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自行车接驳轨道范围研究

2016-05-10 09:06万君
速读·下旬 2016年5期

万君

摘 要:确定自行车接驳轨道站点的吸引范围,是预测轨道站点自行车停车场规模的前提。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出发,分析居民在一次出行中,各个出行方案的广义出行成本,并以此建立山地城市自行车接驳轨道范围模型。

关键词:山地城市;自行车接驳;接驳范围

1 引言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大背景下,组团与组团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中长距离出行越来越多、居民出行需求影响因素也趋于复杂。城市轨道交通满足了跨组团长距离需求,转移了部分使用小汽车长距离出行的居民,降低了城市交通拥堵,降低了城市汽车污染。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骨架,其线路及站点与出行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自行车接驳轨道能结合两者优势,提高轨道交通覆盖范围,达到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的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山地城市相对缺憾的自行车交通,对其接驳轨道交通的模型进行研究,得出符合现实的轨道接驳范围,达到指导山地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的作用。

2 模型构建

1.建模过程

接驳范围模型建模依据是“B&R;”接驳的广义出行成本小于公交车接驳的广义出行成本。公式如下:

即:

式中:——时间感知系数;

——费用感知系数;

——舒适性感知系数;

——自行车换乘轨道消耗时间;

——公交车换乘轨道消耗时间;

——单位时间价值;

——自行车的购置费、维修费总和;

——自行车使用最大年限;

——自行车平均使用次数;

——自行车停车费用;

——公交车乘车费用;

——自行车换乘轨道舒适性损失;

——公交车换乘轨道舒适性损失。

其中:

式中:——自行车存、取车时间;

——从自行车停车场步行至轨道站候车处时间;

——从家到轨道站自行车停车场距离;

——自行车骑行速度。

——从家步行至最近公交车站时间;

——公交车站候车时间;

——从公交车站下车到达轨道交通候车处时间;

——从离家最近的公交车站到达轨道站接驳公交车站距离;

——公交车运行速度。

——自行车体力感知系数;

——轨道站点周边平均道路坡度。

——自行车换乘环境因素;

——公交车出行拥挤感知系数;

——公交车体力消耗感知系数;

——公交车换乘环境因素;

本文研究的基于通勤交通的交通出行需求,采用收入法计算出行者的单位时间价值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较强符合事实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出行者的单位时间价值,单位:人民币/小时;

——居民个人年收入,单位:人民币;

——出行目的系数,根据世界银行推荐系数进行估算,当出行目的为上班通勤时,取1.33;当出行目的为休闲娱乐、购物等非工作出行时,取0.3;当出行目的为上学时,取0.15;

带入公式移项,山地城市自行车接驳轨道范围模型如下:

3 结论

在结合实际数据后,可以对其模型参数进行标定,以符合各个城市、不同轨道站点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刘红业. 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行为机理与模型研究[D]. 吉林: 吉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