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奎
在中考古诗词阅读题的命制中,如何突破常见题型的束缚,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真实地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诗歌内容,对重要词句含义的挖掘是否较为深入,对作品的主旨理解是否到位,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流畅,是近年来摆在各地中考命题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5年浙江台州市中考古诗词阅读题的命制,力求在上述方面取得突破。台州市中考古诗词阅读题的命题材料为晏殊的《浣溪沙》和叶茵的《山行》(原题附于文后)。《浣溪沙》是宋词,为人教版语文七(上)课本“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山行》为宋诗,语言清新质朴,符合《201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语文)》“考试目标”中提出的“理解浅易古诗词的内容”的要求。试题所选的一首词、一首诗,一个课内一个课外,体现了命题人对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度的重视。我们设题时考虑二者对比参照,既能使答题角度更加明确,降低阅读难度,又能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加多元,更加深刻,从而较全面、真实地检测出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我们将《浣溪沙》和《山行》进行比较阅读,是因为两篇作品在题材和内容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别。第1题采用填空题的形式,从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的角度设题。两篇作品都写了作者一次独自外出的经历和感受,只不过《浣溪沙》写的是作者故地重游,《山行》写的是作者初次游历一个地方,其中的滋味自然不同。《浣溪沙》中,作者故地重游,听歌饮酒,一开始心境是轻松愉悦的,但面对与去年一样的暮春天气和亭台楼阁,内心不经意间便泛起了物是人非的愁绪。《山行》中,作者独自一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迹罕至的环境,心头难免会涌起一种孤独、寂寞之感。我们考虑到试题较难,就在题干的前半部分点明“《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为学生答题提示了答题角度;《山行》这首诗,学生只要能够注意诗的前两句,就能得出其主人公是“初来此地”这个答案。
第2题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比较《浣溪沙》和《山行》中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不同情感,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浣溪沙》和《山行》用到了相同的意象——飞鸟。有意思的是,两位作者都用了“似相识”一词去表述这一意象。面对“似相识”的飞鸟,两位作者的情感是否有所不同?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就需要通过对两篇作品的正确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能把握《浣溪沙》的情感基调,能发现《山行》中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过程,就能够正确作答;如果学生没有真正读懂作品,对作品内涵的挖掘停留在浅层次上,答题时只是盲目地套用平时机械训练时所用到的格式和套话,就会严重失分。
2015年浙江台州市中考古诗词阅读题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情况,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准确地考查出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探究、体悟、比较、分析、整合等综合能力。
附:2015年浙江台州市中考古诗词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第1、2题。(5分)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_,这从“__”一词可以看出。(2分)
2.两篇作品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