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伟
陈赓受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领导人更加看到要想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投入巨大的财力以加强军队的现代化装备,同时,我军对军事工程技术干部的需求到了十分急迫的程度。1952年3月18日,聂荣臻和粟裕向中央递交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报告先对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学院名称、机构设置、学年制度和院址选择等方面建议,报告获得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同意。
可是,这座军事工程学院,应该由谁来领衔组建呢?几经选择和比较,毛泽东等中共领袖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陈赓的身上。
为什么选择陈赓呢?因为陈赓革命资历深、文化水平高,曾经主持过军政学校,对办学有经验,对现代化战争的特点和技术装备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体会。陈赓之子陈知建后来在采访中说:“从小时候的记忆就是我父亲一直很注重军事科技装备的发展,国内当时有了什么新东西他都要去看,哪怕新出一种枪他也要去打一打。可能是这么多年革命战争我们总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作战,这个对他来说应该是印象很深的。”
在选定陈赓创办军事工程学校的时候,陈赓还远在朝鲜战场,在收到中央军委调他回国的电报之后,匆匆北上归国。1952年6月23日下午,陈赓按着事先的通知,来到中南海述职,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汇报朝鲜战争的战事情况。在汇报中,陈赓说明了志愿军的艰苦作战环境,分析了中美两军在装备上的差距,并提出如果志愿军的装备水平有所提升的话,战争的代价会小得多。
毛泽东十分同意陈赓的观点,继而提出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建设现代化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必要建立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培养技术人才,并直截了当地说:“这次调你回来,就是要你来创建这所新中国的高等军事技术学校,我们商量了,由你来当这个院长兼政委。”陈赓没吭声,毛泽东转过脸,向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三人征求意见,三人表示十分赞成。
但陈赓本人有些为难,毕竟责任重大,他害怕不能完成中央交给他的任务。陈知建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说:“他(陈赓)说我没办过学校,毛主席说:‘你好歹还上过黄埔军校,还当过红军步兵学校的校长,还在红大当过队长,你没办过咱们党内谁办过?你在我军高级将领中,提一个懂得高级工程技术的人来。”
陈赓提不出来,毛泽东见状就劝说:“你就应该干!”并宽慰陈赓有困难总理会解决,还有苏联顾问帮助,并鼓励他凭借他的才干和冲劲一定能干好,让陈赓放手去干。
陈赓还要推辞,周恩来开口了:“你上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你要是干不了,别人连你这点经验也没有啊!”
陈赓不再吭声了,毛泽东接着对陈赓说创建学院的意义和关键,陈赓生怕漏掉毛主席一句话,低头认真做记录。
周恩来说:“军委主持的全校工作会议已开了一段时间了,差不多要开完了,主席今天刚刚签发了命令,军事工程学院拟设在哈尔滨市。你们先成立一个筹备机构吧,考虑一个建院方案并报军委审批。为了学校尽快上马,早出人才,政务院决定,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舍拨给你们作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建;新的哈医大拨款另建。军事工程学院与南京的军事学院同等地位,党中央和政务院大力支持办好这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
毛泽东站起身来,握着陈赓的手说:“俗话说,千兵易得,良将难求。我看,你这良将就知难而进吧!”陈赓只觉得一股热浪涌到胸口,他声音洪亮而急促:“请主席放心,请总理、总司令、副总司令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原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赓围绕着哈军工的建立有过这样一次谈论。2008年3月,在哈工程原校长刘志刚的提议下,校庆55周年前夕,校党委决定建设群雕《陈赓受命创建哈军工》。刘志刚指出,陈赓受命是哈军工建设的起点,这一光辉时刻值得铭记。
哈军工简史
学校的选址为什么在哈尔滨呢?其实选址也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了的,最初建校地址有四个备选方案——上海、南京、大连和哈尔滨。苏联专家组刚到中国的时候,就对这四个方案进行了考察。上海和南京首先被排除,这两个城市在建国初期社会关系混乱复杂,势力盘根错节,最重要的是这两大城市均处于国民党空军飞行半径之内,容易遭到空袭。大连看似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因为紧邻炮火连天的朝鲜半岛,也没能被选中。哈尔滨离苏联近,安全性和保密性都很不错,因此最终选定哈尔滨作为建院地址。
根据周恩来关于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要求,陈赓提出了边建、边教、边学的“三边”建校方针,率领创建者们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克服了无校舍、无教师、无设备等巨大困难,建立起了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享誉海内外的哈军工。1953年9月1日,哈军工正式成立,毛泽东为学院成立颁发了建立哈军工意义和对学员们期望的训词。
看到这里可能有读者要问,为什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为哈军工?只是因为学校地址在哈尔滨吗?这个简称的缘由确实和院址有关系,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对外是严格保密的,甚至连全称也是保密的,人们只知道这是所军工学校,却不知道她的名字,因为院址在哈尔滨,人们自然地就简称为“哈军工”了。
1966 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全体军人集体转业,学院改变体制,退出部队序列。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调整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基础课部和院机关等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