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辉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高校预算绩效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巫朝辉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350116)
摘要: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好与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以办学条件、管理效率、产出效益和发展潜能为二级指标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继而依据构建的指标体系,以模糊Borda法为主,同时结合专家直接赋权法,确定该体系内各因素的权重;最后,利用模糊积分评价法,结合XX大学实际情况,对高校预算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实证表明:该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利于高等院校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关键词:高等学校; 预算绩效; 模糊综合评价法; 评价模型
引言
高校实施预算管理,将推动以效益为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改革,并将有助于树立“学术本体”的大学理念,寻得学术与教学的平衡点,促进政府、大学与市场三者的良性互动,从而形成与现代大学制度相吻合的价值取向。在预算绩效管理的诸多环节中,预算绩效评价既是核心,又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曾明确指出,财政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根据这一指示,各级财政与经费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出管理考评办法,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众多学者对高校预算管理的研究多聚焦在理论层面,对高校预算绩效的研究不多,实证研究则更少。因此,本文结合福建省属XX高校实际,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Borda数分析法和模糊积分法探索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模型,以期为优化我国高校财务资源配置、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现状
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关注高校预算绩效,并就绩效考核指标展开了具体研究。1997年,由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成立的绩效指标研究小组,从英国高校主体角度出发建立了“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涵盖教学、教学辅助、学校管理、科研和后勤等五个方面。当时建立的这个指标体系虽然现在看来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却给国内学者构建中国高校预算绩效指标体系以极大的启示。国内学者对高校预算绩效考核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陈学安提出了财政支出绩效考核的定义。[1]徐荣娣认为预算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当高校战略与绩效之间的工具,并提出了资本预算项目绩效考评的框架。[2]陆媛对高校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探索。[3]从定义到框架再到指标体系的探索过程表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具体化。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则
杨周复和施建军指出,在设计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可比性、可操作性、统一性、整体优化、符合长期利益和动态完善等原则。[4]陆萍等认为由于不同高校的定位存在差异,同时为实现评价依据、过程、结果的公平性,调动高校相关人员创造良好绩效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高校预算绩效的评价时还应遵循分类比较的差异性原则、评价依据与结果公开原则、评价结果与奖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导向性原则、时效性原则以及评价数据的可收集性和效益性原则。[5]借鉴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高校在设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时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容
诸多学者对高校预算绩效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预算支出、科研成果或财务指标等方面。预算支出、科研成果等都是高校预算绩效在不同角度上的体现,但准确来讲,一个完整、系统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应涵盖对预算编制决策、执行情况和效果的评价[6],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容不仅应涵盖财务指标,更应包含非财务指标,诸如学生教师比、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量等。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方法
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 Card,简称BSC)和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简称KPI)是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两大极为重要的工具,学者们也将这两种方法应用到高校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制定中。陆媛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从教学、科研、自筹能力、资产、校产、声誉六个角度出发,选取21个关键绩效指标衡量预算执行的结果。[7]陆萍等综合运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指标体系这两大工具,建立了包括28个指标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教学、科研、预算管理、财务、资源配置和社会六个方面。[8]包建玲从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社会服务三个角度出发,选取了13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灰色理论相结合,构建了高校预算绩效综合评价模型。[9]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来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得以建立,指标体系虽不尽相同,但也是大同小异。建立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即利用该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客观实际地反映出高校的预算绩效情况。于是学者们开始进行实证探索以确保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吴婧等在利用平衡计分卡建立包括教学、科研、财务、资源配置、发展五个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筛选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9个指标中有24个得到专家的肯定,最终形成了具备较好可信度的指标体系。[10]
综合来看,对高校预算绩效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对高校预算绩效的关注度仍较低。本文旨在建立高校预算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并以福建省属XX高校为对象展开实证研究,以期弥补现有高校预算绩效实证研究方面的不足。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模型
高校作为一个组织,一个系统,离不开资源的输入,相应地也会有资源的输出。高校与一般企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组织,通过多种教育资源的投入保障高校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包括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等活动。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培养人才、促进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及服务社会。
在保障高校正常运行的各种教育资源中,资金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投入财政预算资金,通过高校的管理和使用,输出的资源并非以资金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及科研成果等。资金并不是衡量它们价值的唯一标尺,更准确地来讲,高校输出的是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生产者”,其生产过程可以划分为“投入—过程—产出—潜能”四个阶段。[11]就高校而言,投入是指其在日常的教学、科研、服务活动中使用和消耗的资源;过程指的是在教学、科研、服务活动过程中对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产出指的是输出的“产品”与服务,包括毕业生、发明专利等;潜能则指的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依据上述四阶段的指标设计思路,同时借鉴1997年英国高校的指标体系、我国教育部和南京大学课题组有关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的成果,本文设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1. 投入阶段:办学条件类指标
该类指标指的是高校在履行其职能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数量。投入阶段的指标有三个:师生比(即教职工人数与学生数之比),代表高校的师资力量;生均固定资产值(即固定资产总值与学生数之比),代表高校的规模;生均专用设备购置费(即专用设备购置总额与学生数之比),代表高校具备的科研与教学投入的财力。
2. 过程阶段:管理效率类指标
财务稳健是高校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关注高校预算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合理化程度,即管理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资源有限理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有限资源的限制,如何在资源限制下仍然保持高校的正常运行,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校资金的使用情况可以从财务层面体现出来,公用经费比(即公用经费支出与教育事业支出之比)和教学科研费比(即教学科研经费支出与公用经费支出之比)这两个指标能够从支出结构上反映出高校的管理效率。
3. 产出阶段:产出效益类指标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12]培养人才是高校最基础最重要的职能。科研绩效反映的不仅是一所学校教师团队的学术水平,更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学术沉淀。不论是显性的通过输送人才、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还是隐性的拉动地方经济、涵养一区的文化,都表明社会服务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两项职能的延伸和拓展。培养人才的成果以学生就业深造率(即学生就业深造人数与毕业生人数之比)和省级以上优秀学科(专业)的数量来体现。学校作为一个极其特殊的“生产”者,最重要的“产品”也具有特殊性,这里的“产品”指的就是学生,学生毕业后不论是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是高校的“产出”。科学研究的成果以人均科研经费(即科研经费与教职工人数之比)、教师人均学术论文发表数(即学术论文发表数与教职工人数之比)这两个指标来体现。社会服务的成果则通过经营收入比(即经营收入与总经费支出)来反映。
4. 潜能阶段:发展潜力类指标
高校的发展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终点,因此在它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诸多教学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应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高校不仅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也将这些成果取得过程中的经验、技术内化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品质,而正是这种能力和品质推动着高校不断前进。高级人才比(即高级人才数与教职工数之比)反映教职工素养的提升,是发展潜力中的“软性潜力”;自筹经费比(即自筹经费与经费总额之比)反映高校资金来源潜力;资产增长比(即资产增长额与上年末资产额之比)反映高校资产规模的增长能力。
本文依据“投入—过程—产出—潜能”四阶段的指标设计思路,从办学条件指标、管理效率指标、产出效益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4个维度,遵循整体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运用
模糊Borda数方法在多个属性进行重要性排序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既能利用各个个体评价的定量结果——优序关系,还能结合个体评价的定性结果——具体的指标值。从前文构建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来看,各指标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毫无交叉的,而这种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往往导致评价结果失真,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需要采用一种允许指标在独立性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交互作用的方法[13][14],而模糊Borda数方法恰好具备这样的特点。因此,本着简便易用、准确合理的原则,结合福建省XX大学预算运行情况,基于模糊Borda数模糊评价方法来测度高校预算绩效,将使其结果更加合理科学。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1.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模糊Borda数分析法能体现不同评价群体的偏好,较科学地反映各指标的相对权重,从而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接下来,本文将运用福建省XX高校的实际数据,详细说明如何运用模糊Borda数法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首先是将大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部分(称为元素),层层分解下去直至可评价为止,最终形成的是一个递阶层次,并且整个递阶层次存在着从上至下的支配关系。在本文中这一步骤体现为将高校预算绩效分解成办学条件指标、管理效率指标、产出效益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4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中选取下一级指标,构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建立格栅。建立指标体系后,接着要进行属性的判断,也就是通过判断打分来确定元素在各属性的重要程度,最后得到完整的格栅。本文运用李克特量表对办学条件、管理效益、产出效益及发展效益的重要程度进行测度(5表示非常重要,1表示非常不重要,2,3,4表示处于两者之间且重要性依次增加),聘请学校高层管理者等相关人员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总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44份,问卷回收率为88%。剔除回答不完整等不合格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41份,问卷有效率为93.18%。对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并取平均数后,再将结果与专家进行协商,确定最后重要程度数据,数据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
(3)对格栅进行分析
设对元素DP的第m个属性的打分为Bm(DP)(m=1,2,…,M);(p=1,2,…,N),下面给出Borda分析法的步骤:
首先,确定模糊隶属度。
在第m个个体评价中,求出每一被评价元素DP属于“最重要”的隶属度Ump,其计算公式:
(1)
根据公式(1)确定隶属度,见表3。
表3 隶属度
(2)
根据公式(2)计算模糊频数,如表4所示。
再次,计算模糊Borda数FB(DP)。
(3)
计算得到:
FB(D1)=4.2,FB(D2)=3.2,FB(D3)=4.9,
FB(D4)=1.2
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对权重。
(4)
归一化后得到二级指标的权重为:
W1=0.31,W2=0.24,W3=0.36,W4=0.09。
2. 三级权重的确定分析
三级指标划分较为具体。本文采用专家直接赋权法,得到三级指标的组合权重,如表5所示。
表5 各级指标权重
2. 计算三级指标的模糊测度
模糊积分评价法的特点在于它不要求评价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因此适用于评价指标间具有相关性的情况,适合解决主观价值判断的评价问题。在利用模糊积分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f 被看作是被评价对象在特定属性上的表现,采用专家调查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打分(见表6);g代表每个属性的主观重要程度;f与g的模糊积分则为被评价对象的整体评价值;g(Xi)为综合考虑指标x1,x2,…,xn时的重要度,目前应用最广的模糊测度形态为λ模糊测度。
学者孙丽杰认为,当λ小于0趋近于0时,评价指标表现整齐[15],因此取λ=-0.05。我们可以计算得到各三级指标的模糊测度,如表6所示。
表6 高校预算绩效综合评价指标得分及模糊测度
续表6
3. 评价结果
根据模糊积分的计算公式获得评价结果:
=0.35*1+ (0.45-0.35)* 0.9473+ (0.5-0.45)*0.8988+…+ (0.85-0.8)*0.0412
=0.672
依据最后给出的具体评价数据,不利于决策者形成对评价对象主观认识,故对输出结果模糊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和“差”五个等级(见表7),可见福建省XX高校预算绩效的评价结果0.672,属于“良好”这一等级。
表7 评价结果隶属度
四、结论与局限性
关于中国高校预算管理绩效的评价问题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和思考,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综合办学条件、管理效率、产出效益和发展绩效四个方面构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模型,不仅可以运用于我国高校预算绩效的综合评价,也可以运用于高校内部二级学院预算绩效的对比分析,从而有利于明确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的预算情况、实际执行情况、绩效情况,识别出高校预算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和提高。对于我国高校财务部门而言,该评价方法操作简便,数据收集容易,是一种集定性和定量、可移植性和可行性的评价方法。不可否认的是,本文在评价指标的选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成分,因此具体运用时可以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注释:
[1] 陈学安:《建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考核体系研究》,《财政研究》2004年第8期。
[2] 徐荣娣:《试论高校预算管理与绩效考评的关系》,《事业财会》2006年第1期。
[3][7] 陆 媛:《高校预算绩效考核的理论研究及绩效指标体系设计》,《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4] 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5][6][8] 陆 萍、吴 婧、张甫香:《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方法探析》,《 财会通讯》2010年第36期。
[9][12] 包建玲:《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0] 吴 婧、陆 萍、张甫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财会通讯》2012年第16期。
[11] 刘从兵:《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绩效评价“3E”原则》,《会计之友》2012年第7期。
[13] 孙博文、刘艳春:《基于模糊Borda组合评价法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第7期。
[14] 苏为华、陈 骥:《模糊Borda法的缺陷分析及其改进思路》,《统计研究》2007年第7期。
[15] 孙丽杰:《大连市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责任编辑:黄艳林]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16)01-0058-06
作者简介:巫朝辉, 男, 福建宁化人,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硕士。
收稿日期:201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