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观照下中国古诗美学价值的理解与翻译

2016-05-10 07:29张威李菁
关键词:钗头凤评价理论美学价值

张威 李菁

〔摘要〕评价理论中的态度、介入、级差系统与文本的文体风格、审美价值密切相关。因此,评价理论与翻译实践、翻译批评也存在紧密关联。诗歌英译的关键是将原文的“美”移植到译文。然而,因主体差异,译者与原作者往往对同样客体持有不同的评价态度。以《钗头凤》三个英译本为例,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作者与译者审美及价值观的异同,探索衡量译文质量的有效标准,并以此探究评价意义承载的文化美学特征。

〔关键词〕评价理论;《钗头凤》;诗歌英译;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2-0001-07

引 言

诗歌是极具浪漫情结和审美情趣的一种文学形式。古代诗歌英译亦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渊冲(1982)就提出诗歌英译的“意美、音美、形美”三原则。刘宓庆特别强调,中国的翻译理论 “应该有独特的中国气派、中国气质”,而这就是翻译美学[1](205)。《钗头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千古绝唱,以景写意,以物传情,传神地塑造了伊人憔悴的伤感意象,描绘出声、色、酒的视觉美感,抒发了作者难以言状的哀怨情思。

“评价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语篇中人物的态度、感情的强度、价值的标度(scale)以及读者对这些方面的解读。”[2](125)J. R. Martin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研究评价理论,他提出的态度、介入和级差体系不仅可用于分析语篇的意识形态,还可用于指导翻译实践。

在《钗头凤》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因个人价值、审美观不同往往在传译诗歌的美学气质、传达诗人的凄楚心境方面选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译作质量、风格有所差异。无论是许渊冲,还是徐中杰和刘士聪,针对原文的情、景、人的评价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渗透着主体价值观,因此研究作者与译者价值观的差异、探究评价意义承载的文化美学特征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通过对比译文和原文诗词中意境、情景、色彩等态度资源,区分译者与作者审美价值的差异,进而为从翻译美学角度评价译作质量尝试一种新方法,探索一种新模式。

一、 理论基础

(一) 评价理论概要

评价理论始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一个名为“写得得体”(Write It Right)的语文研究项目,项目学者以文本及文学评论中的评价为研究焦点[3](142)。之后,Martin将研究扩展到了其他文本的研究,并于1992年在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中首次提出了appraisal这一术语。2000年,Martin在书面文献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正式讨论了评价系统[4](3)。在此阶段,评价系统仅包含鉴赏、情感、判断、扩展、介入五个方面。随后,Martin的评价理论日趋成熟,他对该系统进行了层次调整及补充,最终将态度、介入、级差作为一级系统,各自分别下置二级子系统。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针对人际意义研究提出的词汇——语法框架,关注语篇中的态度、情感和与读者的共鸣。“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5](316)评价系统是多维度的,三个一级系统分别为: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

根据评价的对象,态度可以分为情感(Affect)、判定(Judgment)、鉴赏(Appreciation)。情感指人受到情感触发后做出的情绪反应,包含情感介入、情感抒发两个过程,“触景生情”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一动态情感过程;判定与伦理密切相关,指依据社会规则对人的行为是否道德、是否合法等做出价值判断,判定可再细分为社会许可和社会尊严,前者涉及真实性及伦理标准,后者以习惯、能力、韧性为评判尺度;鉴赏是产品和过程的评价系统,包含美学范畴,也包括表示“重要的”、“有效的”等社会判断意义的非美学范畴[6](42-43)。无论是对人抒发的情感,还是对事物鉴赏及判定,都可分为正反两面。对他人的情感可消极亦可积极;对事物的鉴赏可分为美丑两级;对事物的优劣可依据性能判定。

介入是表明语篇、作者声音来源的语言资源,它关注的是言语进行人际或概念意义的协商方式,常以特殊句式、语态及连接词为分析对象[5](326)。

级差(分级)系统是对态度介入程度的可分级资源。按照语势强度,可分为强势(raise)和弱势(lower),亦可理解为低值、中值和高值。可以借助级差系统,对任何层次、任何领域的评价系统进行分级鉴定。

本文将以评价系统的态度和级差为理论框架,分析《钗头凤》各英译本在审美、鉴赏、判定、语势等方面的动态分布情况及其对原文内涵传达的影响。

(二) 评价理论的应用价值

目前,评价理论在国内主要应用在完善研究话语分析理论及指导话语分析实践,目的在于寻找该话语体裁的态度表达特征或介入策略[7](75)。相比之下,评价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尚不充分。

从主题来看,评价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1)翻译策略:如何运用评价理论分析语篇类型;如何借助评价理论的态度资源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如张先刚[8](32-36)探讨了语篇翻译的过程及方法,指出了评价理论与对语篇选取、语篇翻译的具体启示。2)译文质量评估、评价:如何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态度资源差异来评价译文质量;如何根据特定文体在态度资源方面的分布特征来衡量此类译文的质量;陈明瑶[9](23-27),徐珺[10](88-91),于建平、岂丽涛[11](45-48)分别结合新闻、商务、文学文体以态度资源分布为标准探讨了译文质量。3)翻译伦理问题:如何从评价意义角度看待译者与作者的价值差异;如何从价值取向角度解释译作“不忠实”的合理性。如钱宏[12](57-63)对不忠实现象的解读触及译者主体性问题。endprint

从文本来看,评价理论主要应用在新闻媒体、广告、商务及文学题材的翻译实践。陈明瑶[9基于新闻报道在明示资源、级差资源及韵律互动资源体现程度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直译、目的交际、变通调整等翻译手段;钱宏[12]以评价体系中的情感、鉴赏和判定为维度,分析了香水广告汉译过程中的“不忠实”现象,并从译者主体和社会价值思维方式视角对该现象进行了解读;徐珺[10]以社论语篇为例,分析了商务翻译中态度资源、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这三方面因素,总结出中文原本与英译本在运用评价手段方面的差异;于建平、岂丽涛[11]以《红楼梦》中《好了歌》为例,分析了8个英译版本中评价意义的实现情况,认为评价意义的影射和保值情况可为衡量译文质量提供有效参考;陈梅、文军[13]结合评价理论,以Levy英译的10首白居易诗歌为语料,从情感、判断和鉴赏方面对评价资源进行了量化研究。

由此可见,评价理论在指导不同体裁的翻译实践方面具有实际操作价值,为英汉对比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成为了衡量译文质量的一种可行标准。然而,鉴于诗歌文体在语言特征、美学价值等方面的特殊性,评价理论对诗歌美学意义理解的解释力度、评价标准对翻译实践的启示意义等问题,都值得进行深入分析。

二、 《钗头凤》解读

陆游作为南宋爱国诗人,曾创作了大量慷慨激昂的报国诗词,但也不乏 《钗头凤》这种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钗头凤》就是中国古典爱情诗歌中的杰作,通过控诉封建制度的无情,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充满了真情实感[14](5)。

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夫妻感情深厚。但陆母对这段婚姻不满,无奈之下陆游和表妹劳燕双飞。陆游再娶,唐琬再嫁。十年后,陆游再游沈园,与唐琬不期而遇,时过境迁,两人依然心心相连。陆游怅然若失,悲从心生,在沈园题下这首词,以此来表示他对爱情的坚守。诗歌上阙写虚,回忆了与表妹唐婉游园赏景的恩爱场景,“红酥手”、“黄藤酒”、“宫墙柳”等这些积极的感情意象营造了一副诗情画意的温馨场景;下阙写实,描绘了沈园再遇唐婉,伊人憔悴,“泪痕红悒”的悲剧结局。“这种双层的戏剧结构,正是这首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之所在,是一般的重逢失落、怀旧伤感之作不可与之同日而语的。”[15](99)本词以能否握住这双“红酥手”为愁节展开,以景写情,用色彩美、酒愁美、江南女子形象美、音律美烘托出诗人的忧愁哀思。《钗头凤》不仅美在形式,还美在诗歌折射出的古典文化意蕴。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底蕴丰富,可谓“篇隐句秀”,虚实相成。诗歌内涵具有“虚”和“隐”的特点,借以“实”和“显”的表达形式。在《钗头凤》一词中,有几处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如“东风”、“离索””、“锦书”等[16](146)。

因此,能否将这首宋词的形象视觉美、语言形式美和文化意境美移植到译文中去是评价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

我们将以评价理论的情感、鉴赏和判定方法为依据,对该词的中、英文进行对比分析。

三、 《钗头凤》评价意义对比评析

(一) 原文与译文的态度对比分析

1. 情感色彩

情感是感情的抒发。其人际意义就是通过直抒胸臆来引发读者的强烈感情共鸣。Martin & White[6](46-52)将感受主体(Emoter)定义为有意识地经历情感的介入者,将触发物(Trigger)定义为引起那种情感的现象,并对两者进行了仔细区分。在他们看来,情感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类别。以此为参照,《钗头凤》的情感资源也可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类。

在诗词的上阙,“欢情薄”的“欢”暗指两人青梅竹马的年少时光和幸福的新婚生活,是一种正向的情感资源;而在“一杯愁绪,几年离索”中,被迫分离则成为了“愁”的触发物,是数年后陆游再游沈园的惆怅之情,属于负向情感资源范畴;下阙中“泪痕红浥鲛绡透”中“泪”是借代,借物喻人,间接地流露了唐琬的悲伤感情,是主体对情感介入后做出的生理反应,因此可列入负向情感资源。“桃花落,闲池阁”中的“闲”是对触发点“人去楼空”做出的消极心理反应,渗透着清寂寥落之情,属负向情感资源。

根据表达情况,译文评价意义可分成四类。(1)译者与原作者保持一致的评价标准;(2)译者与原作者的评价标准不一致;(3)译者增加原著不具备的评价意义;(4)译者删除原著的评价意义[2](128)。

为便于分析《钗头凤》的情感评价意义,现将原文、译文中的情感词汇总如下(见表1)。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三个译文在翻译“欢情”时,选用的“Happy”和“Joy”都与陆游的感情一致,没有减少或违背原文的评价意义。而刘士聪[17](104-105)的译文在此基础上加深了原文的评价意义,增译了程度词“HeartFelt”,这俨然融入了译者主体的感情体验,他认为这种欢情是刻骨铭心的,并与后文的 “愁”(bitter longings)形成对比,以无比美妙的“Joy”衬托出无比痛苦的“longings”。因此,在选用感情词方面,刘士聪版本在处理积极情感资源方面更为细腻。对比“愁”这个词的译本,我们发现徐中杰[18](183-185)和刘士聪都对“愁”字进行了强化加工处理,融入了译者个人的感情经验。如前文分析,“闲”在原文表达的是寂静凄凉之情。陆母棒打鸳鸯后伊人离散,陆游孤苦伶仃。根据这个评价意义,许渊冲[18](183-185)版本的“Deserted”(荒无人烟的)与原文评价意义较为一致。徐中杰版本则删除了原文的评价资源,并不可取。刘士聪采用的是“Forsaken,Forlorn”。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第七版)[19](802),“Forsaken”与“deserted” 均表示被抛弃、陷入困境的意思。但是“deserted”的另一个意思指“无人居住的,空寂无人的”(of a place with no people in it),是形容客观环境的。与之相比,“Forlorn”指“孤苦伶仃的,孤苦凄凉的”(of a person appearing lonely and unhappy),是用来描述人的,也就是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19](800)。综合考虑,选用“Forsaken,Forlorn”比“Deserted”更为贴切,刘士聪版译文的评价意图和原文作者的评价意图更为一致。endprint

猜你喜欢
钗头凤评价理论美学价值
钗头凤·痛悼爱妻
读唐婉《钗头凤》(世情薄)词
论陆游诗词《示儿》与《钗头凤》中的情感缺失与政治寄托
He For She演讲中的态度资源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关于《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美学价值分析
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学意义探微
评价理论视角下《香水》中格雷诺耶的人物塑造
中国画的高贵传统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