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村教师生存境况的调查及思考

2016-05-10 09:00刘文华
关键词:西北农村教师

刘文华

〔摘要〕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西北农村教师的生存境况进行了全面描述,结果表明: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不断提升,但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社会地位不高、自我职业认同度底、职业流动困难及发展空间狭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教师压力巨大、身心疲惫,职业厌倦感明显。因此,要改善西北农村教师的生存境况,需要政府承担主体责任,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并优化分配机制,优化组合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育环境;需要营造尊重教师自我价值和现实需求的良好社会氛围;需要教师个人树立职业情感以增强职业成就感。

〔关键词〕西北;农村教师;生存境况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2-0060-07

一、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长期以来坚守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广大农村教师的无私奉献和默默付出。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措施。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划要(2010—2020)》明确指出“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1]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2] 可以说,农村教师的生存境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受自然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乡二元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的西北农村地区教师的生存境况还不容乐观,部分深层次的潜在问题日益凸显。据中国青年网消息,2014年11月,作为全国有名高考状元县:甘肃会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通知,面向全县公开选拔人民警察270名,结果大量农村基层教师报名参加考试,在最终录取的189名警察中,有171名来自于教师。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在会宁县此次警察招考中,相对于教师扎堆报考并大量考取,同样从业人数较多的卫生行业却只有1名考取;而数量庞大的基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也只有29人考入。[3] 此次招考事件发生后,在全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更折射出了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不高、社会身份地位低、职业流动困难的现实生存困境。鉴于国家、社会与学术界对农村教师生存境遇的高度关注,有关农村教师生存境遇的研究已经并将持续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因此,以西北农村教师的生存境况为目标,从经济收入、教学工作量、社会地位及自我认同与职业流动及发展四个层面展开研究,探索提升改善农村教师生存境况的可行路径,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有机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并以定量为主,通过调查问卷从宏观层面描述农村教师的整体生存境况。同时,为了弥补定量研究在微观解释上的不足,特别对部分农村教师进行了深入的细致的访谈。在调查点的选择上,选择我国西北地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由西北—东南方向分布的狭长型省份)、与西北其他四省区接壤、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的教育大省——甘肃省作为调查区域。具体选择地处甘肃西北部河西走廊地区的G县和甘肃中部的国家贫困县M县,这样就满足了社会学研究在调查对象选择上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双重要求。在抽样方法上,采用系统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拟调查乡镇名单;将选中乡镇区域内学校分为乡镇学校、川区学校与山区学校三个层;按5%的抽样比在以上三个抽样层确定分样本数量;按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具体抽样对象(样本)。在资料搜集方式上,由访问员对抽取的230名60周岁以下的在岗农村教师按标准化访问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最后,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状况

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状况直接决定着其生存质量,而工资是大多数农村教师的主要经济来源。调查结果表明,2014年甘肃省农村教师月工资的平均值为29798元,标准误差为349。同时,983%的农村教师表示,除了工资再没有其他收入;有704%的农村教师表示几乎没有任何福利。在问及“工资收入与工作付出是否匹配”时,认为完全匹配的仅有04%、认为匹配的有213%、不匹配的有53%、完全不匹配的有252%。另外,591%的农村教师表示对工资收入不满意,191%的农村教师表示很不满意。而关于农村教师对工资不满意的原因,认为“消费水平高”的占548%,“难以满足买房或还贷需求”的占535%,“家庭负担重”的占448%,“工作压力大”的占396%,“与期望收入有差距”的占374%,“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少”的占161%,“其他原因”占22%。

将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当地其他行业劳动者的工资进行对比(见表1),农村教师普遍表示他们的工资不比其他行业劳动者的工资低,但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差、生活成本要比其他行业劳动者特别是在城镇工作的劳动者高。调查表明,农村教师的居住地离学校的平均距离是289km,最远的有130 km;农村教师每周花费在上下班途中的时间平均为48小时,最大值为15小时;在家校间往返所产生的交通费的平均值为382元,最大值为180元。因此,422%的农村教师表示经济压力大,402%的表示经济压力很大。由于部分农村教师的配偶及家人生活在农村,出于生活便利目的,478%的农村教师选择在农村居住。而关于农村教师的住房情况,自己在城里购买商品房的教师占435%,在学校宿舍居住的占109%,父母同住的占296%,租房单独居住的占43%,在农村自建房单独居住的占96%,在城里自建房单独居住的占13%,其他方式的占09%。为了改善生活状况,部分农村教师选择了做小生意、寒暑假期间打工,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教师的经济状况,但肯定会对教学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在访谈中,问一位男性农村教师“国庆打算怎么过”时,这位教师的回答是“要帮助家里人挖药材、不能让庄稼烂到地里吧,哪有时间和闲心去旅游,再说也没那么多的钱啊!”

2 农村教师的工作量状况

教学是教师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教学工作量的大小则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工作积极性、身心健康以及职业发展,因此,特选择“教师周课时数、授课门数、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备课及批改作业所花费的时间”四个具体指标来全面展现农村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实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教师平均每周授课15节,其中,最多的达34节;平均每天在校工作时间为105小时,超过了每天8小时的法定工作时间;平均每天用于备课及批改作业的时间为38小时,这对于一部分每天上课超过6小时的老师来说,他们不得不在晚上和周末进行备课及批改作业。同时,543%的农村教师存在跨年级授课的现象;509%的农村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809%的农村教师在周末和法定节假日不能正常休息。表2是调查中每周课时数最多的甘肃M县一乡村小学年轻女教师H的课程及作息时间表,H老师承担了三个年级共8门课的教学任务,相当于包班教学,加上早自习,每周总课时达34节。作为小学教师,虽说早上11∶30就可以放学,可放学的时候还要组织学生站队、统一护送出校门,等学生全部安全离开学校几乎也是12∶00了。再加上L小学条件艰苦,H老师还要自己做饭,因此,中午休息的时间也就20分钟左右。下午课外活动时应该说H老师可以轻松下,可小学生年纪小,爱打闹、好动,为了防止出现安全事故,H老师不得不时刻关注着学生们。访谈中,H老师说“在农村学校,年经教师每周带30节课的现象并不少见,辛亏自己现在还年轻,要是年纪大了,肯定吃不消!”同样,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量更大,甘肃M县S中学的作息时间表显示,教师每天必须在6∶40—7∶00之间签到、出早操,学校中午还有午自习(13∶30—14∶00之间),必须要签到,主要任务是给学生辅导作业。另外,学校还有两个晚自习,分别是19∶00—19∶50、20∶05—21∶00。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师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学和科研,久而久之,可能还会产生厌烦教学的不良情绪。在谈及“对教学工作量的主观感受”时,表示工作量很重、重、中等、轻、很轻的农村教师分别占209%、439%、339%、13%、0%。最后,522%的农村教师表示工作压力很大、257%的农村教师表示工作压力很大。而在10个压力来源的指标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工作量大(73%)”。繁重的工作影响了农村教师的身体健康,604%农村教师表示经常有疲劳感;表示身体健康状况一般的农村教师占574%、差的占10%、很差的占09%。

3 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及自我认同状况

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对教师群体来说,则是一个事关为人师表者的积极性发挥、专业性素养提高乃至师资队伍稳定以及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性问题。[4] 调查发现,农村教师普遍认为教师的地位不高、教师工作普遍不受社会尊重(见表3)。同时,让调查对象对包括农村教师在内的15种职业按地位高低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如下:乡镇领导(287%)>农民企业家>(213%)>包工头(143%)>农村中小学校长(96%)>农村教师(48%)>派出所民警(39%)>乡村医生(26%)=农村个体户(26%)>乡镇普通干部(22%)=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22%)=村干部(22%)>其他职业人员>农民(13%)=农民工(13%)=乡镇个体户(13%)。

另外,只有04%的农村教师表示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313%的表示喜欢,表示说不清的占478%。

关于农村教师的自我职业认同,在问到“在校外是否愿意别人称呼您为老师”时,504%的农村教师表示无所谓、27%的表示不愿意。仅有304%、22%的农村教师分别表示不后悔当老师、一点不后悔当老师。最后,在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方面上,农村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表4),表现为由圣人型的完美职业观向普通劳动者型的专业职业观转变。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不认同诸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应该清贫一生”之类的宣传型的宏大口号,但对“教师是一项非常辛苦且普通的工作、党和政府应大力提高教师经济待遇”之类的较为现实的目标则比较认同。当然,对于关乎教师价值的基本标准,农村教师们普遍表示认同,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等。

4 职业流动及发展状况

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和重点学校制度,不完善的劳动合同法和教师聘任制,导致了教师资源呈现农村向城市、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的向上流动状态。[5] 调查表明,截至2014年,农村教师在农村任教的平均年限为11年,其中,最长的甚至有40年,而且,957%的农村教师自任教以来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另外,543%的农村教师有转行的打算,其中,想转到其他事业单位的占322%,想转行做公务员的占374%,想到企业工作的占243%,其他行业占61%。同时,648%的农村教师希望调到城里工作,而影响工作调动的因素,依次排列为:没钱办事(304%)>社会缺乏公平公正(213%)>城市学校编制有限(209%)>缺乏人际关系(157%)>年龄限制(43%)>教学能力不足(26%)>其他因素(26%)>学历过低(13%)>专业不对口(09%)。最后,在问到“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您是否还会继续选择教师职业”时,仅有139%的表示愿意、439%的表示不确定,422%的表示不愿意。而且,在谈及“是否愿意让子女继续从事教师职业”时,表示愿意的只有65%,表示不确定的占257%,表示不愿意的占678%。

在职业发展方面,2014年,甘肃农村教师平均外出培训的次数仅11次。而且,农村教师晋升职称困难重重,具有小学高级职称、中学一级职称、中学高级职称的农村教师的数量较少(见图1)。正是由于职业向上流动以及发展上的困难,导致部分农村教师理想丧失、生活世俗化,也容易形成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消极价值观念和生活工作方式。在问及“怎么度过业余生活” 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做家务的占73%,朋友聚会的占357%,务农占252%,而选择学习(培训)、旅游的分别占174%、152%,还有43%的农村教师选择打牌(麻将)、35%的选择做生意、办辅导班。

三、 结论与建议

在对农村教师的生存境况进行全面描述并参考其他研究者关于农村教师生存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状况特别是工资水平不断提升,但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社会地位不高、自我职业认同低、职业流动困难及发展空间狭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教师表示压力巨大、身心疲惫,甚至表现出后悔选择教师职业、不愿意子女继续从事教师职业的不良情绪。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教育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所以说,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要彻底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境况,各级政府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更需要农村教师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 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并优化分配机制以改善农村教师经济状况

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师待遇是关系教师队伍建设最基本最重要的大问题,不能仅靠觉悟和奉献来维系农村教育。”[6]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解决农村教师生存问题的主体责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资力度,改变义务教育经费以县级承担为主的机制,实行“中央定标、省级统筹、县级贴补”的机制。同时,还要改革教育经费内部分配体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在逐年增加,但这些经费基本都用于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生营养餐、寄宿生补贴等方面。社会捐助资金的用途也基本如此。而教师除了领取国家政策规定的基本工资外,并没有从增长的教育经费中直接受惠。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的生存境况,设立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提高教师工资、绩效津贴、福利补助的发放、周转房建设等方面。只有这样,农村教师才不会是教育经费增长的看客,而是真正的受惠者,他们才能真正安心从教。最后,相关部门还要加强督促,保证各种关系农村教师生存境况改善的好政策落地生根、不流产。

2 优化组合资源以减轻农村教师工作负担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部分学龄儿童随父母进城上学,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农村人口的自然减少,导致在我国 农村基层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出现了师生比例失调的不良现象。从表面上看,好像农村教师富余了,但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却更加突出。因此,要改变长期以来根据学生数量配备教师的旧标准,而采用根据班级、科目数量配置教师的新标准。正如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殷长春所言“要形成动态调整编制管理机制,确保教师数量和结构的协调配制,完善农村地区教师编制的倾斜政策,按照农村班级数量、学科课程类别配置教师,在保障农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课程开足开齐的情形下,切实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7] 另外,还要在保证学生入学的前提下,优化组合区域教育资源,实现分散的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向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中心村聚集,进而真正缓解农村学校教师紧缺和工作负荷过重的压力。

3 优化农村教育环境以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就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而言,城乡教师之间不存在差异,而城乡教师之间的真正差异来源于外在环境。要改变城乡教师的之间的外部环境,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与文化事业,改善道路交通、通信服务等基础设施。因为只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全面缩小城乡之间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差异,才能奠定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的物质基础,才能让农村教师在“生活便利、信息通达、民风质朴、生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同时,还要大幅度提升农村教师特别是自然条件艰苦地区的农村教师的生活补助,并对长期在农村从教的优秀农村教师给予精神奖励,要让城市教师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产生羡慕,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在甘肃M县,自2014年开始发放乡村教师补贴,离县城98公里的S乡九年制学校老师每月补贴200元,而S乡到县城的单趟车费是26元,住在县城附近的老师们要是每周都回家的话,每月来回四趟的车费就是208元。对此,一位在M县城工作的老师说“现在每月给农村教师补助的那些钱还不够来去的车费呢,就是每月多给1000元,去不去S乡之类的地区工作我还要考虑呢!”另外,在职称评定、评优选先、培训深造方面要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农村教师的身份地位与职业吸引力,才会形成畅通无阻的城乡教师对流机制。教师离开农村学校不再是“逃离苦难”,城市教师来到农村也不是被末位淘汰或“发配改造”的结果。

4 营造尊重教师自我价值和现实需求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正如荀子所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忽视个体甚至抹煞个体、注重群体的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8] 教师只有像蜡烛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才是美德。这必然会导致社会忽视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也会将教师自我价值、正常需求的实现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全社会应该尊重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正常需求的满足,理性处理师生、家校矛盾,防止部分家长因过度维权而损害教师利益、声誉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要改变管理理念和方式,不能“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一切都以学生成绩为中心”,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和激励,解除不合理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束缚,真正让教师轻松、自由地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另外,要走进教师的现实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切实解决教师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以消除教师们的后顾之忧。[9] 相对于城市,农村教师因环境限制,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因此,农村学校、社区要积极组织有益于教师身心健康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以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要注重对农村教师的身体保健,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教师免费体检。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邀请心理专家对农村教师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以缓解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预防职业倦怠,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质量。

5 树立职业情感以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

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一定的职业情感,特别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教师职业,不但教师本身是具有复杂情感活动的人,教师面对的学生,也是鲜活的、有思想的人。培养教师职业情感,需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理解。[10]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西北地区的农村教师,不能把神圣的教师职业仅仅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而要认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的重大责任与使命。有学者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缺乏教育的农村将失去追赶的后劲和源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更在中西部等边远贫困地区。”[11] 西北农村地区要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全面提升当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力资本的质量,这都需要广大农村教师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另外,教育工作的特殊属性要求教师对其职业要情有独钟,树立爱教育、爱学生的观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 …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目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12] 只有这样,农村教师才能增强职业成就感和人生幸福感,即使面临各种诱惑、困境,也能坚持高尚的职业操守、安贫乐道、终生奉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7-30(01).

[2]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J] 国务院公报,2015(17):6-8.

[3]马富春.甘肃会宁:一次警察招考引发的教师离职潮[N].中国青年报, 2015-08-12(06).

[4]陈永明.教师社会地位:虚像还是实像[J].集美大学学报,2010(3):7.

[5]田汉族.刚性教师交流制的实践困境与法律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1(1):44.

[6]魏哲哲. 农村教师没尊严,哪来教育公平[N].人民日报,2014-11-06(17).

[7]纪秀君.城镇化引出农村教师发展困局[N].中国教育报,2014-9-22(5).

[8]蒋梅芳.广西百色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研究[D].西南大学,2013(4):30.

[9]罗儒国.农村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47.

[10] 张意忠.论教师职业情感的生成与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5):59-60.

[11]龙通平.期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地生根[J].农村工作通讯,2015(13):1.

[12]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6.

(责任编辑:柯平)

Abstract: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literature data, the author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rural teachers in Northwe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ural teachers salaries have been risen. However, due to the heavy workload, low social status and self occupation identity, the impact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difficulties and narrow space of development, and so on, part of rural teachers feel great pressure, physical and mental fatigue, and the sense of occupational boredom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rural teachers in the northwest,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assume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continue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funding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mechanism, optimize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optimize ru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needs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of respect for teachers self value and real needs; and the individual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professional emo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Key words: northwest; rural teachers; living conditions

猜你喜欢
西北农村教师
缠海鞭杆—西北棍
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西北回族丧葬仪式浅析
赞美夕阳红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狭路相逢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