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6-05-12 05:17武汉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会课题组
成才 2016年4期
关键词:五年制中等职业湖北省

■ 武汉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会课题组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武汉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会课题组

一、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湖北省中高职衔接现状

2000年左右,湖北省就已开展五年一贯制和“3+2”中高职分段培养,直至2007年,暂停这一招生方式。2014 年,湖北省有20所高职的29个专业开展“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招生,招生计划4690人; 65所中职与有关高职合作,在166个专业开展“3+2”招生,计划为14120人。

根据《湖北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湖北省中高职衔接衔接方式主要为“五年一贯制”和“3+2”中高职分段培养(以下简称“3+2”)。具体运行方式如下:

1.五年一贯制:由省级示范以上高等职业学校和农林类、水利类、地矿类、学前教育类、艺术类、体育类高等职业学校举办,并在本校组织实施。专业应为学校的省级重点专业或主干专业。每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和招生计划分别不超过学校招生专业数的1/4和学校当年招生计划的1/3。

2.“3+2”:由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分段实施、联合培养,且后两年必须在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每所中等职业学校“3+2”同一专业与1所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每所高等职业院校“3+2”同一专业开展联合办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超过3所。各市(州)同一专业布点数原则上不超过3个。每所国家示范和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办“3+2”专业分别不超过4个和3个,其它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不超过1个。

(二)湖北省中高职衔接的主要问题

自开展五年制职业教育以来,中高职衔接就成为政府、学校关注的问题。总结过去的经验,以及兄弟省市的做法,湖北省中高职衔接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不同类型学校关注度不一,“冷热”不均

中高职衔接意义重大。学校关注点在于这样做对学校发展学校招生有何帮助?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均面临招生难题(中职学校更甚),我省中职学校、高职学校的体制有公办、民办之分,不同体制、不同层次学校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因而他们的对此事的热度也不一样。

(1)高职学校:公办学校冷、民办学校热。湖北省公办高职学校还没有实现生均拨款方式,生源多少对学校办学经费的影响不大,另外,参与五年一贯制培养可能能够争取一些经费,还没有相关的政策。相对于举办五年一贯制的投入(软硬件投入),其实际收益微薄,因而,表现为“公办高职冷”。民办高职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不同的特点,集中体现为办学经费来源,也就是说学生越多、办学经费越充足,而且,在招生中民办学校往往处于劣势,希望获得更多的游离于招生的举措;此外,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更具市场意识,因此,表现为“民办高职学校热”。

(2)中职学校:民办中职冷、公办中职热。众所周知,招生对于中职学校意义更大。生源问题影响中职学校的发展,五年一贯制应该对中职学校作用更大,中职学校应该更有热情。但是按照《湖北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每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和招生计划分别不超过学校招生专业数的1/4和学校当年招生计划的1/3”,“各市(州)同一专业布点数原则上不超过3个”,“举办“3+2”的中等职业学校应为省级示范以上或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等等。这些限制条件一定程度上将民办中职学校挡在门外,导致“民办中职冷、公办中职热”的现象。

2.五年制职业教育对中职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1)升学的难易程度以及升学后的学习过程

升学难易程度主要受招生计划的限制,高职对口招生的专业有限,可供选择的高职院校较少,五年制高职的受益者只是很少一部分,本身就降低了其吸引力。此外参与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及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高,很多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进入高职学校可能需要更大的付出,中高职学生均认为英语、数学等文化课学习难度大,对于这些学生来讲,继续升学不是自己所想,很多可能是情非得已,所以没有吸引力。

(2)升入高职学校的投入产出比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经济建设的劳动者,继续学习与就业之间的博弈结果,决定了其吸引力大小。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看,高职学生不一定比中职学生好就业,不一定能够获取更好的收入,而进入高职学习涉及直接投入(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和间接投入(可以理解为机会成本,即因进入高职学校学习而未就业的成本,以中职毕业就业后的收入计算),几年的投入量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这种情况决定很多学生、家长的抉择,影响其吸引力。

(3)中、高职学校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

中高职培养目标差异化小、培养过程趋同,进入高职学校学习基本上属于对中职教育的知识、技能的“复习”,本身学习热情、习惯等就存在问题,这种情况下更难以认真学习,加上高职学校管理是高校管理方法,松散、自主管理为主,完全不同于中职学校,必然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吸引力。

3.高职学校主导型功能、引领性功能发挥不够

按照《湖北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高等职业学校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对参与“3+2”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责任。中等职业学校要认真执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主动接受联办高等职业学校的指导和监督”。因此,中高职衔接的主导是高等职业学校。

4.具体人才培养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人才培养过程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和核心。涉及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培养质量等。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

近几年来将中高职统一归口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类(武汉市高职教育还是归口于教育局高教处)。因此,中职教育一直着眼于职业教育,但高等职业教育却深深印上普通高等教育烙印。他们之间在人才培养过程各自独立发展,学校理念、专业设置差异性大,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差异性小,因而衔接时问题有七点:(1)中高职不同专业目录导致有机衔接困难。(2)培养目标难以差异化。(3)培养方式对接的实现存在困难。(4)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系统设计。(5)教学内容缺乏统筹。(6)师资队伍缺乏沟通。(7)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缺乏一致。

二、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对策

根据国内中高职衔接有关政策,针对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武汉市属职业学校的中高职衔接,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以学生为本,中高职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生为本,中高职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是:明确其基础是中高职能力差异及其“接口”,关键是构建中高职有效街接课程的体系,特色是加强通识教育,保障是制定中高职有效对接的管理办法。

为了适应中高职顺利衔接,要在改革招生录取和考试评价制度、推行学分制、制订不同的课程方案等三方面下工夫。

(二)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教学

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要保证中高职衔接顺利,需要针对中高职衔接成立中高职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围绕相关的中高职衔接专业,研讨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专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教学改革的措施,对中高职衔接专业的设置、调整、招生规模进行调研、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指导并提出意见。审议中高职衔接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等,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中高职衔接专业产学研结合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便利。并根据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并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评估工作(专业自评)。审议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规划。让教学指导委员会成为中高职衔接专业与企(事)业单位的纽带。

(三)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发挥高职院校引领作用

高职应该在中高职衔接中发挥引领作用。

1.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夯实中高职协同发展平台

校企合作、工学育人已成为目前与未来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宏观上应发挥相应组织机构的牵引指导作用,微观方面,学校还必须在内涵上下功夫。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分配制度等与企业的融合贯通。推进中高职学校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学生培养、学院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2.进一步明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高职专业对接

高职与中职教育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面具有某些一致性,但在层次上存在着差异性。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的人才,这与中职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具备“职业性”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中高职衔接上,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才能正确引领中职教育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统筹中高职课程体系,校校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也是中高职衔接要处理的难点。要以高职为主体统筹好中高职课程,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将中高职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融入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中。

4.以“职业性”为依据,实现教育教学过程对接

中高职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制定“双证书”的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采取建立完全学分制,实现职业院校互认学分、联办教研活动等形式,促进中高职阶段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实现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消除学生技能培训鉴定考证在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对接。

5.依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特点,推进评价模式改革

中高职人才培养注重“职业性”,注重学生平时的过程考核,降低期末考分比例,提高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分值等,在评价的主体上,要建立起企业参与或教考分离的评价模式。在评价的形式上,可采取开放式、滚动运行的考试方式,可试行在一定的年限内学生可参加多次考试的模式,从而避免中职教育走上应试教育的道路和真正提高中职教育的水平。

(四)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中高职衔接,是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教育部等六部委共同颁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探索对口合作、集团化发展等多形式的衔接方式。逐步扩大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权和学习者自主选择权,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在中高职衔接中,政府自始至终应该充当主导、正确引导和宏观调控的角色,还应承担为各个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协调等职责。

注:本研究报告为武汉市教育局高等教育处2015年重点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组长:邹琳玲(执笔)

课题组成员:游涛陈文武周娅

责任编辑郑占怡

猜你喜欢
五年制中等职业湖北省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