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活力课堂

2016-05-10 05:03张华涛王长军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6年4期
关键词:随县教育局学校

张华涛++王长军

“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了‘潜字的意思和读音。”课堂上,“攀登组”的代表说,“我们是这样记住这个字的:两夫站在日头上,流了三滴汗。”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小组的同学争先恐后,不甘示弱。“我们认为应该这样记:两人呆在水里一日。”“我们认为,‘一日两夫三水更容易记住‘潜字。”……

这是前不久在随县“十大创新课堂模式”评选活动中的一个课堂场景。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五个生字就这样人人过关了。

“像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展示的课堂场景,在随县中小学校处处可见。”随县新教育工作室主任张华涛说,“课堂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归功于新教育实验的理想课堂理念与随县生态课堂的深度融合”。

在课改的道路上,随县教育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步伐。如今,小学“快乐课堂”、中学“智慧课堂”、高中“高效课堂”三个学段的课堂框架让随县中小学课堂迸发出勃勃生机。

上下一心,共谋课改一盘棋

随县地处湖北省北部,是全国最年轻的一个县,境内没有一所城市学校,六成以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2009年,从曾都区分离出来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随县教育陷入低谷。为了提升教育质量,有些学校一度采取补课延时、题海战术、重复讲解等措施,把“满堂灌”演绎得淋漓尽致。

嘴里喊课改,行动老一套,学生们怨声载道。

“学生不接受,说明我们课改的方向有问题!”在2011年教学工作会上,随县教育局分管教学的副局长彭静痛定思痛,决心将随县的教育教学改革向更科学的方向推进。

会后,彭静带领教研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深入县内外调研,考察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他们的足迹到过江苏的洋思、山东的杜郎口、河北的衡水,还有北京的海淀。

经过痛苦而深刻的反思,随县教育人最终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简单指向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

要改变随县教育的落后面貌,就必须痛下决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改的主战场自然也在课堂。什么样的课堂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呢?”彭静介绍,经过全县各中小学校长、教师和教研员们的深入思考、辩论、沉淀、总结,最终勾勒出随县教育理想中的课堂模式:“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方式;“对话交流、展示互动、反馈延伸”成为课堂的文化底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成为课堂的第一愿景。

目标明确了,县教育局成立领导专班,借力新教育实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局党委要求局科室和部门形成和谐“共振”,整合力量,靠前指挥;班子成员包镇,其他领导蹲点到校,让现场办公成为常态;教研室负责课堂督导,继教中心负责组织培训,电教站负责提供现代技术手段。

很快,全系统形成“人人有任务、事事有人管”,“县有领头镇、镇有示范校、校有实验班”的局面。全县一盘棋,大家全心全意把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

更新观念,多措并举搅活一潭水

2011年8月,以“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为契机,随县教育局制定出台了《随县中小学“课内比教学”暨“课堂效率年”实施方案》。方案中,把“课堂改革、模式创新、比武交流”作为活动重点,课堂教学改革的号角再次响彻全县。

各校因地制宜,主动谋变。厉山三中率先开放课堂,环潭镇中心学校落实推门听课,厉山一中开办教师讲坛,洪山中心学校开展镇内合作,抱团发展……校际之间组织听课观摩,教研气氛热烈,教师课改激情飞扬;校内入门课、达标课、优质课、示范课,激烈角逐。

为了有效利用资源,减少内耗,教育局开创性地组建了三个教研协作区,每个协作区六个乡镇,由教研室统一部署,开展区域内教科研协作,精心组织协作区内的教研活动,实行乡镇轮值。

培训活动风起云涌。均川镇中心学校请昌乐一中课改培训团队进驻校园,开展一对一培训;唐镇中心学校带着队伍走进山东杜郎口中学;草店小学校长禹宗保潜心研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经验,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教学工作会开展课堂展示;新教育开放周,“构筑理想课堂”成为不可缺少的主题;领导巡课,教师推门听课,成为常态……一时间,走出去,请进来,几乎月月有培训,周周有交流。

随县教育沐浴着课改春风,涤荡着陈旧教育思想,激发了全系统主动谋变的冲动。自此,随县教育因课改而动,学校因课改而变,课堂因课改而活。

模式创新,整体推进课改成潮涌

三年前,教师出身的随县组织部副部长杨光明重回教育系统,担任随县教育局局长。一上任,他就走遍全县中小学校。每到一所学校,他总是首先走进课堂。很快,他就发现,一些学校课改喊得很热闹,但课堂还是老样子,不少学校甚至在课改的热潮中迷失方向,丢掉了一些好的传统。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课改也从来不会一蹴而就。

面对乡村学校步调不一的课改现实,杨光明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他说,课堂改革要根植本土,要把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六个“度”融入我们的课改实际之中,驱动“三驾马车”,构建生态教育体系。

“回归生命本真,尊重差异性,倡导多样性,强调体验性。这是随县课堂改革的铁律。”杨光明说,“县教育局鼓励各个学校遵循‘铁律,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整体推进,形成适合自己的课改新路”。

早在2009年,不堪重负的厉山三中就已经开始“暗中”摸索新的教学方式。校长张波早就认清“时间+汗水”的传统教学方式“榨干了教师的教育理想,磨尽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欲望,极大地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也动了“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心思。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教研骨干深入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环潭镇中心学校也抽调课改经验丰富的副校长王长军成立环潭新教育工作室,潜心研究课堂改革。

在榜样的引导下,全县各小学开始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快乐课堂”:万和镇组织全镇小学以“听读说写练”为课堂主导,创建“三味一秀”课堂操作流程,即“读一读”读出韵味,“说一说”说出趣味,“比一比”比出品位,“秀一秀”秀出风采;草店镇中心小学将新教育理念与尝试教学的精髓融会贯通,形成“四步尝试”课堂教学模式;尚市镇中心小学在打造“本真课堂”的过程中,师生通过诵经典、背经典、唱经典、画经典、舞经典,日日沉浸在诗歌的美好意境中。

初中阶段的“智慧课堂”,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环潭镇中心学校以“三阶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为范式,将一节课分成自主研读、分组探究、交流反馈三个阶段;均川镇中心学校培养“小老师”,落实“兵教兵”,该校小组建设、学生展示、课堂气氛、知识容量、学生能力充分彰显课改真功和教师智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局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三个协作区建设录播室,鼓励教师用自己的模式上课,然后进行录制,在全县教师中交流、讨论、打磨,最终加以完善。

“目前,各校因地制宜,或移植、或嫁接、或创新,形成本校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变式。”局长杨光明说,“我们不强调统一模式、统一进度,就是要营造‘你我不同,大家都好的改革态势,让人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生活方式。”

随县课改如涌动的春潮,势不可挡。历经五年,随县教育质量获得了整体提升。2014年和2015年,随州市初中教学质量评定结果显示,随县23所初中连续两年都有7所进入全市前10名。

“教学方式的改变,让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大容量,快节奏,学生的参与度就高;问题深,探究性强,学生的兴趣就浓,教学效果自然就上去了。”谈到随县高考连续五年实现历史性突破时,县一中校长熊贵忠高兴地说。

“课改明显改变了农村学生的精神面貌,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教育局党委书记张国剑说,“近年来,随县先后有两名学生走进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荣获‘全国阅读少年称号,一名学生的发明甚至获得了国家专利。”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快乐、智慧、高效”已成为随县师生的课堂理想;课改征途跨步越,幸福花开教育园。“乐教、乐学”是随县师生们课堂上的真实写照。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已走出一条具有随县特色的课改新路。

(作者单位:随县新教育工作室)

(责任编辑 鄢志勇)

猜你喜欢
随县教育局学校
江都市教育局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随县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及分析
学校推介
湖北随县烈山湖大桥主桥正交异性桥面板方案设计研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