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类文章阅读》答题指导
《Wi-Fi能像空气一样笼罩我们的生活吗?》阅读1.标题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地表达出了要说明的问题:Wi-Fi能否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标题采用问句的形式,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利用灯光传输数字信息、用热气球提供Wi-Fi信号、通过水下传感器将网络数据传到大海河川中去、在宠物身上安装支持移动Wi-Fi的热点设备。3.“据统计”,表明信息来源可靠,有据可查;“目前”,是时间上的限定,不排除未来情况会有变化;“大约”,表明数据不精确,说明“2/3”是一个约数。这几个词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等特点。(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情况。具有修饰功能的词语,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通常可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科学、严密。)4.示例:Wi-Fi覆盖我们的生活,自然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促进社会的发展:但也更容易使人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影响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正常生活,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如影响人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冷漠等。所以,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应考虑科技带给人的负面影响。(从普及Wi-Fi的利弊两个方面来答)
《为蜜蜂建“高速公路”》阅读 1.“蜜蜂高速公路”即挪威人为了保护蜜蜂,解决蜜蜂数量下降的问题,在奥斯陆市把私人建造的花园和政府资助建设的绿色屋顶联结起来,创建一个开花植物连绵不断的生态环境,为蜜蜂提供食物和住所,给它们一个安全通过城市的通道。(此题实质是给说明对象下定义。答题时必须抓住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宜采用判断句形式。)2.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蜂群崩溃,是因为食物来源减少、农药的使用、疾病和寄生虫,还是栖息地的丧失”。3.政府资助建设绿色屋顶;联结绿色屋顶和私人花园,创建开花植物连绵不断的生态环境,为蜜蜂提供食物和住所;开设网站,显示出“蜂路”和“驿站”,展示给公众;在网络上显现相关私人花园、绿色屋顶的图片和视频,提高业主保护“蜂路”的积极性。(此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围绕题干中的要求,筛选文中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4.示例:减少农药的使用,防止因过度使用农药伤害蜜蜂;保护花草树木,提高植被覆盖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蜜蜂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政府加大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大力发展养蜂业。(答出两条即可)
《奇妙的低温世界》阅读
1.本文围绕低温世界这个说明对象,先指出我们对“冷”的了解并不多,然后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低温世界气温会低到什么程度、在超低温条件下金属的性质会有什么奇妙的变化、低温技术有什么奇妙的用途。2.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将为0。(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特征或本质的判定。“英国一位物理学家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即为有效提示,抓住其后的关键句即可得出答案。)3.举例子。列举在超低温条件下,钢变脆易碎、锡变成粉末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超低温会使许多金属的性质发生巨大改变;列举超低温会使地雷不再爆炸的例子.说明“金属的冷脆现象”也可造福人类。使说明更清楚、具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情况。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清楚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者讲明事理。在答这类题时,要结合语境,具体指出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收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不能。第⑥、⑦段均说明低温技术的用途。第⑥段说明其在食品工业、草药加工、涂料制造业等方面的用途,是已经成为现实的技术;第⑦段写其在冷藏生命、延长人类寿命方面的用途,是科学家正在探索的还未实现的技术。这两段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来写的,调换后不合逻辑。(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说明顺序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充分理解相关段落的内容,理清其内在联系。)
《新闻阅读模拟题》答题指导
一、1.示例一:上合组织总理峰会在郑州举行
缘何花落郑州? 示例二:上合组织总理峰会在郑州举行
为何“相中”郑州? 示例三:上合组织总理峰会在郑州举行
为何“情定”郑州? 示例四:上合组织总理峰会在郑州举行 为何“缘定”郑州?(此题考查学生拟制新闻标题的能力。拟标题时,第一,表达简明,概括出事件主要内容;第二,可以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新闻的核心内容。)2.郑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郑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地位突出;郑州具备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经验与能力;可以推动郑州的现代化建设,加快其国际化建设步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前三个原因,要把握信息并进行整合;答第四个原因,要进行类比推断。)3.示例:广大市民请注意,为确保在我市召开的上合会议顺利进行,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2015年12月14日7时至12月16日19时.交管部门将对我市文化北路以东、北四环以南、香山路以西、开元路以北区域实施临时交通管制。管制期间,除持有“上合会议”专用证件的车辆外,禁止其他一切车辆及行人在上述路段或区域内通行或停留,请广大市民遵守并相互转告。(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限行路段区域、限行时间、限行车型等内容不可缺少。)
二、1.网络语言,原意为在某个地方或者某个领域里较为有钱或有能力、有影响的人。这里指互联网领域的领军人物(精英)。(此题考查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的词语的理解能力)2.规格高;规模大;代表广泛(多方参与);内容丰富;会议服务智能化。(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信息的把握及概括能力,写出三条即可。)3.本届大会增加了“互联网之光”博览会,请问这个博览会有什么看点?
《2015年中考古诗词阅读题的命制》答题指导
1.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 不识(共2分,每空1分。第一空意思对即可。)2.《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共3分。答对一首得2分,答对两首得3分。意思对即可。)
《语文游戏厅》答题指导
与《琅琊榜》有关的语文试题
1.N K 2.J E B 3.H D 4.I F 5.M C G L A
《古诗词赏析与默写重点篇目分类复习特辑》答题指导
绘景寄情类
一、1.奉命出使边塞2.荒芜、辽阔3.诗人自己(诗人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春回大地时大雁也会往北飞,故“征蓬”“归雁”都喻指王维自己。)孤独、抑郁、忧伤4.C(C句通过多种具有鲜明色彩的事物的组合,展现出色彩之美,如黄色的大漠、白色的狼烟和红色的落日等。)二、1.山东 泰山2.A(首句表现诗人乍一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惊叹与仰慕。)3.示例:“割”字意为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高大、险峻的形象。 三、1.古文 柳宗元 2.比喻 细滑、润泽 3.早春景色既能给人清新之感,又能带给我们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生气;而杨柳堆烟时节,满城花残.漫天柳絮,反倒容易勾起人伤春、悲春之情 四、1.西湖 2.香山居士 示例一:琵琶行 示例二:卖炭翁 3.B(A项中的“云脚”是指天空中的云层;C项中诗的前四句不全是写湖上春景,如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D项“由近及远”应为“由远及近”)4.行 春 热爱西湖美景 五、1.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2.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3.一切美好事物必然要消逝,谁都无法阻止,但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 六、1.苏辙 2.(1)欢饮达旦 (2)怀子由 3.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苏轼调任密州,对现实存有不满,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但这种打算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他故意找出天上生活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4.怨恨
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作者的提问,似乎是在追问明月、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奇妙。他将青天当作朋友,把酒问天,显示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爱国忧民类
一、1.(1)长安城 (2)值、相当于 2.从题目中可以得到两方面的信息:一是这首诗所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二是这首诗写了诗人眼前所看到的景物。(这首诗的题目即诗眼,通过对题目所包含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3.示例一:春天的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因诗人感时恨别,见之反而落泪惊心。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悲伤心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分析)4.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头发稀疏苍白,内心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既有对诗人形象的分析,又有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二、1.(1)号角 (2)抵达 2.诗句中的“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这首诗多处写到鲜明的色彩,如黑色、金色、紫红色、红色等。这些色彩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生动画面,形象地描绘了秋季塞上的战争场面。(重视描写色彩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之一) 4.诗的末两句引用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用典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言近而旨远,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三、1.还、仍然
守卫 2.这句诗写出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是作者被罢官回乡后悲苦凄凉境遇的写照,而“不自哀”三字使作品表达的情绪急转,表现出一种豪放的气概。(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的情绪变化,颇有深意,答题时要把两个方面的情感都表达出来。) 3.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展示了作者的一片赤胆忠心。(答题时不可遗漏要点) 四、1.(1)割 (2)肩挑 2.“惜”字用得非常好,反映出劳动人民在笼蒸火烤般的环境中,忍受炎热,珍惜时间,竭力苦干;诗句通过描写违背人之常情的心理和行为,突出人们的矛盾心情。表现“田家”劳动的艰苦。(“惜”这个字体现了诗中人物的矛盾心理,具有深层含义,类似的写法还有《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愿”。) 3.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4.最后几句诗的议论表现了诗人愧疚的心情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官僚贵族的委婉批评。 五、1.(1)遭遇(2)稀疏,稀少 2.诗句中的“叹”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不幸被俘而孤独痛苦的心情。 3.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抒怀言志类
一、1.这两句诗借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怀念被贬的朋友和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或: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惆怅之情)。用典既可以形象、含蓄地表达情感,又能够使诗句凝练,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A(“李商隐”应为“刘禹锡”) 3.点明酬赠的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 4.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被贬谪后忧伤中显现豁达的乐观向上的情怀。 二、1.借史实抒情(咏史抒情) 记叙 议论 2.感慨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引人联想,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3.这旬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既形象,又含蓄。用“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十分形象;同时又通过表现曹操的奢靡生活含蓄地暗示了战争的结局。(赏析诗句应避免重内容轻写法) 4.“折戟沉沙”的意思是断戟沉没在泥沙里,成了废铁,形容失败十分惨重。“折戟沉沙铁未销”意思是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5.借周瑜、曹操的历史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之情。 三、1.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诗人夸张地用“千寻”来表现古塔之高。表明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面的诗句做铺垫。 2.不行。因为“亲历”强调的是登高远眺的过程,这不是诗人的目的。诗人在这里借“闻说”强调的是所登之山的高度。是为下面的诗句埋伏笔。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5.A 相同点:作用相同,都有互勉或自励之意。不同点:表意不同。王安石的诗表现的是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A句表达的是要想取得更大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B相同点:都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同点:①王安石的诗从肯定方面比喻,B句从否定方面比喻;②王安石的诗强调认识要有高度,B句强调要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事物。 四、1.(1)广大无边,这里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诗人的马鞭 (3)落花 2.离别的忧伤(因为离京就标志着离开政治中心,标志着政治生涯的终结),离别的轻松愉快(南归的生活会是另一番境况),报国的志向。 3.作者长期寓居京城,离京时心中充满对故友的不舍及对人民、国家的担忧。(答题时容易忽略后一点) 4.抒发了诗人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表达了他始终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五、1.李龟年是著名歌手和乐师,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演奏。诗人常在贵族豪门见到著名歌手(乐师),说明大家生活在繁华盛世,为下面写国家没落及两人的落魄做铺垫。 2.反映开元盛世(诗人前期生活所处的时代)的繁华。 3.“落花时节”既是写诗人与友人相逢的季节,又指两人已到暮年,还指唐朝由盛而衰,表现出诗人和李龟年凄凉流落的境况。 4.这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江南好风景”反衬国势衰落、人们凄凉流落的境况,突出经历过繁华盛世的人在国势衰落时的不幸。(或: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势衰落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及对自身飘零的深切感伤。) 5.这首诗前两句回忆“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美好生活,与后两句的“落花时节”的衰落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对比手法的作用是突出诗人对个人漂泊流落、国势衰落的感慨。
怀乡思人类
一、1.小李杜 2.C(本诗写从眼前的实景想象到将来与友人相见的“虚景”,因此,应该是“化实为虚”。) 3.示例:此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远离亲人,独居巴山,适逢夜雨淅沥,绵绵密密,雨水涨满秋池,诗人借秋雨涨满池塘,抒发了羁旅异乡孤寂的心情,烘托出羁旅愁思。因此,此句虽在写景,却重在抒情,情景交融。二、1.D(无题诗内容多样,是否以“无题”命名与内容无关。) 2.B(对两个“难”字理解颠倒了) 3.思念之情
传递信件的信使 4.示例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两句是作者在极度相思中发出的深沉感慨,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了别离的痛苦。第一句,写长久分别不得相见的痛苦与不得不再度分离的痛苦;第二句,作者用眼前的暮春景物来表达对自己境遇的感伤,既是写自然环境,又是作者心境的反映,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示例二:“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作者与思念的人不能相聚的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流尽一样。这两句既表达了作者的悲伤与痛苦,又表达了他对缠绵、灼热爱情的执着追求。 三、1.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C(既然用了互文,就应该认为将军和征夫都因长期戍边难归而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3.示例:这两句正面表现了作者和征夫们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怀念遥远的家乡,希望早点儿与亲人团聚;另一方面因为没有打败强敌完成征战目的,不能离开边地。因此,只能借酒浇愁,排遣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四、1.元曲四大家 2.D(“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不正确,应该是“动景与静景相结合”。) 3.示例:因为此篇抒情作品,仅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作者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悲凉的氛围中,使主人公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豪放热情 借景抒情 五、1.李后主 2.B(下片没有使用夸张手法,只使用了比喻手法。) 3.示例:此句写俯视庭院所见——挺拔的梧桐树在清秋中寂寞地生长,被高墙深院牢牢地禁锢,这梧桐树正如作者一样,显得落魄、孤寂、万般无奈。此句看似写景,实则是作者以梧桐树自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愁苦的心境,融情于景。
古诗文名句默写
一、1.却话巴山夜雨时 2.一览众山小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我言秋日胜春朝 5.在水一方 6.蒹葭萋萋
白露未唏 7.梦回吹角连营 8.但愿人长久 9.甲光向日金鳞开 10.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大漠孤烟直 12.不畏浮云遮望眼 13.烽火连三月 1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5.忽如一夜春风来 16.燕然未勒归无计 17.似曾相识燕归来 18.沉舟侧畔千帆过 19.劳其筋骨 20.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直接默写题要求填写的句子一般为诗文名句,答题时要避免出现错字、别字、添字、漏字等现象。) 二、1.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2.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3.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4.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5.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6.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7.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8.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9.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0.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理解型默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名句内容、含意、情感、技巧等方面的把握情况。题干往往对诗文名句某一方面的特征有提示,答题时要针对相关特征,筛选符合条件的句子,不能出现书写差错。) 三、1.示例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示例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示例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示例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3.示例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示例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示例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示例一: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示例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5.示例一: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示例二: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6.示例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示例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示例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归类型默写,关键是紧扣题干规定的内容,选取符合要求的诗句作答;答案不唯一。) 四、1.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2.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3.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4.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5.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6.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答运用型默写题,一方面要能理解有关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另一方面要能准确找出作品中符合情境的句子。答题时要审清题意,把握所设情境,切忌答非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