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犯罪心理

2016-05-12 12:52:44谢欣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犯罪心理精神分析

谢欣

摘 要: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说,并提出了潜意识、人格结构等理论,探讨人类深层的心理活动,同时也为犯罪心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人的早期心理创伤会以潜意识的方式存在并影响某些成年期的犯罪心理;人格结构中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和动力,自我与超我则是制动阀,与犯罪有关的人格障碍必然是由动力与制动的不和谐所导致。

关键词:犯罪心理;精神分析;潜意识;人格结构

在犯罪心理学领域,了解犯罪心理发生的机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危害是犯罪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的许多话题:潜意识、人格结构、意向与心力争衡等在犯罪心理的研究领域都值得借鉴。而《洛丽塔》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情节的设置,都是体现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的最好的小说,因此本文拟以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为线索,结合小说《洛丽塔》的情节对这一问题做简要阐述。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的早期经历往往诠释着一些隐匿的犯罪心理问题,这种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早期经历与其后来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人的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人在记忆中保留着儿时最重要的经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如果人在儿童时期遭遇重大痛苦,由于人在儿童时期心理非常不成熟和极端脆弱,很容易因过度的刺激而受到创伤,并且这种心理上的创伤很可能是永久性的。《洛丽塔》的主角亨伯特,正是因为少年时候的一位“少女恋人”的早逝,形成了他的“恋少女癖”。虽然亨伯特先生是如此真诚地爱着洛丽塔,但他造成洛丽塔一生的悲剧,并且在小说最后他为洛丽塔杀掉了一个曾经伤害她的坏人,也因此葬送了自己的人生。可以说亨伯特一生的情感经历恰如其分地体现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创伤的结果之一是“失败的痛苦”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从而导致个体在以后的生涯中出现病态的反应模式。弗洛伊德在治疗癔症病人时,通过让病人自由联想和宣泄,让病人通过言语来表达释放那些创伤性经历中的恐怖体验,则症状可被减轻。《洛丽塔》的开篇就以亨伯特的独白形式展开,在那看似平淡的娓娓道来中,小说开始讲述亨伯特与洛丽塔相识、相爱、甚至互相折磨的情感历程。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正是由于少年时期恋人的突然离世在他心中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致使他从此以后都无法过上正常人的感情生活,尽管已经人到中年,但还是会不自觉地被像洛丽塔一样的十四五岁的少女所吸引,并且为了吸引洛丽塔的注意并赢得芳心,亨伯特不惜欺骗隐瞒,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当这些正常人无法理解甚至归结为“变态”的心路历程在亨伯特的笔端缓缓流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一直以来焦灼不安的心终于得以片刻的放松,也许死亡的结局对于亨伯特来说才是最好的。

心理创伤的结果之二是使个体出现心理发展的停滞,即个体的心理活动拒绝适应新的变化,拒绝发展,从而出现“执着”甚至“退缩”现象。这种创伤性刺激会使人的心理不再隨着经历去关注新的刺激、学习新的东西、发展新的能力,而是纠结于过去“失败”的事件上,不能摆脱或自拔,在心理上出现一处“心结”。有了这个心结,就好像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基线上打了一个结,使他今后的人生无法穿越或发展受阻,也就是说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心中的某一页却永远也翻不过去。《洛丽塔》中亨伯特也曾想走出过去的阴影,尝试着与洛丽塔的母亲,一位年龄气质与他甚为般配的女性结婚,但在短暂的婚姻生活中,他始终抵挡不住少女的洛丽塔带给他诱惑。洛丽塔的母亲发现了亨伯特的秘密,大受刺激以至车祸身亡,这更加坚定了亨伯特占有和控制洛丽塔的决心。因为害怕洛丽塔会像自己从前的恋人一样突然离去,在这一“心结”的驱使下,他始终对洛丽塔严加控制,致使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叛逆心理的洛丽塔对亨伯特心生厌恶,并迷恋上另外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跟随他离开了亨伯特。眼见洛丽塔与自己愈加疏远,亨伯特陷入自我否定却又不能自拔的两难境地。

弗洛伊德又在其潜意识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三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对应着潜意识,是由自然的、本能的和欲望的我组成,其核心内容是与人的生存繁衍密切相关的欲望,它遵循快乐的原则而追求快乐,释放紧张。自我对应于意识层面,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遵循着现实原则,为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选择性地配合和控制本我。超我则是人格结构中最远离本我的部分,最具理性,遵循着道德的理性原则,从而审查本我,指导自我,追求完美。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本我、自我、超我应是统一、和谐、平衡的组织结构,当三者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就会出现心理疾患。《洛丽塔》中的亨伯特便是如此。当洛丽塔离开几年后终于重新回到亨伯特的视线中,她已嫁作他人妇,此时的亨伯特一方面受其本我的支配深深迷恋洛丽塔,又受制于外部环境不得不压抑自己内心的情感,以自我压制本我,在这种极力克制而又无法自拔的循环往复中,亨伯特最终走向崩溃,杀死洛丽塔昔日的“恋人”,也就是那个带洛丽塔离开自己的男子。最终亨伯特因故意杀人被叛死刑,而他在临刑前写下自己的故事,并因突发心肌梗塞死于狱中。至此,这个中年男人与少女的故事进入尾声。

可以说,亨伯特一生的情感经历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综上所述,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它认为人需要隐藏的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人在幼年时期容易因为本我与自我的冲突而遭受挫折,这种挫折及结果随着人格发展而变为潜意识,影响着人成年后的意识活动甚至是犯罪心理。

参考文献:

[1]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 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2][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郭冰,“犯罪心理分析的科学性审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犯罪心理精神分析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爱伦·坡《黑猫》的病态人格研究
秦智(2023年10期)2023-04-29 07:32:38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卷宗(2016年11期)2017-03-24 14:24:43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02:07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33:10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