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与深化,“导学案”、“活动单”充实着我们的课堂,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亦不能外,本文就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设计策略谈几点笔者的思考,望能有助课堂教学实践.
1 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
1.1 导学案教学的目的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记录整理,再通过习题训练进行巩固.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始终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偶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是教师问,学生被动地答.将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直至“自主学”的蜕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能力.
1.2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环节划分
导学案教学模式具体讲是怎样一种教学模式呢?该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课前的预习.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分析解决教师所发导学案上的有关问题,明确对应章节的所学内容,明确已知和未知,这样可以更加明确上课的目的;
第二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对导学案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讨论、探究.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拿出自己对导学案问题的结论和存疑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设计探究的基本思路,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将各组学生讨论学习的结论罗列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整理、总结;
第三环节,学生结合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分析巩固.
1.3 优秀导学案的特点
由上文可知,“导学案”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义,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载体.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否能正常进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学案的质量.优秀的高中物理导学案应该有这样一些特点:
(1)注重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认识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2)导学案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
(3)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要起到引而不发的作用,推进学[HJ1.55mm]生自主学习,并提供足够的素材帮助学生探究物理规律,巩固物理所学;
(4)导学案应该体现物理教学的探究性,导学案应该渗透科学探究的思路,这一点会有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养成;
(5)导学案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
2 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策略
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设计出匹配上述特点的导学案.笔者认为,设计导学案时务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按照内容合理规划课时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第一步工作就是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对所学内容进行划分,以“课”为单位制定学生的学习方案.物理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是按照物理知识框架的固有结构和逻辑来进行安排.经常有这样的情形,为了凸显知识结构上的整体性,某一节内容非常多,而容量如此巨大的教学工作在一个课时内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从学生理解能力出发,将一节内容切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时编制导学案.
例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节,教材对应内容仅此一节,但是具体目标包括: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猜想加速度与力、质量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交流结论.内容非常之多,另外考虑到当下的学生实验能力较差,因此仅仅只是第三项内容,学生几乎就要花到大半节课的时间,所以本节内容应该分成两个课时来进行处理.第一课时:学生完成探究思路的构建,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第二课时:学生完成猜想验证和结论总结,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并分析,猜想验证,结论归纳并交流.
2.2 通过问题引领情境构建
物理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构建物理认知,其中问题情境也是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组组问题,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探究物理规律的内驱力.
例如,编写《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课的导学案,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
①现在有两个相同的小球同时从同一高度出发,一个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另一个进行平抛运动,结果两个小球在相同时刻着地,请你说说看这一现象表明什么?
②位于同一竖直平面的两个小球,一个在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以相同速度从前一小球正上方同时水平抛出,两个小球发生相碰,这一现象又表明什么?
③从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一知识点出发,能否将平抛运动这一曲线运动分解为直线运动来处理,请说明你的方法?
④要求出某平抛运动物体的运动时间,你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⑤如果已知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和高度,你能求出该物体的水平位移吗?
2.3 有梯度地设置问题
导学案的问题其实也是学生逐渐认识物理规律的支架,因此就需要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层次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组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向更深层次探索物理规律.
例如,《摩擦力》这一课时围绕“静摩擦力”的学习,笔者按照这样三个层次来设计问题.
a.回顾初中所学,唤醒学生记忆:
①怎样定义静摩擦力?
②生活中存在哪些静摩擦力的例子?
b.阅读教材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①静摩擦力的发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②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有着怎样的特点?(请设计探究静摩擦力大小特点的实验)
c.激起同学讨论,挖掘概念内涵:
①运动的物体会受到静摩擦力吗?
②静摩擦力能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吗?
上述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从自身的知识基础出发,由浅入深地认识静摩擦力.
2.4 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来组织问题
新课标要求将科学探究渗透进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维.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脉络来设计导学案,以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顺序来认识规律.
例如,设计《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这一课的导学案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组织我们的问题.
①请列举生活中典型的碰撞实例.(引导学生收集感性经验,构建提出问题的背景)
②请猜想碰撞过程中涉及到的哪些物理量没有变化或发生改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猜想,不变量可能是什么形式的物理量)
③请设计一个碰撞模型,并制定测量相关物理量的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实验之后,通过有关问题推进探究活动的继续进行.
④请分析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碰撞中的不变量是谁?(引导学生验证猜想,并开始归纳结论)
2.5 在导学案中鼓励交流,提倡合作学习
当下的社会需要具有团队意识的人才,因此我们的物理学习也要渗透这一方面素质的培养.围绕这一目的,我们可以在导学案设计的字里行间直接提出要求.例如,在问题中直接给出“请和同学讨论一下……”;“请同学相互协作,完成……”类似的语句,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享心得提供机会.
2.6 监测学生的学习
当然,导学案中的问题不仅仅可以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知识,还可以是作为反馈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
例如,《探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学生探究得到规律后,在导学案的最后可以设置一个练习题:小张买了一只袖珍手电筒,用的是两节新干电池,取出手电筒的小灯泡,发现上面标有“2.5 V,0.3 A”字样,小张认为产品设计人员的意图是使小灯泡在这两节干电池的供电下正常发光,由此推算出了这两节干电池的内阻,如果小张的推断正确,那该电池组的内阻是多少?
将导学案教学模式运用于物理教学能有力地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而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依赖导学案的编写.优秀的导学案需要教师精心的打造,优秀导学案的灵活应用必将导致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