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中共十八大以来北京高校党建的思想主题

2016-05-11 03:28刘佳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北京高校中国梦理论课

刘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武汉430074)

“中国梦”:中共十八大以来北京高校党建的思想主题

刘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武汉430074)

中共十八大闭幕后,“中国梦”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高校党建实践的思想指引与精神支撑。北京高校按照中共中央统一部署,在高校党建中全面贯彻“中国梦”思想,用“中国梦”思想引领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在党团互动中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国梦”思想,这也成为中共十八大后北京高校党建的一个鲜明特点。

中国梦;北京高校;党建;思想建设

“中国梦”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心理构建方式改变着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而深刻影响社会主体精神世界的公共家园和集体行动的内在逻辑。“中国梦”一经提出,立即成为高校党建实践的思想指引与精神支撑,并赋予其新的民族意蕴和时代特色,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缩影。

一、中国梦:中共十八大后北京高校党建的新主题

高校党建工作在党的事业全局中处于特殊地位,这是由政党的结构功能和高校党组织特殊的“存在场域”共同决定的。一方面,高校党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中的“神经末梢”,“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在高等学校中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1]高校党建工作统一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整体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党组织因大学的“空间-资源”禀赋而具有了社会意义,高等教育赋予高校党建工作以鲜明的时代属性、青年属性和社会属性。大学作为知识传承、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神圣殿堂,党组织在其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这一作用的最简要概括是:在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传播中划清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的分界线,坚持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原则。

高校党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理论与理想信念的指引,这一点在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党建的波澜实践中可见一斑。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溯源中不难发现,高校是国民思想启蒙的发生地、公民与国家内在关系重构的出场地、中国社会体系与社会结构现代性变革的策源地。“在‘五四’以后,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继承了传统人士‘内圣外王’的政治传统,并结合近代特殊背景下救亡图存的政治意识,以政党政治的方式为近代中国国家建设创造了组织条件,产生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领导力量。”[2]高校在中国政治生态与政治实践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高校党建在党的事业整体布局和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整体结构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削弱或矮化高校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不仅会对高等教育事业造成冲击,同时也会使中国的发展遭受巨大挫折。正如邓小平在评价上世纪80年代中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时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校党建的实践充分证明:高校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使高校党建实践在“形”的丰富与创新上坚持“神”的坚定与自信。这里的“神”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在中共十八大闭幕一周后,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赴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在次年3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彰显了我们的先辈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4]此后,“中国梦”悄然进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高校党的建设实践体系,成为中共十八大后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题词和坐标系。

“中国梦”不仅以一种特殊的政治逻辑凝聚了社会主体为实现民族复兴而持续奋斗的心理共识,更以一种强烈的现实冲击力和感召力触动了北京高校师生员工的情感体系和精神系统,“大学梦、青年梦”成为“中国梦”在北京高校政治空间生动演绎的直接体现。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作为一个大学,按照现在现有国家的办法,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青年来北大上学的愿望。但是我也有一个梦想,就是让凡是想做北大学生的人都能成为北大的学生,这是一个梦想,一个能够实现的梦想,我们正在努力”。周其凤校长的“共享北大”之梦体现了他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质朴情怀,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大学校长致力推进教育资源社会平等共享的强烈责任,这与实现“中国梦”就是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理念是一致的。[4]

“大学梦”与“中国梦”的统一性还体现于高校在“圆梦”征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曾撰文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的大学,理所应当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和方面就是要努力建设国家智库,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与人才支持。”[5]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高炳林对此也表达出同样的观点,他认为:“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因此,对于教师,要引导他们构建‘育才梦’,使他们将‘育才梦’与我们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我们要鼓励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道德的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还要“将社会服务工作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对中国梦的由来、意义的研究与宣传,使人们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梦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等。”[6]

“中国梦”引发北京高校师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新时期北京高校党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中共十八大以来,北京高校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中国梦”主题教育与高校党建有机融合的新路子。

二、党团互动:北京“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

中共十八大后,北京高校党建的新主题确定了,高校思想建设的方式与载体就成为关键。对此,中国共产党延续了建党以来思想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方法,通过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式,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党的群众工作特别是青年工作中的独特优势,以党团互动的方式推进政治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进而强化高校师生对“中国梦”的内涵理解和情感认同。

教育部党组与共青团中央在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问题上再次形成了默契。2013年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发展好而努力奋斗。”3个月后,共青团中央也印发《“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方案》,对各高校团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活动安排、工作要求作出部署。两个方案对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设计、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不谋而合,前者更注重对主题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和宏观指导,突出高校党委在活动中的组织领导地位和统筹谋划角色;后者侧重主题教育活动如何更好地符合青年学生特点,如何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创新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凸显了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上的灵活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见表1)。

表1 教育部党组与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一览

作为对中共教育部党组和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响应,中共北京市教工委决定在北京高校深入推进“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安排,本次教育活动由4个部分组成:“一是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二是开展‘我的梦·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活动、三是以‘中国梦·校园美’为主题,开展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评选活动和‘寻找最美校园’摄影比赛、四是开展首都高校‘我的梦·中国梦’宣讲活动。”[7]

在教育活动中,北京高校共青团组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的政治教育实践,培养高校青年学生的政治自觉。2007年5月由团中央组织实施的“青马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阵地,自然也成为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大课堂。从北京高校的具体做法看,组织“青马工程”面向青年学生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主要通过直接的理论武装来实现。“直接的理论武装,主要依靠直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阅读讨论、自主学习、集中培训、知识竞猜、党校学习、社会实践锻炼等方式。”[8]北京市级“青马工程”培训班,也称“首都大学生英才学校”,它以北京市在校优秀学生干部为教学对象,对学员的政治面貌要求为中共党员或中共预备党员,培养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见表2)。

表2 首都大学生英才学校教学方案

首都大学生英才学校贯彻北京团市委关于“将中国梦相关内容纳入新世纪大学生英才学校课程”的工作要求,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师资力量,增强了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后来的政治教育实践来看,首都大学生英才学校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发挥了三个重要作用:一是在较短时间内对北京市优秀的高校学生干部集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建设,起到了改造高校青年精英群体主观世界的目的;二是以教学场所为物理边界,用另一种方式重新建构了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的社会关系结构,并以此为中介进一步加强了北京高校各类青年组织的联系与沟通;三是对北京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修养教育,提高了学生党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党性觉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徐毅在参加北京英才学校培训学习后,感慨道:“在聆听众多大师的讲述和同龄人的思想碰撞中,更坚定了自己为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

如果说政治理论学习是面向北京高校学生党员精英群体的教育方式,那么建立北京高校学生党组织与农村、社区、企业、部队等基层党支部的固定联系,则是针对高校学生党员的特殊教育方式。2006年7月,北京市委组织部、市教工委正式启动北京高校红色“1+1”项目,该项目每年将组织1000个学生党支部深入大学生村官所在的京郊农村,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子,帮助大学生村官适应并开展农村工作。中共十八大以来,北京高校红色“1+1”项目把深入基层、服务社会作为项目运作的宗旨。2013年,北京高校共有800多个学生党支部与北京各类基层党组织展开共建活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2013年度红色“1+1”活动中表现格外突出,该校有46个学生党支部顺利完成了共建项目。在活动中,该校各党支部紧密结合学校特点和共建单位的实际需求,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200余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支部和共建支部党建工作的创新,推进实现“中国梦”宣教教育、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目标。此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管理学院研究生第七、九、十二党支部自2007年与昌平区十三陵镇泰陵园村党支部结成共建关系以来,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宣传活动。2013年,共建活动紧密围绕深入宣传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在服务基层和实践创新中增强党员意识和责任,推进农村新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北京高校红色“1+1”活动,使北京高校学生党员在火热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增进了对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的认识,使学生党员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进一步坚定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并不是以政治理论学习的唯一方式促成青年学生“中国梦”的政治认同,高校团的组织也通过举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活动等社会实践方式拉近青年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同样,高校学生党支部也并不是与农村、社区等基层党支部结对子的单一方式建立与基层群众的联系,高校学生党支部也把围绕“中国梦”的理论学习作为党支部思想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团组织与党支部在“中国梦”主题教育的主题设计、活动形式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借鉴,构建起“学习+实践”的互动关系结构。

三、教学融合:“中国梦”融入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在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014年12月,习近平对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青年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课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探索“中国梦”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路径与载体成为中共十八大后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首先,根据中共十八大精神修订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2013年2月,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动中共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部署,组织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专家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专科课程教材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北京大学沙健孙、清华大学吴潜涛、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等北京高校专家学者参与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审稿工作。为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使中共十八大精神和“中国梦”思想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育部社科司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建议”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等9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提出建议。2013年秋季学期,中共北京市教工委陆续组织首都各大高校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修订教材培训活动,培训活动旨在增强北京高校教师对新教材体系的认知和理解,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和“中国梦”思想。正如中共北京市教工委宣教处处长王品达所说:“希望相关教师吃透新修订教材基本精神,尽快熟悉和掌握修订的原则、思路和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教材体系修订完毕后,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就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中共中央和教育部要求,结合中共十八大精神和“中国梦”思想,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政教师彭付芝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她探索创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模式”赢得在校学生的热烈响应,有效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大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使十八大精神始终处于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的状态中。”[10](见表3)

表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论课”参与式教学专题设计

其次,结合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这项工作在中共十八大召开之前就被中共北京市教工委提到议事日程,并付诸实施。2012年中共北京市教工委在总结第一批“教学科研工作室”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于当年6月开展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评选活动,第一批共设立8个名师工作室(见表4)。名师工作室是集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工作机构,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协同发展,提升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目的在于培养一批有影响、有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

根据北京科技大学的经验,该校左鹏教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教学工作室”首批接纳5所北京高校的5名思政教师研习,他把教学研究经验传授给前来研习的思政教师,力争推广。他的经验就是:“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对关涉大学生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解读。通过这些研究,既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比较深入地透视了各种社会思潮此消彼长的社会根源。”[11]这种“传帮带”的思想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有效整合了北京市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起到了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目的。

表4 北京市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一览表

中共十八大后,中共北京市教工委在继续办好“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有关培养高校思政教师的工作模式,于2014年面向北京市属高校启动“北京市属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首批来自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7所高校的8名教师分别入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从事教学科研与业务培训。该项计划“力争通过资助使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市属高校迅速脱颖而出,成长为全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一做法表明,北京市已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化建设,推进市内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均衡分配,强化和凸显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全国高校中的领先地位和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中共十八大以来,北京高校按照中共中央统一部署,在高校党建中全面贯彻“中国梦”思想,用“中国梦”思想引领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在党团互动中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国梦”思想,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中国梦”作为中共执政理念的政治话语与高校党的建设实践话语的有机嵌入,成为这一时期北京高校党建的一个鲜明特点。

[1]陈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77年—1992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5-106.

[2]周良书.学生、政党与国家:近代中国发展的特殊逻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395-39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7.

[5]陈雨露.建设中国智库给力中国梦想[N].中国教育报,2013-4-18.

[6]本刊记者.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共筑伟大中国梦——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王炳林教授[J].思想教育研究,2013(4):3-7.

[7]本刊编辑部.北京市教育工委深入推进“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J].北京教育(德育),2013(4):5.

[8]王雯姝,杨增岽.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成功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22-125.

[9]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29.

[10]彭付芝.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概论”课参与式教学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3(5):49-51.

[11]张晓晨.以信仰服人以真诚感人[J].北京教育(德育),2014(2):75-76.

D23

A

2095-7238(2016)02-0026-07

10.3969/J.ISSN.2095-7238.2016.02.006

2015-07-05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KDA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佳(1989-),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

邵西梅

猜你喜欢
北京高校中国梦理论课
北京高校研发状况
北京高校科技创安—视频监控应用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北京高校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学校有了"班导师"
2008奥运北京高校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