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平
摘要:随着伊犁地区棉铃虫的抗性逐年增强,以及世代重叠现象的普遍发生,再加上由于制种面积逐年加大和劳动力资源严重亏缺,导致棉铃虫防治体系的弊端日渐显露。伊犁地区为进一步节本增效、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亟需试验示范推广经济、适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以完善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加快棉铃虫绿色防控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人与资源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食诱剂;诱杀;棉花;棉铃虫;生物防治
1 替代现有诱蛾手段的必要性
棉铃虫是我团棉花上主要害虫之一,重发生年份造成减产或绝收。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棉花种植方式的改变,棉铃虫发生及危害程度日趋严重,棉铃虫二、三代重叠现象极为明显,为棉铃虫的防治增添了难度。当前,在综合运用农业防治、频振灯诱杀、杨树枝把诱蛾等综合防治手段的基础上,棉田每年需要喷药3-4次,防治药剂剂量由60-70g/亩上升到150g/亩,亩防治费用由90年代的10元上升到现在的50-70元,在棉铃虫重发生的年份甚至导致棉花减产10%-30%,造成较大的人力浪费和经济损失。
2 食诱剂代替现有诱蛾手段的试验进展
棉铃虫成虫食诱剂(棉花宝)是澳大利亚环球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食物引诱素凝胶。它充分利用鳞翅目夜蛾科害虫羽化后需要寻找和补充花蜜等高能量物质这一昆虫生物习性,释放高度类似的昆虫偏好食物的气味,刺激昆虫嗅觉器官使昆虫产生定向行为,诱使其直接移向取食的特定场所,进行集中杀灭,以此达到杀灭棉铃虫减轻危害的目的,其使用简便、高效,可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成本。
棉铃虫成虫食诱剂(棉花宝)诱杀棉铃虫技术在新疆伊犁通过2013年-2015年三年对该产品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棉铃虫成虫食诱剂(棉花宝)对农作物主要害虫即:棉铃虫、三叶草夜蛾、地老虎、玉米螟等夜蛾科害虫具有很好的诱杀效果,对棉花蕾铃的保护力均较强,减少棉铃虫对棉铃的危害率,提高了棉花品质,是一款环境友好性的生物防治新产品,可以作为伊犁棉区绿色防控的一个重要防控措施。
3 食诱剂推广后的效益
3.1 经济效益
应用棉铃虫成虫食诱剂这一生物防治技术,亩施用化学农药次数平均减少1-2次,亩节约成本15元以上。较常规防治措施提高防效,亩减少籽棉损失3-4kg,亩增收20元以上,真正达到了省工、省力、节约成本的目的。
3.2 社会效益
食诱剂诱杀率明显优于老旧方法,可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棉铃虫成虫食诱剂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化学药剂与棉铃虫等主要害虫幼虫接触的机会,可以很好的减缓棉花害虫抗药性发展,延长优良化学制剂使用寿命。本项新技术推广后完成后,将进一步健全完善伊犁地区棉花棉铃虫综合防治体系,推进棉花绿色防控进程,增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3 环境效益
食诱剂是生物防治产品,是植物芳香和甜味物质组成的食品级引诱剂凝胶,对人、畜、环境没有毒性。该产品对棉铃虫成虫诱杀效果较好,它的使用可减少化学农药投放量20%以上,配合该产品使用化学农药的投放量仅为常规喷雾处理的5%左右。对降低农药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等都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现阶段使用食诱剂的技术难点
棉铃虫成虫食诱剂(棉花宝)是靠信息素和芳香气味在空气中全方位立体覆盖而诱杀棉铃虫成虫的,需大面积连片使用才能较好地发挥防治效果。而棉铃虫成虫食诱剂(棉花宝)在我区尚处于初级应用阶段,干部职工对此项技术的接受力和诱杀技术的掌握还需要一个过程。
为充分发挥产品持效期及诱蛾效果,棉铃虫成虫食诱剂(棉花宝)使用时要求傍晚滴洒于棉花顶部老叶片上(切忌施在嫩叶上,以免药液灼伤叶片影响光作用),在使用时或使用后2-3天遇大雨易冲刷,诱杀力减弱或丧失,需酌情补施,从而增加防治成本。
棉铃虫成虫食诱剂(棉花宝)在药后第2-5天诱杀棉铃虫成虫虫量达到最大值,诱杀持效期一般在7-10天,施药时间直接影响棉田棉铃虫诱杀效果。因此,宜选择害虫羽化高峰前1-3天,或害虫成虫大量出现时使用。另外,近年来,棉铃虫世代重叠现象较为严重,为减少防治成本,发挥最大防治效果,需选择合适的使用时间。
5 大面积推广使用食诱剂建议
掌握好产品的最佳使用时期。棉铃虫防治上重点抓好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的诱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通过施用棉花宝压低前两代的基数,从而减轻后期的防治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监测好各代棉铃虫的羽化高峰期,务必在棉铃虫羽化高峰的前2天统一施用棉花宝产品。
药液浓度过高,撒施药剂时,务必施在植株中部老叶上,以免造成灼烧影响植株光合作用。
统筹好棉花宝防控和农药防治的关系:小面积使用棉花宝只能诱杀蛾子,大面积的连片统一使用才能达到理想防效;棉花宝在短期内只能是减轻农药的使用量,真正做到完全替代农药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结合好棉花宝和农药二种手段,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最理想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