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维++谭芳
随县教育人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会思考,乐于写作,不断反思,前进的脚步变得更坚实有力;与此同时,随县教育局搭建平台巧借力,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切入点,破解教师职业倦怠,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三专”模式——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阅读——让教师远离浮躁。我们倡导教师把心静下来,把书拿起来,与大师对话,进行心灵沟通。为此,多次邀请全国“十大读书人物”来随县作报告,激发教师读书热情。同时,组织评选“教师读书之星”活动,向全县中小学校推荐基础阅读书目,倡导学校向教师赠书;与新华书店联合选购大量书籍,举办“图书漂流”活动;每学年开展两次“共读一本书”活动,每月定期开展“点亮心灯”主题沙龙活动。通过深度阅读,唤醒教师心灵,点燃教师自我成长的欲望。今年,新教育工作室借助县新教育微信群、QQ群平台向全县教师推荐《2016,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同时在全县范围内推荐教师阅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为教师专业成长准备丰厚的精神食粮。
写作——让教师学会反思。一个不能写作的教师永远不能成为一个教育家。全县创办“随县教育在线”、《随县教学与研究》等各级各类网站、专刊共27个,为广大教师提供发表论文、案例、反思和教育叙事的平台。“随县教学研究暨随县新教育在线网站”开通后,更是让许多教师拿起笔重新审视自己,一篇篇教学反思,一个个教学案例,一幕幕教育故事在这里展示、传播、分享,点燃了教师笔耕不辍的激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减弱了他们的职业倦怠感。“与你同行”博客是随县新教育博客,开通仅半年,访问人数就达到四万人次。在这个博客的引领与带动下,全县70%的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专业博客,叙说精彩的教育故事,分享成长的历程,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写作水平。
共同体——让志趣相投的人携手同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第二届新教育开放周之后,随县新教育工作室搭建教师交流平台,在网络上开通了QQ群,教育局副局长彭静亲自当群主,选派五名工作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业务素养的教师作为管理员,督促主讲团队有效开展工作。每周一下午2:30-5:00开展教师网上分享,每周四下午2:30-5:00开展校长网上交流。每次交流由专人组织,确定主讲团队,每期群聊主题由主讲团队确定,主题内容主要涉及教师阅读、课堂教学、课程研发等,旨在展示教育成果、碰撞教育思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者需根据群聊主题发表观点、选择案例、推荐名家等,留给群成员参与的空间,引导群成员发表见解。群聊结束后,各组织者根据内容写好本期群观察,并上传至群共享。去年,随县教育局启动了“十百千”工程,即选拔10名名师、100名学科带头人、1000名学科骨干教师,同时大面积开展名师送课下乡活动,切实实现“一个名师带动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引领一所学校”的良好发展局面。
“三情”平台——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新教育倡导“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只有教师感受到快乐,才能让学生享受快乐的教育;只有教师的激情被点燃,才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只有教师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培养出阳光的学生。如何让教师充分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做一名引领孩子幸福成长的创造者?随县教育局以此为切入点,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多途径扎实开展“三情”(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增进师生之间的亲情、密切同事之间的友情)教育。
环境改善工程。为了改善教师办公环境,学校统一购置各类桌面花草,教师自行领养、培育;在办公室张贴各种教师绘画、书法作品美化墙面;建立办公室图书角, 购置教师学习阅读必备书目,让教师爱上阅读;办公电子化,实现办公室无线网络全覆盖。舒适、温馨的办公环境大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激情,提高了办公效率,让教师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外,还致力于打造绿色环保教室。在“缔造完美教室”的基础上,发挥学生智慧,充分利用废弃物,在饮料瓶里种植各种花草,让教室里荡漾着浓浓春意,既养眼又养心。
暖心慰问工程。学校管理过程的人性化还体现在节日上。如三八妇女节,各校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表达对女教师的节日祝福。洪山镇中心学校领导每到这天都会带着“娘家人”的温暖走访慰问学校困难女职工,为她们送去温暖和祝福;淮河镇中心学校别出心裁,为30多位女教职工每人发放一个花盆,让她们种上自己最喜欢的花草,既美化了办公室环境,又愉悦了身心;草店镇中心学校组织女教师包饺子大赛,不仅活跃了节日气氛,更融洽了同事之间的感情……
关爱身心工程。以学校为单位,每学期对教师组织一次常规性体检、一次身心健康知识讲座,疏导教师心理,关注教师保健;注重对教师家庭,特别是新机制教师家庭的照顾。为了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各学校还以工会为依托,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多样的健身活动:教职工运动会、女教师广场舞比赛、协作区篮球联赛、教师登山比赛等,丰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教师感到集体的温暖,幸福指数也随之上升。
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教师周转房为新机制教师和交流教师、校长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园,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在校园里感觉到自己的尊严。当教师感到工作的快乐和存在的价值时,他就找到了“幸福感”。一旦教师有了“幸福感”,他就不会把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是一份值得奋斗和努力的事业。
“三课”之路——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课堂改革。针对教师“教而厌,诲而倦”的心理,随县先后借力“新教育实验的构筑理想课堂”“课内比教学”等,初步打造出了带有区域特色、符合新课改理念和具备新教育实验标识的“随县学习型理想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使课堂成为教师信仰的主阵地。主张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兼收并蓄,既要学习借鉴,又要敢于创新,提炼出适合本校实情的课堂模式。后来,我们着力将这种理想课堂的朝向引领回归到常态课堂的多种课型的研究和实践中,从过去的侧重催生新的课堂模式回归到侧重助产新的常规课堂,呼唤课堂模式的理想回归,追求的不是“为课改而课改”的课堂模式,而是“为质量而课改”的常态课。
课题研究。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大力弘扬“问题即课题”观念,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充分相信广大教师的研究能力,指导这些草根课题的研究,推广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坚信教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有序地指导全县中小学创造条件申报县、市、省、国家级课题。如今,“课题兴校、科研兴教”已成为随县中小学校和教师的主流意识。2015年,教育局局长杨光明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全县教育工作应突出问题导向,以课题研究引领各项工作。每个科室、二级单位都有一个重点研究的课题。要积极实施课题带动,形成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成绩即成果的浓厚氛围。坚持给教师下达课题研究任务,让教师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专业发展。”
课程研发。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种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于一体的课程管理和运行机制,作为最基础的县级教研部门,我们要引领学校寻找自身优势,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去年,我们将地域文化(如炎帝文化)与乡村教育的特质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地域故土情结的教育皈依。用炎帝首创“耒耜”的农耕精神来凸显乡村教育的底色,研发了“种子课程”,设置了农耕馆,开辟了农耕体验园,用课程来实现乡村教育的本真回归和未来凝望。学校编有校本教材《蔬菜种植》和《尚市葡萄》,让学生既有了农耕文化体验又丰富了生活知识。
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热闹喧嚣,随县新教育人依然淡定地守望着自己的一块块“麦田”,脚踏实地,辛苦耕耘。用爱心呵护每一位学生,用智慧呈现每一节课堂,用最朴素的平民情怀,为实现美丽的随县乡村教育梦,甘做幸福的“守望者”。
(作者单位:随县新教育工作室)
(责任编辑 周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