-03
【作者简介】1.李继东,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如皋,226503)校长,高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2.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江苏如皋,226500)小语教研员,高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读):我和祖父的园子。
二、聚焦“小孩子”
师:首先,我们就来瞧一瞧这个小孩子。(出示活动要求,并指名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第3至12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让你看出文中的“我”就是个“小孩子”?画出相关词句。(请你注意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描写我“动作”的词语)
2.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3.汇报展示。
(学生边读边划,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各个小组,时而点头称是,时而俯身细语。五分钟后,声音渐止,学生纷纷举手。)
师:你们这一组先来。
生:我从“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一句看出那时候作者非常小,做什么事都要学习大人。
生:我看出小萧红很调皮,做的这些是都是出自孩子的天性。
生:这哪里是在干活?不就是在单纯地模仿祖父么? 师:大家看——(出示两组句子)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栽花,我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拔草,我拔草。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比一比哪句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就”可以看出,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跟在祖父后面做的。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让人觉得小萧红特别顽皮。
生:加了“就”读起来更加轻快,朗朗上口。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老师读祖父,大家读“我”,好吗?
(师生有节奏地对读后,老师随即对这一句式进行延伸,补充“祖父向前、后退、弯腰、捶背,我就……”的句式,并加上动作。)
师:这哪里是在干活,分明就是一场——
生:模仿秀!
师:你还能从哪儿感觉出她是个小孩子?
…………
师:同学们,文中写了“我”跟在祖父后面做了哪几件事?
生:栽花、下种、铲地、吃瓜、浇水。
师:通过这几件事的描述,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文中的“我”就是个小孩子!(出示)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我就把土窝一个个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乱勾一阵/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祖父浇菜,我也浇菜/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把水洒向天空。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我读祖父,同学们读小萧红,好吗?
(师生对读小诗)
师:是啊,透过这些文字,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的农家小姑娘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的面前!那,这个小姑娘的眼中的园子又是怎样的呢?
三、观赏“大园子”
(出示学习要求,指名读)
1.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二和第十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园中的景物,分别给这两段描述的画面起个名字。
第二自然段: 第十三自然段:
2.在小组内交流上面的问题,并联系文中词句说说自己的理由。
3.汇报展示。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五分钟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师:这幅画面,你们起了什么名字?(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我们组给第二自然段起的名字是“昆虫世界”,因为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生:我觉得“五彩斑斓”也可以。因为我们发现这幅画面里有很多颜色——白的、黄的、红的、金的、绿的,什么颜色都有。
师:这些名字真好!我们把这美好的画面读出来吧。(指名读后,学生齐读)
师:这一段,你们又起了什么名字?(出示第十三自然段)
生:我们组给这一段起的名字是“自由世界”。
生:我们组起的名字就是“自由”两个字。因为所有事物愿意怎样就怎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是太自由了。
生: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出示该句,学生自由读,师生对读)
师: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你们看——(出示下面句子)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师生对读)
师:如果你是倭瓜,你愿意爬到哪儿?为什么?
生:我愿意爬到祖父的身上去。
师:你愿意爬到祖父的身上去——
生(齐):就爬到祖父的身上去。
生:我愿意爬上房子,在房顶舒服地晒太阳。
…………
师:如果你是黄瓜,你愿意长成什么形状?(话音刚落,一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愿意长成打结的黄瓜,打八个结。打一个蝴蝶结,再打一个蝴蝶结,再打一个蝴蝶结……最后,就绕到祖父身上去了。
…………
师:快乐的萧红,所以一切都是快乐的;自由的萧红,所以万物都是自由的!(板书:自由)
四、检测反馈
师:快乐的小萧红无忧无虑,自由的小萧红随心所欲。你看!(出示)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
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梦中的“我”更自由了!
我愿意 就 ,
我愿意 就 ,
我愿意 就 ,
我若愿意 ,也没有人管。
师: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梦中的“我”更自由了!写一写,看谁想象最丰富,表达最有趣!
(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情况,全班交流练写内容。)
师:同学们,《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
师:茅盾先生这样评价这本书——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师:这一课,我们已经初步品味了诗歌的味道,也欣赏了画面的芳香,字字句句让我们听到的是一支自由欢快的歌,可为什么茅盾先生说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呢?让我们课后走进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评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而眼下的情形是,我们的学校缺少引力,小学的课堂鲜见游戏。李继东老师继而提出了他的“游戏教学”:“让游戏成为儿童本真的存在方式和主要的生活方式,校园成为儿童游戏的天堂,教师成为儿童游戏的伙伴,课堂成为儿童游戏的乐园,教学真正演变为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意义上的‘游戏”。《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中,李老师领着孩子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游戏之旅,通过课例形象地演绎了他的教学主张。
1.选中游戏色彩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读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你仿佛看到,喜欢游戏的人物,在适宜游戏的场地,做着一个个游戏,连文字表述都像在 “做游戏”,那情那景,有时让你忍俊不禁。
这是一个适宜游戏的场所。这儿是动物的乐园,这里的动物是多样的,多彩的,有趣的。这里是农作物的天堂,这里的小生灵是生机盎然的,自由自在的。这里孩童的游戏不寻常。除普通的赏美景、摘黄瓜、追蜻蜓、睡大觉外,还有别样的“农作”: 栽花、拔草、溜种、铲地、浇水。溜种,踢飞种子;铲地,乱勾一气;浇菜,往天空扬……这哪是干农活,分明是园子里的玩闹嬉戏。文中“玩”两次出现:“玩腻了”“玩累了”;“闹”两次出现:“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瞎闹一阵”。难怪编者设计这样的课后习题:“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读,再选一两处抄下来。”“你的童年是不是也有许多趣事?选一件讲给同学们听,让他们也分享你的快乐。”李老师就选择了这样一课,让教室里的师生跟文中的小孩子共嬉戏,与大园子齐疯长。
2.带进轻松的游戏场景,渐入“物我合一”的境地 。
李老师用“聊”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场景,聊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有趣的园、有趣的文,谈天说地,无拘无束,孩子的天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应和了文中的那句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游戏场景是多样的,或紧张,或轻松,或激烈,或惊恐。本课的场景是自由的,像园子里的生灵,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空气里弥漫着自由。 在自由的情境里,孩子的个性张扬,灵性闪现,妙语连珠:“我觉得不仅仅是种子飞了,和种子一起飞的还有小萧红快乐的心,飞到树上与鸟儿一起欢歌,与树叶一起跳舞。”……渐渐的,教室里的孩子和课文里的人物合二为一,真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3.设计生动的游戏方式,实现“堂园一体”的互融。
李老师巧妙地把“园子里的嬉戏”转变成“课堂里的游戏”,课堂成了游戏的乐园。李老师跟孩子玩了以下三种游戏。一是快乐的模仿秀:感受“祖父怎样我就怎样”句式的妙处后,师生对读,在老师引领下即兴延伸出“祖父向前、后退、弯腰、捶背,我就……”句式,并加上动作,课堂上演了一场生动的“模仿秀”。二是即兴的小创编:老师抽取“我”学干农活的事例,浓缩成小诗,凸显模仿行为和重复句式,并合作即兴发挥,延续“鹦鹉学舌”情形,感受祖孙俩快乐和亲昵的情感,强化“祖父怎样,我就怎样”的句式。三是驰骋的想象:“如果你是倭瓜,愿意爬到哪里?”学生在无拘束的场景里倾吐愿望,习得“愿意怎样就怎样”的句式,感受自由的美好。“如果你是黄瓜,你愿意长成什么形状”是内容的拓展,从开花、结瓜的个数拓展到形状。学生的想象大胆、美好、充满童趣。
4.咀嚼有趣的游戏文字,发现语言的游戏密码。
本文没有华丽、生涩的词语,没有外在形式繁杂的句子,有的只是自然、率直、朴实的语言,正如一个孩童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这样大白话式的语言句式最适合自由的心境表达。文中有这样三种句式简单直白,反复运用,读起来押韵上口、轻快活泼,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式(姑且称之为“多重式”)。一是“祖父栽花,我就栽花”这样的“祖父怎样,我就怎样”句式。这些重复使用的语言,形成了别有韵味的循环叙事,在这些文字的润泽下,眼前分明是一个“也傍桑阴学种瓜”“依葫芦画瓢”的天真幼稚孩童。教师通过提示“请你注意文中的‘特殊句式”引起学生关注,再通过有无“就”比较体会好处,最后是了无痕迹的模仿秀中的句式强化,学生在游戏中积累着“多重式”游戏语言。二是“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这样的“什么怎么了,就像什么似的”句式。三是“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这样的“什么愿意怎样就怎样”句式。教师用角色转换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表达,最后用文本结尾的“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起笔,引向梦中更自由的“我”,用上“愿意怎样就怎样”的句式练写一组,学生在想象表达中实现了言语的悄然生长。
是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多重式”句式由始至终反复呈现,多次运用,回环往复,余音绕梁,学生不吸收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