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人们能看见的事或物,我们总能描述事的场景和物的模样。课堂教学是发生在教室里的教与学的活动,当属事的范畴,有过程、有方法、有场景,还有教师、学生参与其中。
一个事件一旦发生,就会有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是基于时间、或是变化的状态,我们总能将过程进行划分。为此,对于课堂教学,有教学环节或教学模式的说法和研究。
课堂教学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而且方法要科学,效果要明显,课堂场景也要生动,让身居其中的人感到有生命的气息和成长拔节的声音。
这里所说的方法要科学,是指教学方法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要按照孩子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的认知过程来展开。比如,我们不能把孩子看成容器;知识的习得,不应灌注而应该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远离“满堂灌”,而应当以帮促学,互帮互学,让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师生帮学、生生帮学的状态。
我们常说,知识是死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只与课堂中的人相关联,也就是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关联。
教,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帮的艺术,与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相关联;学,可分为主动学和被动学,如果孩子不想学,或者拒绝学,就谈不上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了,因为效果已经归于零。倘若孩子想学会学并且已经开始了学、主动地学,教师不教也会有效果。倘若教得好,效果会更好,效率会更高。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成为更好的人。当生命在场,课堂教学就应当有生命的气息,这是教育的目的和使命的指向,更是教育内涵的指向。
教育的目的不应也不会指向教育的外延,书本知识在教育的内涵中没有一席之地,知识和技能指向则是教育的外延。
教育的外延好像总是看得见、也摸得着,当关于事和物的知识需要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学习者除了自我建构别无更好的方法。但知识建构的动力,是基于教育的内涵提供的能量。
所以,给生命一个成长的理由,生命就会去寻找关于成长的知识。于是,学习才会成了一种自动自发的行动。这里所说的“理由”,来源于教师。教育者需要给予成长的“理由”。
基于生命和生命成长的课堂,它的教是什么呢?是一种因爱而生的帮助。一种为学提供支援、提供能量的帮。因此,在课堂中,“教师的工作,就是在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从侧面给予学生帮助,并且最后和学生一起分享解决问题带来的心理上的兴奋和成就感。这样,教师的工作就变成了给学生以勇气和鼓励,让他们在未知的、待验证的道路上自己探究。”
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帮学课堂”的状态,也是“帮学课堂”的大致模样。
课堂应是一种帮学状态
武汉光谷实验中学校长,湖北省校长协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研究生兼职导师,国内“帮教育”的倡导者,提出“互助德育”“帮学课堂”和“自救教师”等理念,出版《为何而教》等书。
(责任编辑 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