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荣
摘要:哲学,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以其不凡的方式,始终在存在的界域、恰当的社会定位以及与其他学科对比的“非实用”独特性中,引出种种扑朔迷离与难以捉摸的神秘。哲学究竟何是、何在、何为——这一系列最高、最大、最难的问题,经哲学史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是莫衷一是、见仁见智。总体来看,但凡哲学,无论是在概念上起舞穿行,还是在明辨中运思达悟,或是在追问下启智开慧,都不同程度彰显有三个方面,即学科特性的高、大、上,探究对象的大、全、广和形上境界的真、善、美。哲学因此而具有的达至之功,往往成为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思想灯塔。这是哲学之魅的关键与根本,是哲学家觉人醒世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哲学本来的意趣方向与价值旨归。
关键词:哲学;神秘;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B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6)02009804
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系辞上》)。晦暗不明之谓秘。古灵精怪之谓魅。捉摸不定、深奥玄妙、迷人多惑却又魅力非凡——这是哲学给与常人的普遍印象。数千年来,哲学就是这样一方面因其神秘与艰涩,多使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又因其深刻与睿智、至高的境界与极敏锐的洞察力而风光无限,使有志趣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1]254。
一、学科特性的高、大、上
人类哲学有三大源头,即古希腊、古印度与古中国[2]。要将这“三源归一”而给出通行的“哲学”定义,确非易事[3]。时至今日,附之于哲学门下的已有爱智慧、智慧之友[4]、形而上学[5]、神学[6]、追求幸福生活的体系、对人生经验作全面的反省、洞见、科学之科学、科学宫殿的女皇、时代的思想、时代精神最盛开的花朵[7]、反思[8]、科学与神学之间[9]、思想家园、终极关怀、知人则哲、明哲保身、聪明之学、玄学、明道之学、最高深的学问、内圣外王之道、思维的体操、概念的游戏[1]214216、境界之学、佛学、禅学、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人学、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况与总结[10]等,如此纷纷繁繁、不一而终的桂冠头衔与美名雅号,几乎每一个都足以让人如堕云雾,望而生畏。
哲学学科特性的高、大、上是进入其中先要直面的问题。根据古希腊的“爱智慧”、古印度的“四大皆空”、古中国的“阴阳易变”和国内教科书关于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联系“世界著名的哲学教师和讲演者”罗伯特·所罗门(Robert C.Solomon)所著《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The Big Questions)将“哲学”与“大问题”的名称并列,把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思想综合省察,然后可以发现,原本有“宏大叙事”特征的哲学,虽然在现当代发展中出现部门化、具体化的实用趋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管理哲学、政治哲学、人学、经济哲学、教育哲学等),但是仍不失其为“大问题”的风骨,其突出的学科特性有“最基本”“最普遍”“最高级”“最深刻”和“最广大”五个方面。
哲学的问题是最基本的大问题。正如胡塞尔所言,“哲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真正开端的、关于起源、关于万物之本的科学”。在哲学的发问式中,仅仅一个“是什么”,不仅贯穿整个人类认识史的始终,同时规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不同思想灵性理路的各个学科的根本性质。哲学的问题是最普遍的问题[11],无论人们是否真正意识或关注,它都跟人的生存与生活息息相关。哲学的问题是最高级的问题[12],无论哲学在现世界如何细化和分化,都不会改变其学科层级形态最高、理性智慧程度最高、抽象概括程度即一般性最高这一学科特性。哲学,在顶级概念的梅花桩上起舞穿行。哲学的每个问题都具有最高的抽象性,正是这个“最高级”,使其在哲学史上被称为科学殿堂里居高临下的女王及“科学之科学”,哲学因此而长期保持“高处不胜寒”的景致——冷峻庄严、魅惑迷人。在哲学的入口,趋之若痴、欲罢不能、省之达悟者有之,大多是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或终其生不能得其要领的。哲学的问题是最深刻的问题,即最本质、必然、规律性的大问题[13]。哲学作为形上之学是理性的理性,它所把握的问题在科学之上,科学已经是理论抽象,理论抽象都是对事物深刻本质与必然的概括反映,而哲学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又一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是对事物更深刻本质即最普遍规律的反映。哲学的学科特性本是哲学家思想的特性,哲学的深沉本是哲学家的深沉。思维上能够达到如此深刻程度的人往往出神入化,沉着而冷静、理智而谦和,目光锐利而反应浑朴,绝顶聪明却又大智若愚。哲学的问题是最广大的问题,它所涉面之广阔与维之伸张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始无终。道、空、仁、美、和、变、思、物、在……均是如此,若即若离,视而不见,抓它不着。
由上述可见,哲学这种宏大叙事形上之学的学科品位与特性,无疑是其从古至今长期稳持神秘而高贵的特质,既使无数心怀爱意的志者“心向往之”,又使为数不少的困顿者“高山仰止”的缘故。
二、探究对象的大、全、广
哲学对象的大、全、广也往往使人为之困惑,且觉难以望其项背。《道德经》认为,“域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方东美先生对于哲学的教授与学习曾有带学生“坐飞机”之喻,揭示了哲学是在“完全”的高度与广度上统览与通观宇宙宏景的思想飞翔的过程。冯友兰先生将《庄子·天下篇》里“至大无外,谓之大一”的“大一”称为“大全”[1]240,等同于“宇宙”也即无限;同时认为“在中国哲学传统中,哲学是以研究人为中心的‘人学”[1]254。结合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等观点,归纳起来,哲学之对象实指为“最大的存在”、“最大的关系”与“最大的主题”。
最大的存在首选宇宙、世界、时空、道与人。宇宙之谓“大全”,是一个指称无限的无边无际的世界即时空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方上下曰“宇”,“宇”是空间概念;往古来今为“宙”,“宙”是时间概念;四方上下、往古来今就是“宇宙”的含义(《淮南子·齐俗训》)。对应的“世”也是时间维度,“界”有空间的意思。宇宙、时空、世界包含了天地且循之有道,对宇宙、时空,世界与道的体认主体是人。人为“天地人”“三才”之一,顶天立地;作为万物之灵,森然于宇宙之间。离开人,天高地广即无意义,所以,人为存在的大中之一。
以人为出发点,最大的关系由近及远亦可分为三个层级,即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14]。就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人有自然之身的存在便有自然之身的需求与欲望——眼、耳、口、胃、生殖等各个器官均有需要的欲望,这些欲望不能任其发展就需用心来调试,以使其达到某种平衡——这就属于身心关系。每个人都有身心关系,都有生存生殖的欲望,生存生殖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被问题困扰会身心疲惫,产生毛病,哲学需就此给以智慧的启迪。一般来说,人的一辈子,其心达到了平衡,就能保持健康。人的寿命长短跟心、思想、认识、人生境界、哲学智慧是分不开的。所以,身心关系是哲学关注的最大关系之一。另一方面,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人最深刻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处理状况决定且体现人的生活与生命的质量,如果不能正确调适,人的生存就会紧张。因此,这也是哲学必须关注的关系。再一方面,人的关系域前行延至大自然,有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与环境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养育人,人也作用着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该怎样处理,环境污染的恶果,随处可见的文明过程的负效应,更加使得这一关系成为摆在今天人类面前的,必须共同面对、认真思考与严肃对待的大问题。
最大的主题永远是生存、繁衍与发展问题。生存是现实问题,繁衍与发展是未来问题——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贯穿人类认识史与发展史的始终。纵观哲学的发展,虽然东西有别、门派林立,但始终紧紧围绕的主题就是在大千世界获得至上的真理性认识,以启迪和指导人生,使人达到“去蔽除奴”的真善美境界,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这是哲学观世界、追智慧的本质,也是哲学的意趣旨归。
三、智慧境界的真、善、美
哲学作为人类先贤通道治世、求己达人的体悟与智慧,其由感而惑、由惑而思、思而达悟的觉解境界,是思维的绽开之花、成熟之果,是哲学家长期慎思明辨,最终蜕变破茧、脱颖而出的智慧。智慧的境界是真善美,这个境界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涅槃极乐、理想天国或理念至上的理性的王国,能够达到这种思维的“境界之国”的王就是“哲学王”[1]215。古今中外各路先贤虽出身不同、入径相异、出路不一,但是殊途同归,其思想之花竞放,智慧奇果纷呈,薪火相传,历两千多年之久,最终汇成人类万紫千红、博大精深的哲之学海——高度理性的思维王国。正是因其洞悟通观与清思澄明的智慧境界,使一个个哲学家实现了由人而“神”的曜升,也使哲学披上了重重面纱,有了种种灵性之光的神秘之魅。
事实上,哲学家多是具有大师素质与风范的圣人贤者。哲学家先是教育家。西方自苏格拉底到笛卡尔的哲学家都是教师。中国先贤老子、孔子、程子、朱子……均开馆授徒为师。古印度释迦王子弃王位而求脱苦之道,终成佛教之师。毛泽东晚年的愿望也是当个教书先生。大师级哲学家往往集教师之德、律师之辩、艺师之道与哲师之境于一身,多是知识全面,思达艺游太极、想亦驾轻就熟的“四资贯通”型非凡人物。
教师之德即知与智,这是科学刨根究底、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与智慧通达大观的统一。哲学家无疑是经过艰苦学习与认真观察的过程而达到相当程度知识储备量的——这是他们得为人师而名垂千古的基本资质。哲学家是先成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勤于思考的学者,后为真知灼见基础上胸怀天下、腹有良谋的智者的。
律师之能即辨与辩,这是扎实知识基础上通过缜密思考与分析比较而达到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与能言善辩。古希腊智者有教人“打官司”或出任“律师”来谋取生活之用。佛教史上多有以辩论而使其主旨思想更加明晰的记载。《道德经》里的“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实为不提倡流于形式且不起好作用的讼辩,而非让人是非不清与思路混乱。老子初学未成时有“上清之清为何物”的逻辑追问,老而出关又留下寓意深刻、语句精炼、琅琅上口的“智慧之大全”——《道德经》,以后无论是西去传道,还是近乡授徒,对语言的掌控与驾驭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孔子反对“巧言令色”的虚伪矫饰,他的谨言、讷言、少言、慎言思想,都是出于对语言自身的尊重和对语言与效用等关系的审慎,其“仁”之思辨论说与清晰化的拷问贯穿《论语》始终。哲学家作为教育者既有高度清晰的思路,也有非常人所能及的言说论辩的能力与魅力。纵是思而“疯魔”的智者(如尼采等),其文字作品也达到出语不凡、惊世骇俗的高度。
艺师之道在美与乐。哲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概念梅花桩上的舞蹈,是理性世界的大观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道家有乐逍遥的自由。佛家有涅槃极乐。孔子有对韶乐的沉醉与对学问追求中的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家因对思想精神的追求而减损物欲、至简生活、乃至不婚不育者不在少数,弃王位而求智的也并非释迦王子一人。
哲师之境在澄与明,即真善美统一的形上智慧高度。哲学家多为人类先知先觉的圣人贤者绝非浪得虚名。哲学家的思想成长无一不是勤于观察和学习的过程。他们正是在深厚学养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鉴别省察而去伪存真,转识为智,上升到哲学的澄明境界。哲学家的至高境界其基础是科学之真,其取舍与衡量尺度是道德之善,其游弋自如的理性运作和思想澄明是理智和乐如行云流水般的艺韵陶醉之美。
大师之质在全与粹,即视域的广度之中有思维的深度,思维的深度之中有境界的高度,在境界的高度达到思想的通达自由。哲学家不拘泥于零零碎碎的一时一事,不执着于浮世繁华的功名利禄。他们以对事物本根性把握的科学之真,对道德理性执着追求拷问的宗教之善,达到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境界,在思维的王国心寄天下,神与物游,内圣而外王,旷达而自由。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6],代表着民族的觉悟与素养,是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思想灯塔。孔子曾感慨:“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与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17]。中国是古老的哲学之乡,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坚持人民主体性的导向正学风、改文风,使哲学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整合新内容,焕发新生机,散发新能量,真正发挥出具有学科优势与魅力的“觉人醒世”的新作用——这是当代学人面临的新问题与新使命,也是哲学的新方向与新出路。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3]郭湛.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对哲学自身的理解[J].江海学刊,2012(2):46.
[4]若弗·马泰伊.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学派[M].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
[5]敬永和,刘贤奇.哲学基本概念的演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165.
[6]丹皮尔 W C.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上册[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
[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6.
[8]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M].张卜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
[9]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815816.
[1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12]孙璟涛.哲学的个性[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5.
[13]杨方.哲学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9:61.
[14]孙鼎国,李中华.人学大辞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序2.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17]习近平.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N].新华时报,20131205(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