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特约撰稿 魏小帅
苏芩:我们能做的只是陪伴
文_特约撰稿魏小帅
见到苏芩,她还是电视上一贯的样子:眉眼细长,轮廓清晰,穿着样式简洁的衬衫外套。助理老师之前询问过是否有摄影需求,我答复无须现场拍照。即便如此,苏芩的衣着妆容仍然非常得体,随时可以应对一场新书发布会或者一期节目的录制。
在我到达之前,她已经在朝阳大悦城换了三个位置,目的只有一个:找个更安静的地方。最后定在了一家人较少的咖啡馆。我们刚坐定,邻桌的孩子蓦地尖声哭闹起来,苏芩笑得无奈,我们都有点儿尴尬。“可以开始了吗?”我问。她没有立即回答,抬手给我面前的空杯子倒上红茶,再将茶壶稳稳地放回托盘。
“现在可以了。”
苏芩常出现在多档当红电视节目的嘉宾席上,给建议,做点评,少有夸张的行为和表情。她写书、出书,是几十种刊物的专栏作者。她写每个人都可能碰到的情感困扰、职场问题。她是拥有4900多万微博粉丝的“大V”。她关注情感、婚恋,也关注法制、民生、文学、公益。作为情感作家,苏芩去年收获了“2015最具影响力新媒体女性”“微博2015十大影响力作家大V”等一系列奖项。今日有如此成就,可她早年的职业道路走得并不顺心。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外企做市场推广。外人看来这份工作体面风光,公司内部却是大男子主义横行。领导惯于采用高压式管理,坚信危机感才能带来生存空间。冬夜的北京,下班后哭着回到出租屋,是苏芩对于那份工作最深刻的记忆。
工作满一年,她辞职了。
“我那会儿太脆弱,而且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外企的工作环境已经好了很多。要是现在,我肯定会再慎重考虑一下。但是当时觉得很不开心。对于刚从校园出来的我,实在无法接受那样的做派。”辞职辞得干脆,也无须告知父母。“我给自己找了一个特别‘高大上’的理由:我是出来写书的!朋友都很震惊。”
她联系了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几十位“问题女性”进行访谈,写出了第一本书。很快有人向她提出买断书稿,署别人的名字出版。她拒绝了。“原来写书是一件特别不靠谱的事儿!”她带着书稿去了媒体行业,成了一家情感周刊的编辑。
苏芩谈起当时选择写作的动机显得异常随意。“写书没有人可以管我。工作里的约束感太强了,约束给人带来焦虑。我给了自己很多心理暗示,我要干什么呢?我要干一件没有人能管着我的事情。”她笑了起来,羞怯里带着几分自得。
“人人都说‘改天有空聚’,但‘改天’永远没空;最远的一次是‘下次’,人人都说‘下次一定来’。真正的疏远,总爱穿着热情的衣服;真正的热情,却常着一身疏远的行头。”
“过度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认同。当每做一件事都在考虑‘别人怎么看’时,你其实已经在放弃自己了。总活在别人眼里的人,等于从来不曾存在过。”
“女人一生不论充满怎样的坎坷,逆境顺境,都要巧妙地做好自己”……苏芩将自己的想法一一写进了书里。从最初为了逃避不喜欢的生活方式而辞职,到如今有意识地做出选择,苏芩说她并不明白坚持这一切的原因,只道年纪越长,越愿意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苏芩”二字均取自中药:紫苏与黄芩。开设“情感诊室”,又以药为笔名,是否将自己定位成解决情感问题的良医?苏芩思索了一会儿,说:“‘情感诊室’是很多年前的一个提法。当时大家觉得出现情感问题是因为自己病了,需要帮助,但今天,这已经是很正常的事儿了。”
20世纪90年代末,写信向杂志编辑倾诉自己的情感故事是流行的做法。那时,有“情感问题”的人群主要集中于30岁左右的女性,她们大多是初为人妇或是新晋妈妈,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动、家庭与职场的冲突,都给她们带来了挑战。情感杂志是她们进行情感疏导、获取经验的一扇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软件的普及,情感类文学又迎来了一次爆发。从BBS、网络聊天室、博客到微博、微信,人们开始有了各种倾诉的途径。情感问题从隐性走向显性,从私密走向公开,从个人走向社会,由此也推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情感类刊物,各门户网站几乎都开设了情感频道,收费的在线情感咨询服务也一派火热。
据苏芩介绍,现在关注情感问题的人群年龄跨度很大。在十多年的从业经历里,苏芩接触过出现情感困扰的小学生,也为寻求更高婚姻质量的老年人解答过疑问,读者里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男性。对此,苏芩最初也很惊讶:“现在有情感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没有情感问题才是问题。人们对自己的关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希望获得更高品质的情感生活。男性也不例外。”
看过苏芩节目的人往往会觉得她太“冷”:不苟言笑,逻辑清晰。读过苏芩文章的人又会觉得她太犀利,因为她的文章标题总拟成“成功男人为何总会娶‘泼妇’”“结婚证是霸王合同,提议实行婚姻合同制”,诸如此类,处处见锋芒。即使如此,苏芩仍然被称作“大众闺密”“情感导师”,网上满是向她寻求帮助和咨询的帖子。在入行之初,苏芩每晚都为读者解答疑惑,直到今天,她仍然保持着给读者回信的习惯。
人们倾诉经历和故事,也分享处理情感问题的经验和智慧。从海量的情感故事中,苏芩逐渐学会判断和疏导。这期间也遇到过无解的情感问题,她在书里并不作评价,接受访谈时偶尔聊起,只说处在情感之中的人“可怜”。
2015年12月,苏芩的新浪微博粉丝数达到4900多万。同时,苏芩的博客访问量近1亿,其主持的“苏芩情感诊室”访问量则超过了7亿。
在这样量级的数字面前,她显得有些茫然。“我不是一个爱上网的人,每天发一条微博,就觉得今天的作业交完了。我会把微博当成一种维持职业感觉的工具,虽然碎片化,可是会让人维持写作的感觉,后来才发现微博可以改变社会。”
拥有影响力毕竟不是一件坏事。近几年,苏芩号召并发起了两个节日,一是“闺密日”,她联合50多家媒体,号召女性在每年3月22日为闺密做一件事,表达对闺密的重视;二是“2月28+1中国女性表白日”,号召女性主动向自己心仪的男士示爱,丢掉被动等待的情感模式。
伴随影响力而来的,还有对公众的责任。苏芩有追随了她十年的读者,对于他们,苏芩完全不敢“说瞎话”。
“说出来的话,并不是说完就算完,后续还有很大的影响。读者会给你反馈,会把你的话当成真理,因此,我特别谨慎。”说到这里,苏芩语速很慢,好像在艰难地回忆某些经历。
“我特别害怕有人问我:‘你喜欢你的生活吗?’我不知道,我好像每天都在工作。可能到了一定的状态之后,我们会对‘喜欢’放宽要求,跟着自己最熟悉的感觉走。有时候习惯会比喜欢更能给人安定感。要维持在一种不高不低的、平缓的、让你相对舒适的状态里。”苏芩放慢语速,右手在空气里比画着,手掌摊平,像遇到气流的飞机机翼。
写书对于苏芩而言是责任,而非激情。“写关于女性的书是我的工作,我每天接触那么多人,必须把她们的故事记录下来。”
“但我还有好多梦想没有实现,是因为太懒了。”学古琴、画插画、练“人鱼线”……都是她的兴趣所在,可惜大部分爱好都无果而终。苏芩无比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懒散”。
苏芩常常“自黑”、自嘲,面对恶意,她的解决方法竟然是“我不理他”“我可以跟他开个玩笑”。网络时代,人人都想跻身“神坛”,她倒特立独行,随时提醒着大家,也提醒着自己:苏芩是个毛病不少的普通人。
这算是冷静和清醒吗?采访结束一周后,苏芩发微博:“愿上天厚我,一直天真。”大概也可算作一种回应。
▌《读者·原创版》:现在很多年轻人会萌生辞职写书的想法,你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复制你的这段经历吗?
苏芩: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当时这个冲动的选择是不是对的。现在有小朋友说“我也想这么干”时,我都会劝他们谨慎一点儿,因为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有我这样的好运气,撞上了,然后在当时那个环境下一直坚持,坚持到现在。
▌《读者·原创版》:你怎么看待“一个好男人就该如何如何”一类的文章?
苏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这种想法,大多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影视剧有时是一种催眠。“霸道总裁”天天给你端早餐?他哪儿有那个工夫?
▌《读者·原创版》:很多人觉得苏芩是女权主义者,你觉得呢?
苏芩: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只是我刚好进入了一个女人的行业。可能不了解我的人会这样想,你看,又是“新女学”,又是“做自己的女王”,这简直就是要造反。有的人只是看到我的书名就在网上骂我。骂我的全是男的,说女的都当女王了,谁来当老婆、当媳妇儿呀?我说你先好好看看文章,再发表评论好不好。我写的是两性相处,是希望男人和女人能发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读者·原创版》:你很容易被人当作意见领袖。
苏芩:我的职业比较特别,是关注情感。情感有对错吗?能有意见领袖吗?一千对情侣会有一千种感受,没有标准答案。我挺害怕别人给我贴标签,什么教主、灭绝师太之类的。媒体喜欢挑你最抢眼的观点,有噱头就会被拿出来说,有些观点甚至是经过反复加工的。
▌《读者·原创版》:你希望或者说你认为你的书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存在的?
苏芩:部分独生子女长大后,所关注的仍然只有自己,满足自己,爱自己。夫妻双方都这样想的话,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就会特别多,因为他们不懂得怎么和对方相处。教大家如何与另一半相处是很重要的。可能对于一个女人来讲,最吸引人的特质就是好相处,而不是漂亮之类的。
▌《读者·原创版》:你曾经提到“笑点低”就是好相处的一个外在表现。
苏芩:笑是一种符号,是向对方的一种示好,说明我在关注你,倾听你,认可你。我们想在对方身上寻找的其实是那种被认可的感觉。类似的还有很多人喜欢的在微博或是“朋友圈”点赞。有一次我脚扭了,发了个“朋友圈”,一堆人给我点赞。大家有时候是通过这种信息化的工具来维持交友的一种状态。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其实挺孤独的。
▌《读者·原创版》:社交软件会减轻这种孤独感吗?
苏芩:“朋友圈”给人带来便利,也会让人的不幸福感直线上升。你们都像“朋友圈”里晒得那么开心吗?我偶尔刷一下“朋友圈”,看到很多人都在晒吃的、玩的。看过之后,大家都开始纠结:“你看人家都去哪儿哪儿旅游了,我却哪儿都没去。”很有可能人家都三年没旅游了,晒一回多难呀(笑)。信息的便利是双刃剑,一方面给人带来快乐,另一方面又会引得不少人开始攀比,有的人甚至以别人的“朋友圈”的内容来给自己立志,要成为怎样怎样的人。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会有这种焦虑。
▌《读者·原创版》:你之前提到,现在情感问题已经从私密的个人事件变成了某种公开的社会事件,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苏芩:现在是一个全民关注情感,很愿意把这事儿拿出来说的时代。大家看情感类的真人秀节目肯定都有怀疑: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怎么可以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这种事情?但实际上,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觉得不开心了就要拿出来说,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们,缓解他们的压力。
▌《读者·原创版》:作为“情感导师”,必须情感经历丰富才行吗?
苏芩:我的情感状态很简单,已婚,无子女。很多人会觉得,做这个行业你一定得结过n次婚,又离过n次,谈过上百回恋爱,但其实经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拥有理性和同理心。我不是意见领袖,无法评判对错,很多时候所做的只是倾听和陪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