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扩军”,世界缺“非武力”智慧

2016-05-12 07:58
环球时报 2016-05-12
关键词:冯德武力莱恩

金锋

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日前宣布,到2023年,德国将扩军7000人、新增军队文职人员4400人,随后还将陆续从装备、预算和人员三方面强化军力。这一“扩军”计划引起广泛关注。

实际上,德国在冷战后一直在军事上保持减缩和谨慎政策,甚至一度在对外关系上推行“非武力强国”理念,施罗德总理拒绝参加美国领导的对伊拉克战争就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德军规模从1990年两德统一暨冷战结束时的58.5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7.7万人,可视为德国推行“非武力”对外政策的结果。正如冯德莱恩所言,现在提出增兵扩军标志着冷战后德军减缩政策的终结。

尽管增兵数量不多,但其象征意义值得探究。用兵为战,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此次德国“扩军”给出的明显信号是,军事在德国对外政策选项中的分量得到加强。而这可能是因德国感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威胁:

一、来自东方的威胁。俄罗斯始终是德国外交的核心参照系,精英们认为近年来俄罗斯不断在乌克兰和叙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使用武力,显示出冷战后温顺的北极熊已变为“好战的猛兽”,必须加以防范,德国推动欧盟与乌克兰签署联系国协定就是防范措施之一。同时,德国还加强了在波罗的海北约盟国中的军事存在。

二、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有报道称德国每天至少遭受6500次网络侵袭,承受着严重的安全和经济损失。美国等国早已建立网军,北约也将在今年7月的峰会上商议网络战计划,把虚拟空间纳入同盟的共同军事行动范畴。冯德莱恩称,德国在网络防卫领域已经落后,要迎头赶上,并已经于4月底宣布成立由13500名士兵组成的网军。

三、来自恐怖主义袭击的威胁。巴黎多次血腥的恐怖袭击是欧洲安全的“硬伤”,法国在德国等盟友支持下发动的反恐战争至今难有“决战”和“凯旋”,但恐怖主义的进攻却随时可能再次发生。这颠覆了战争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也降低了国家和社会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大量域外难民的涌入是欧洲安全的“软肋”,不断发生的疑似难民引发或针对难民的暴力袭击使德国社会日趋不稳,解决难民问题需要综合对策,其中就包括军事上对外防卫欧盟外部边境,对内预防不测事件的发生。

增强军事实力和军事存在可以给德国推行“有作为的外交”提供支撑,提高德国承担国际安全责任的显示度,也给国内社会和民众的安全需求提供可靠依托。德国有足够理由去加强军力,但或许也应意识到,当今世界不缺武力,伊拉克战争和延续至今的中东安全危机一再表明,军事能够提供安全或推行利益的空间有限,国际社会更缺乏的倒是“非武力”智慧。德国曾为此大声呼吁过,包括默克尔总理在面对难民危机时竭力推动的“欢迎文化”也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道义视角。虽然德国未获得盟友的响应和支持,但无损德国有国际担当的形象。▲(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

猜你喜欢
冯德武力莱恩
冯德莱恩被批“令欧洲人失望”
欧委会主席,冲刺!
自卫权延伸视角下的跨境武力反恐问题
三人行
项羽“非战之罪”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