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生,梅如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与主导产业选择
周明生,梅如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势推进迫切要求京津冀三地加快产业间的对接协作,改善区域间的产业布局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目前,京津冀三地间的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选择相同的主导产业并不适宜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北京作为区域核心和最为高能的经济增长极,要充分发挥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辐射作用,将非首都核心职能的服务业和普通制造业向天津和河北转移,推动技术和人力资本向首都外扩散,从而带动天津特别是河北的产业升级,实现京津冀经济圈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产业布局;协同发展;空间资源配置;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新常态下中国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是通过空间资源的再配置来激发区域发展的潜能,使京津冀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1]。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京津冀三地发展极不均衡,河北与京津两地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断崖。从人均数据来看,河北人均GDP不足北京、天津的一半,而据地均数据统计,北京每年每平方公里的产出约为1.73万元,天津为1.2万元,而河北仅有1 500元,不足北京、天津的零头。当然,河北广阔的腹地为发展第二产业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天津尽管具有悠久的工业基础和港口优势,但在强力的政治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兼具的北京面前,仍显弱势,两者在竞争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业同质化倾向,“双城”功能未能有效发挥。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生产方式虽已明显下降但依然存在,即便在北京这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一线城市中,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加工业三大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仍在15%以上。而对于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河北来说,产能过剩问题更是迫在眉睫。重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甚至已经引发民众对健康的担忧,因此,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选择至关重要。
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实际是其空间内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2]。
1.产业关联与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任何产业的生产和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各产业间错综复杂的生产链关系和经济技术联系是实现区域内空间资源有效分配、保证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生产资源如何在产业间形成联系、产业间关联是否有效率是影响城市产业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原因。
产业关联分析,即对产业间经济技术上的数量比例关系的研究是综合测度一产业带动其他上下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法和选择地区主导产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产业关联网中一个产业的资源供求发生变化可能引起整个区域内资源布局的转变。产业关联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三种关联将所有产业的发展联系到一起,这些产业间或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关联归根结底是区域内各种生产资源的联系。如果产业间未形成有效关联,资源就不能被充分利用,不良的产业关联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非效率。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对此地区的资源分配、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决定性意义,实际上产业结构的升级即是地区主导产业前后更迭的过程,新的主导产业与其他行业之间更高效的产业联系淘汰了旧的产业关联,实现了更有效的空间资源配置。
2.产业集聚效应与空间资源配置。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产业布局在地理上的直观体现。产业的集聚效应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并吸引投资和经济活动向中心集聚靠拢,对产业链的形成和发挥产业关联效应起重要作用。首先,产业集聚有利于充分利用集聚效应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促进人口和资源的要素集聚,提高劳动、资本等要素资源在企业间的利用效率和周转速度,有利于产业的扩大和发展。产业关联强的企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可以节约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进一步加强产业间的技术关联和经济联系,通过降低资源利用成本,提高各个产业的产出效益和经济利益。另外,产业集聚还为企业间的人力资本、实物资本,以及信息技术等资源的市场共享和资源流动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有利于开展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劳动力等其他资源将通过由专业化分工低的产业向专业化分工高的产业转移而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从而引发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甚至是技术结构的优化调整。其次,只有产业集聚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产业的扩散效应是指处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边地区,通过经济集聚区的资本、人才、技术资源的流动和刺激,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并逐步赶上中心地区效应。由于产业集聚与资源配置间的互利影响是有限的,产业布局要在一个合理的规模上进行才能有助于区域内的空间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失衡会导致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和闲置,造成资源拥挤带来的产业效益损失。当产业集聚的规模报酬开始递减的时候,产业就会开始向集聚区外扩散,直至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水平。
1.产业规模与产业结构。根据北京、天津、河北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2013年,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规模已达到62 172亿元,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的GDP贡献率分别占区域生产总值的31.37%、23.11%和45.52%。从经济规模来看,对京津冀区域的GDP贡献显示出河北最高、北京次之、天津最低的比例,然而从人均GDP的贡献来看结果却正好相反。2011年,天津人均GDP便超过北京,成为京津冀区域中人均产值最高、增长最快的地区[3]。
从京津冀区域整体的三次产业GDP构成来看,京津冀区域总体经济结构呈现“三、二、一”的分布形态,“退二进三”的产业规划目标基本取得成功,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贡献差距不大,实际仍是一个服务业和工业核心并重、农业补充发展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极。然而从区域内三个地区各自的产业结构来看,其结构格局却与总体分布不太相同。北京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较高,第三产业在发展中占据绝对优势,2013年第三产业占76.85%,第二产业占23.32%,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绝对主导,第二产业辅助发展的较为高级的现代城市产业结构;天津产业结构相对北京高级化程度略低,第二、三产业的产值贡献率差异不大,分别为50.64%和48.05%,经济呈现出工业和服务业齐头并进的双轮驱动模式;河北产业结构则相对落后,呈现“二、三、一”的产业梯形分布,分别占比52.16%、35.47%和12.37%,即以工业生产为主导、服务业辅助发展的状态,同时农业发展对河北经济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2.经济效益与产业优势。根据2014年2月至2014年10月的相关数据显示,北京与天津的高利润产业类别更为相近,其中,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3个相对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行业同时出现在北京和天津的利润优势产业中,说明北京和天津的制造业目前已向资本或技术投入型工业倾斜,在现代制造业上显现优势。而河北的优势行业却与京津两地完全不同,工业生产的重头依然是黑色金属、化学工业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投入型工业,利润率最高的5个行业中尚未出现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即河北依然是以传统的矿产开采加工工业、能源生产工业为主导,现代制造业和高新科技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
第三产业方面,从京津冀区域总体发展来看,2013年增加值比重超过15%的行业有两个,依次为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深入分析三个地区的差异更为显著,北京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远远领先于天津和河北。从产值来看,北京第三产业的GDP是河北的1.5倍、天津的2.3倍。北京在金融业上居绝对领先地位,产值超过天津和河北的金融业产值之和。除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外,北京其他服务业的产值比例达到第三产业总产值的47.33%,远高于河北( 30.51% )和天津( 33.36% ),这说明北京的服务业更加多元化而不再拘泥于传统服务业。天津的服务业水平与北京的差距较大,主导产业是相对低端的零售批发业,金融业虽在区域内也体现出一定优势,但与北京的金融业发展水平相距甚远。河北45%的服务产业集中于零售批发和交通运输业这两个相对知识性较差而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且其他服务业比重较低,这也说明河北服务业依然是以传统项目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1.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主导产业选择。主成分分析是进行经济统计分析的常用方法,通过对多个变量进行线性变换简化原来的数据关系,以一组更低维度且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变量代替原有的相关指标。
第一产业在北京已不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可能性,故不在分析范围之内。本文分析的产业选择主要以《投入产出延长表》42个产业部门的划分为标准,再依据《城市统计年鉴》的产业设置进行调整,最后将第二产业分为25个子分类,第三产业分为14个子分类,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产业规模、投入要素、产业集聚和产业关联4个方面选出8个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在产业规模指标中,选择产值比重和产业规模增长率两个评价系数来描述和判断行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一个行业作为主导产业引领一个中心城市及其辐射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是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行业,同时这个产业还必须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产业规模增长率持续为负的过饱和产业显然难以肩负起引领城市发展的重任。资本、劳动、技术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主导产业的选择需考虑生产要素投入和使用效率。主导产业要带领全行业发展,应是能够吸引大量资本投资,帮助关联产业实现就业,为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需求的产业。而技术进步又是提高经济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选择资本投资集约度、就业贡献率和技术投入密度三个指标来评价影响经济发展的投入要素。从产业布局角度看,一地区的主导产业应在该地区具有空间集聚的产业布局优势,同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应在全国平均水平上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因此选择区位商系数来测度区域产业集聚的规模以及专业化生产优势[4]。最后,基于赫夫曼等学者的研究,产业关联度是重要的主导产业判断标准,主导产业作为区域中的领导产业,应对促进和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故选择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两个指标。
2.京津冀主导产业选择结果。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4)、《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2013),及三省市统计年鉴和投入产出延长表获得的数据得出如下结果。在本次统计的25个细分产业中,北京第二产业得分为正的产业有12个,其中超过1分的有6个。具体综合分数排名:建筑业( 3.099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019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5928),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525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4807),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1.133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9960),化学工业( 0.550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5282),金属制品业( 0.406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2197),废品废料( 0.001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0.234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2552),金属矿采选业(-0.437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6358),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9153),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0609),纺织业(-1.687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8566),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1.9990),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0026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2.046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1866),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2358)。
近两年来由于北京的环境问题突出,因此北京主导产业选择应特别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在综合评分较高的6个产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属于能耗较高的重工业项目,虽然可以创造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但与北京的产业规划方向并不一致,且从近两年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均属于增长率为负值的产业,因此不适宜选择这两个行业为主导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作为技术经济含量较高的产业,非常符合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城市定位。而建筑业在产业规模和劳动贡献率上都显示出较强的优势,也被选为主导产业。除此之外,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综合评分与上述3个产业有一定差距,但产业增长势头很好,在此可作为次优产业发展。
北京第三产业得分超过1分的有5个,具体得分为: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 2.998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381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7817),金融业( 1.340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0695),非常符合北京既现代又人文的城市定位。
天津第二产业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数排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7385),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6342),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2.164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2.0023),废品废料业( 1.428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370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3484),建筑业( 0.7197),化学工业( 0.5510),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0.276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2427),金属制品业( 0.189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0044),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8407),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1.0092),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294),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069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96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1821),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1.5081),金属矿采选业(-1.586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087),纺织业(-1.9978),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2.019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7235)。
环渤海地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使得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着先天的地理优势,从而带动了天津石油加工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天津的优势产业,对天津的产值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显著;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三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和产业规模的增长速度十分强劲,符合天津建设现代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在此选择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个产业为天津工业主导产业群。未来,随着天津产业结构的升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可能会逐渐向区外转移。
天津第三产业得分超过1分的有5个: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 3.2360),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 1.91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1218),批发和零售业( 1.0253),金融业( 1.0053)。不难发现,天津第三产业主要在生产性服务业占据优势,这样的结果十分符合天津的“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
河北第二产业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数排名: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3230 ),化学工业( 3.1907),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2.246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748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627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1761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0.422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4137),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352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2466),金属制品业( 0.0318),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0.039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118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0.3384),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0.4418),纺织业(-0.4852),金属矿采选业(-0.696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723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1500),废品废料(-1.2286),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1.368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6360),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848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9018),建筑业(-3.8043)。
由于京津冀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调整,近两年来河北对钢铁、水泥、煤炭、玻璃等产能过剩和高污染行业实行了大规模的减产,因此有些行业增长率相对减缓。然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依然是河北的传统优势,仍可作为河北的主导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要限制产能过剩产品生产,鼓励医药制造业等现代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内部行业的协调发展和高级化。另外,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两个装备制造业在河北的产业扩张速度较快,是承接北京、天津现代高端制造业转移的优良选择。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其他产业有良好的带动作用,也是主导产业选择之一。由于河北技术密度最大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产值相对较小,暂时不适宜作为主导产业。河北工业领域主导产业群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河北第三产业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数排名前三位的得分领先其他产业较大幅度。在此选择房地产业( 2.6645)、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 2.5922)、批发和零售业( 2.0596 ) 3个生产性服务行业为主导产业。
京津冀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心脏位置,是中国北部经济规模最大、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独特的行政地位和人才资本优势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京津冀又是一个拥有1个首都、2个直辖市、3个行政中心的特殊区域,省市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断崖[5]。如何制定和协调不同行政区域的产业规划,如何帮助经济圈中的省市完成产业发展的承上启下,如何实现产业与技术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流动,如何加快各行政区域的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是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
北京、天津、河北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其定位和在经济圈内承担的任务也有所区别,结合北京、天津、河北的主导产业选择结果,可将京津冀三个地区的角色和产业定位整理为下图。
图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意图
北京是以高新知识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型区域。国内一流高校的群集为北京发展不断注入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活力;以四大国有银行为首的众多银行总行全部落户北京,使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资金优势;产业高级化程度高,是国内最具现代化的城市之一。综合上述发展优势,北京最为适宜发展以高新信息技术、文化、金融等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构建高、精、尖的产业结构,除电信制造业、航天航空制造业等技术性较强的制造业以外,其他的普通制造业和采掘工业都可向区域外转移,诸如零售批发、物流等知识密集度相对较低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逐渐向天津和河北转移。
天津是一个以非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区域,其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地理优势十分显著,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缘优势为加工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先天的优势条件。高技术制造业产值达到工业总产值的30%,具有极好的现代高端制造业发展基础,应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面向世界市场的中高端汽车制造业等技术性较强的制造工业。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粗具规模,为京津冀区域内的工业发展和产业调整提供了保障。天津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的天津港、最大的货运中心天津滨海机场占据交通枢纽的核心地位,要继续完善以港口为中心的立体式现代化运输网络,做好由首都向外转移的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等行业的承接工作。
河北作为一个资源型地区,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上占据绝对优势。河北的工业生产主要是以矿产采掘、金属冶炼或化学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生产,目前,政府正在下大力气控制产能过剩问题。与此同时,河北也正在做好产业升级和产业承接工作,为从北京、天津转移来的普通工业生产做好对接,尽可能地利用北京和天津具有的高新技术在建造一个新型工业化基地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改造。此外,河北的产业结构相对低级,服务业发展比较弱小,还需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做好对首都地区向外转移的零售批发等相对低端的服务业的承接工作。
总之,要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北京作为区域核心和最为高能的经济增长极,要充分发挥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辐射作用,将非首都核心职能的服务业和普通制造业向天津和河北转移,推动技术和人力资本向首都外扩散,从而带动天津特别是河北的产业升级,实现京津冀经济圈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平,等.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 201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张云飞.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地理,2014,( 1) : 110-115.
[3]陈红霞,李国平.1985—2007年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过程分析[J].地理研究,2009,( 6) : 40-47.
[4]马国霞,朱晓娟,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分析[J].人文地理,2011,( 3) : 122-127.
[5]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 : 116-124.
[责任编辑:房宏琳,曾博]
作者简介:周明生( 196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从事空间资源配置与产业升级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特大城市产业再集聚模式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14BJL113) ;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计划“北京空间资源配置、产业升级与经济稳定发展研究”( IDHT20140511)
收稿日期:2015-10-12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16)02-00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