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钟永发
(1.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2.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西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杨建国1,钟永发2
(1.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2.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尤其在东部产业向西转移的背景下,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目前西部地区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不高。本文拟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例,剖析西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西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问题;对策
职业技术教育常常过于偏重技术技能教育,而忽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视察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时强调,“示范院校的高楼大厦代表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只有当这些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年轻一代下班后,穿上西服、系上领带去休闲,懂得欣赏名曲、鉴赏名诗与名画,才能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脱胎换骨’”(李剑平,2011)。近来,西部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地区人才结构变动及技能素质提升将成为必然,在这之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西部地区人文社会环境复杂,少数民族众多并且位于国家边疆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西部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本文将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对这个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加强西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本次调查在学院八大系随机抽取五个系作为样本框发放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情况和选择式回答。基本情况部分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家庭情况等问题。选择回答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程度、文史哲常识的熟悉程度、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取向问题。为保证问题的准确性,问卷的题目设计均采用单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出500份问卷,实际回收420份,回收率为84%。其中有效样本为413份,有效样本率为82.6%。
在参与调查的413人中,女生176人,占42.6%;男生237人,占57.4%。其中大一学生170人,占41.2%;大二学生198人,占47.9%;大三学生45人,占10.9%。理工类243人,占58.8%;艺术类73人,占17.7%;管理类42人,占10.2%;语言类55人,占13.3%。约56.4%的学生是农村户口,43.6%的学生是城镇户口。
通过了解参与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发现,女生的人文素养情况略优于男生,文科类专业(艺术、管理、语言类)学生明显优于理工类学生,农村孩子不如城镇孩子。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不明显。
2.1 学校方面的问题
2.1.1 重“技能”轻“人文”思想突出
不少高职院校为迎合市场需要而开设“短平快”的实用科目;高职学生“务实”思想严重,对实用技能的学习热情远胜于人文知识。在调查中发现,他们宁愿将更多时间花在各种等级证书的考试上也不愿坐下来阅读几本人文书籍,即使有学生阅读人文资料,也并不会真正考虑是否有利于自身视野的开拓、创造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培养等问题。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让高职院校沦为企业工人的“生产车间”。
2.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促使学生获得人文知识而且还能领略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思维。但是在人文类课程设置上,课时显得过少,尤其在一些工科专业,人文素质课程多以选修课形式出现,对已经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也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被认为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课程,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通识学分大概占30%~40%,下表列举了美国部分著名大学通识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黄坤锦, 2006):
表1:美国著名大学通识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另外,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割裂,教学内容单调。调查显示有83%的同学希望将人文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以及实训过程中,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了解相关人文知识、领悟人文精神。但是现实情况却只有2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在专业课中融入了人文素质教育。
2.1.3 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任教师下工厂、技术专家上课堂”等途径,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按照“工厂进学校、企业建课堂”的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此种教学模式通常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学习,从而造成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与分离。
2.1.4 人文教师自身缺陷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往往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人文类教师缺乏关心与培养力度。第一,人文教师受“歧视”。由于人文知识的潜隐性,高职院校认为人文教师无技术含量,从而导致人文教师“边缘化”。第二,人文教师“仕气”明显。西部高职院校科研氛围差,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不高,于是部分教师转向“仕途”,逐渐疏于人文关怀。第三,人文教师自身缺乏“人文气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人文类教师上课无激情,照本宣科现象严重,缺乏“人性灵魂”,导致学生对人文课程“丧失信心”。第四,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担任专业课程教师往往毕业于工科专业,这些教师在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上比例失衡,在人文教育中显得力不从心。
2.1.5 学校人文环境氛围差
第一,我国高职院校大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由几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建校历史较短,在学院规模、软硬件实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没有人文历史积淀,内涵不够。第二,西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是理工科专业,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于理工科学校,因此,理工科专业在高职院校更受重视,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存有不足。第三,学校第二课堂通常采用“拿来主义”,盲目跟风,一般由学生干部组织策划的“晚会”“歌舞”较多,且“娱乐性”更强,很少有专业人文素质老师参与指导,也很少有人文知识融入其中。第四,在高职院校,各种各样的实训室、实验楼随处可见,却极少见到人文宣传,在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显得不足。
2.2 学生方面的问题
目前,不少高职学校招生困难,常有学校出现“零投档”现象,即使某些学校学生数量多,“质量”也不高。高职学生录取批次靠后,更有来自于职高、中专、技校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经历高考的强制性学习,在综合素质方面较普高生有不小的差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生源表如下:
表2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生源表
表3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各生源报到率
这些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小学、中学、大学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从而导致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知识匮乏。例如调查结果显示47.3%的学生认为“期末考试存在作弊现象”;31%的学生表示“经常去图书馆”,这些调查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素质总体不高。在人文知识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人文知识匮乏,在问卷中提到的“四大名著”不足10%的同学表示“全部读完”。高职阶段本应是塑造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而现实中学校却不得不弥补中学阶段落下的学习。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是家庭教育的缺乏导致的。在城镇家庭中,受高考教育体制影响,父母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忽略了“孩子”的身份。而农村户口学生,有较多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对学生的精神塑造非常有限。而在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中,仍然有31.2%的学生表示“家长从不对自己进行人文素质教育”,57.5%的学生表示“家长偶尔对自己进行人文教育”,只有11.3%的学生表示“父母经常对自己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的长期的努力。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不高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3.1 转变观念,重视人文教育
首先,社会应该公正地看待高职生。中华民族几千年对文人的崇尚传统造成了对读书人的尊敬,但是我国推行的高考录用制度将高考生划分了等级,这些等级与传统观念,导致高职学生自进校起就受到社会的歧视,被认为是“差生”。社会应该客观地认识到这些同学只是“分数差”而不是“差生”,只要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唤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那么他们同样会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其次,教育工作者必须摈弃“唯技术主义”的观念,树立全面培养人才的观念,不但要求学生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做一个具有主体地位、有思想、有灵魂的人。高职院校可在本校成立由领导牵头,人文教育专家和人文课程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人文素质教育委员会”,加强本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监督和指导,从组织层面对本院人文素质教育进行规划和建设。
3.2 高职院校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体系
3.2.1 完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发挥人文素养课程的育人功能
加大人文类课程设置,提高人文类课程学分比重。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①社会道德类课程:如社会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等,主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伦理道德、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哲学政治类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等,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③经济法律类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学、创业学法律基础等,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经济价值观和创业思想及法律意识;④历史文化类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东西方文化比较、人类文明史等,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增强对文化遗产的尊敬和保护;⑤文学艺术类课程:如应用文写作、名著欣赏等,主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学阅读与欣赏和人文情怀以及形象思维能力和美感能力;⑥职业、心理学类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成功心理学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心理及高尚人格。⑦公共基础课类课程:综合外语、体育、高等数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基础能力。针对上述课程可按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预计人文素养类课程占学生毕业总学分的20%--30%,并对上述课程进行细致的课程标准建设,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高职学院还可结合自身实际,编著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教材,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3.2.2 转变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应该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事实上,人文素养蕴含在专业知识中,两者紧密结合互为一体。高职教师必须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在讲到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的时候,可以渗入海尔的发展历程、管理理念,使同学们既能掌握相关知识又能了解社会知识,增强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高职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中除了教授专业技能外,更应该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将人文教育、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让学生成为一名“职业人”。另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自身言谈举止、师风师德、关怀学生等,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实现“身教”而不止于“言行”。
3.2.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人文素养学习效率
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不同的特点,专业课程更重视技能教学,而人文类课程具有“看不见,摸不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习者透过文字看思想,透过语言得精神,将生机勃勃的思想从死气沉沉的文字中‘活化’出来”(张祥云,1999)。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案例讨论、启发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而积极探索内在的思想精神,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微课等丰富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充分展示博大精深、丰富多次的人文知识。
3.2.4 重视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第一,辅导员队伍。学校应该加强辅导员引进,减少辅导员队伍的“临时工”;加强辅导员培养,使其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人文修养,以及较强的人文教育实践能力。第二,人文教师队伍。积极从综合类大学和重点文科院校中引进人文素质教师,并给予人文类老师足够重视。第三,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在上好专业课同时一定要广泛涉猎人文知识,开阔人文视野;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例如通过短期脱产、观摩学习、参加人文竞赛等方式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3.2.5 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评价体系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部分。它就像一根“指挥棒”,只有发挥评价体系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控制教学,实现良好的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鉴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监督作用、管理作用和教育作用。第一,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学生、同学、教师、用人单位和社会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使评价更客观。第二,评价内容全面。改变过去评价要素过少、单调化的模式,除课堂人文知识外,还将公益活动、社团活动、人文竞赛、人际关系等要素纳入人文素质评价内容。第三,评价方法着重发展性,采取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3.2.6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高职院校人文环境体系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环境应该能够体现本校精神价值取向,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办大学就是办一个氛围”。他把校园文化比喻为“空气”,“通过潜移默化的‘空气养人’,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许智宏,200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体现本校特色,体现其独有的办学理念和人文传统,建立一个校风良好、品位高雅、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以高品位的文化熏陶人、激励人、塑造人。(2)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第二课堂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应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责任感和集体意识。通过系列文化艺术活动、科技展览活动、读书益身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华,使同学们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提高人格、陶冶情操。另外,高质量的人文素质讲座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专业需要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系列讲座。(3)校企文化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文化,是组织精神层面的管理,在各自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导向性、团队凝聚力、约束力、精神激励及推动等。基于两者的共性,我们应该将两者高度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在高职高专校园内营造企业运营环境,与高职高专的特色学科实现对接,培养在业余时间穿上西服、系上领带去休闲,懂得欣赏名曲、名诗与名画的“职业人”。
3.3 学生、家长、学校三方联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孩子读大学并不意味着家长已经尽到了对孩子学习的全部责任,但是现在部分家长与学校教育出现脱节。由于大学一般距家远,他们认为孩子上大学后,教育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只是承担孩子读书的经济责任。这就导致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责任。针对这种脱节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成立“家访团”、提供“在校学习报告”等形式实现学校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对不便联系的家长,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实现沟通,多方共同关心、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素质是以文化和知识为基础进行沉淀、内化而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格调,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境界。“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强调了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提高人的素质”(杨叔子,余东升:2008)。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集创新思维、合作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崇高职业道德为一身的高素质人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时代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呼唤。西部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学校、学生、家庭等多种原因,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采用多种途径加强素质教育就成为一种必然。
[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剑平.高楼大厦代表不了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N].中国青年报,2011-03-28.
[3]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8,(3):3-7.
[4]许智宏.永恒的风景(代序)[M].//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张祥云.人文教育特点新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9, (6):17-20.
责任编辑:周哲良
G640
A
1672-2094(2016)03-0127-05
2016-03-20
该文系教育部职教研究中心和语文出版社2014年课题“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 B Z J099
杨建国(1966-),男,四川绵阳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钟永发(1965-),男,四川三台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