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改梅
一、近几年宁夏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分析新课标卷的特点
以2013~2015年宁夏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必考题高频考点为例说明:
2013年:1~2题,城市和人口;3~5题,农业活动及发展;6~8题,气温、降水、植被;9~11题,气候和天气。36题,地壳运动;37题,桉树的种植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4:城市化;3~5题,区域定位,地球运动;6~7题,水循环;8~9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0~11题,大气运动,生产活动。36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7题,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
2015年:1~3题,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5题,常见的天气系统;6~8题,工业区位因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9~11题,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36题,考察交通运输,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37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不论哪一年的题目都是以材料及图表的形式呈现,突出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近三年的宁夏高考地理试题不难看出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特点:
1.彰显课改精神,渗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从新课改以来的高考题来看,试题依纲不守本,素材来源广,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贴近社会。
比如2007年的选择题3~4题,以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为切入点,考查城市服务规模、等级问题;2013年的选择题3~5题,以学生熟悉的地膜覆盖为切入点,考查地膜覆盖的优势及对环境的影响;2014年的选择题1~2题,以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为切入点,考查城市化的相关问题;都是来自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素材,贴近时代和社会。
2.追求真实情境下的知识迁移与应用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命题强调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规律,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来探究、评价和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因此,考生具备迁移知识的能力,做到能够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原理和规律,并达到融会贯通的层次。这一点从每一年的综合题36、37题都可以看出。
3.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加强了过程与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有些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近几年,随着高考命题思想由过去的以知识立意转为现在的以能力为立意,开放性试题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往那样靠死记硬背或生搬硬套课本知识已不能适应现代高考的要求。所谓的开放式考试就是让学生答题时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答案,给学生一个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如2010年的37题第3问:“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2012年37题第3问:“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2013年36题第3问:“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这些都是“自圆其说”的开放性命题。
4.渗透地理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构建21世纪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地理学科是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的主渠道,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灾害观、人地协调观等。因此要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的审美情趣。这些考查方面在选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命题趋势分析
走势一:从考查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和地理学习能力,走向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地理学习能力
现在的地理学科素养指提取题目中的地理主干知识,包括地理图表阅读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原来的地理学习能力指文图转换能力,而现在的学习能力不但包括图文转换,还包括图图转换能力及辩析和选择图文材料中隐含信息的能力。如2011年选择题9~11题,给出的是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图,而题目考查不但要求学生从景观图中提取显性信息如沟、坡、河流流向、坡向等,还必须提取出图文材料中隐含的隐性信息如青藏的气候、P指向的方向等,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图形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势二:以区域发展为背景,考察地理学习方法和基本研究方法,试题的设计形式具有探究性
从尝试考查地理专题研究活动走向考查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体现探究学习(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特点。如2011年选修的旅游地理,该试题以某学习小组在探讨“老工业区如何转型”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德国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的变化贯穿起来,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资源,开发了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历史,具有独特观光、休闲等功能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问题。整道试题,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了考生对旅游资源的认知以及工业遗产对人类经济发展影响的地理思维;目的:通过对老工业区调查实习中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等地理学习方法的考查,评价考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让考生在具有体验性的地理实习中,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不断进行地理问题的探究。还有2013年36题的第3问,也是以某活动小组的调查为切入点的。提出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进一步考查考生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走势三:考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利用生活和生产中的常见问题、热点问题和世界性问题等,使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辨别、提出建议、学会评价。体现探究学习(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特点。如2011年的36题,材料通过描述某岛国领土、人口、经济、水资源等的情况和相关的位置图、气候图,第3问考查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趋势。
走势四:考查的题目趋向于常规化,偏难、怪、繁的题目比重降低
考试大纲在地理“考试内容”中明确指出:“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的高考题目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三、考前有效复习的建议措施
1.重视高频考点,狠抓主干知识
从新课标卷特点分析来看,高频考点主要分布在大气运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农业区位与工业区位、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因此考前要重温地理原理与规律,使之在头脑中处于清晰的地位,能够做到调动自如;强化区域定位知识,巧计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构建思维模型和答题模板,使非选择题得高分。
2.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地理学科性比较强,表现在试题的图文结合性、材料的社会关注性、问题的现实性、命题角度的多变性,因此备考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在考场上赢得更多时间。
3.把握核心要点,把书读“薄”
整个高三一轮复习是把地理学科教材读“厚”的过程,而考前要从厚厚的资料中摆脱出来,回归到教材,把书读“薄”,做到“厚积而薄发”。
4.关注热点,回归理性
地理问题是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发展问题和限制问题,因此关注近几年来以及以后一段时间的热点,用地理规律和原理来进行阐释,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总之,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看出,今后高考命题中,能力立意始终是高考命题的永恒原则,主干知识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要点,图像系统仍然是高考问题的呈现载体,开放情境还将是高考问题的钟情要素,现实问题继续是高考问题的切入通道。地理命题中仍然会体现时代性、注重实用性、突出综合性、渗透探究性、落实区域性。所以,考前做到有效复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