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光:法律援助保安宁
今年54岁的吴成光现任福建省柘荣县司法局双城司法所所长。
多年来,吴成光留下很多闪光的足迹:他曾经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走到拿着刀具准备械斗的两拨人群中间,凭着过人胆识,通过耐心调解,让群情激愤的双方握手言和。还是他,经过三天耐心调解,劝阻了因交通事故造成孩子死亡而没有得到赔偿欲越级上访的村民,并帮助其解决了问题。他自愿协助其他乡镇调解处理矿山重大事故,化解了矛盾纠纷。在小城镇建设中,他成功解决了几十起征地纠纷问题……经他调解处理的各类民事纠纷共有23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8%,履行赔偿款项100%。
李桂玲:“春雨工程”驻欢乐
43岁的李桂玲现任河南省郑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2011年,李桂玲牵头成立了郑州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现已有文化志愿服务团队300余支,文化志愿者4万余人。
李桂玲一直活跃在文化志愿服务第一线,打造了“情韵郑州”群众文化品牌,举办公益展览、讲座、演出上千场。在“大爱中原——文化暖冬”公益系列活动中,他们走进贫困地区,扶持文化志愿服务队伍,长期提供文艺培训,配送文化设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实惠。他们组织推动“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先后赴新疆哈密、四川北川、内蒙古呼伦贝尔、西藏阿里等地开展“中原文化边疆行”志愿活动,服务各地群众。
安玥琦:“本禹精神”播爱心
今年24岁的安玥琦,现为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博士研究生,“本禹志愿服务队”常务副队长。
2012年临毕业前夕,她毅然决定放弃保研,赴贵州省大石村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一年。尽管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网络不通,安玥琦与队友们一起,联系到5家爱心企业,争取到价值20多万元的爱心物资。
支教返校读研后,她联系武钢集团在大石希望小学建立了第一所“爱心书屋”,并奔忙于武汉的各所小学,为贵州另外两所小学筹集爱心图书、助学物资。
初建美:火热心肠助穷亲
51岁的初建美是国网吉林通化供电公司一名抄表工。
有着火热心肠的初建美,见到谁家有困难,都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帮一把。老张家失火,她给送棉被和锅碗瓢盆;老许家媳妇脑瘫,她去给擦身子、洗尿垫。她还常去敬老院,给老人们包饺子、拆洗被褥。2004年,初建美来到辖区一处居民楼抄表时,认识了一位生活拮据的客户。她非常同情对方的境遇,在4年时间里,本身收入不高的初建美,主动支付对方的电费,逢年过节,还要送米送面。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初建美的“穷亲戚”越来越多。辖区一位97岁的老人,孩子是残疾人,生活不便。初建美常和同事去他家串门,帮着劈柴、运煤、打扫卫生,逢年过节送去大米、白面、肉蛋等。
王德林:身残志坚为他人
今年49岁的王德林,7岁时一场车祸导致胸椎以下瘫痪,手术切除了左肾、脾脏和大半个肝脏,终日躺在床上。
近16年来,在其所住的那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里,他以趴在床头的姿势,接听过10万个求助电话。他创办的江苏常州第一个民间志愿者组织——“一加”爱心社,有8000多注册志愿者,辐射河南、广西、海南、陕西等多个省区市。
很多人问过王德林,你常年在家趴着,又靠低保生活,怎么帮助别人?王德林的回答是——用时间为他人服务。王德林说,身体不由我支配,时间却任由我支配。我可以24小时守候在电话旁,哪位需要帮助,打个电话,就有志愿者上门了。
严哲:热血身躯寄深情
今年53岁的严哲是辽宁省丹东市太平湾发电厂一名司机。
5·12汶川大地震,严哲成为第一批冲进汶川抢险救灾的志愿者。他带领车队往返穿梭在长达900多公里的生死线上,在完成艰巨救灾任务的同时,还带出了包括部队官兵在内的30多名徒弟。
严哲从1995年开始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他在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资助10多名残障学生,花费资金几万元。2010年,云南出现了特大旱情,严哲和全国各地20多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活水乡龙家水塘小学,为孩子们送去物资和捐款。多年来,他向社会捐款捐物累计多达30万元,无偿献血量相当于自身血量的7倍之多。
曹荣安:“绿色之友”促环保
今年78岁的曹荣安,有着执着的环保情结。早在2001年,他整合浙江省金华市的环保志愿者,创立了金华市第一个环保组织——金华绿色之友。
每年,曹荣安都要带领志愿者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每个与环保有关的节日,如水日、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无车日等,都会组织大、中型宣传活动。2006年10月,他在金华人民广场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宣传活动,只见地上摆放着他们捡来的一张张小广告,组成了“珍惜资源”、“从我做起”等宣传标语。这种别具一格的环保宣传形式打动很多人。
商海涛:倾情救助病患者
年近五旬的商海涛是天津市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不仅挽救了一些素不相识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他把帮助血液病患者,呼吁社会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当成自己的“第二职业”,热心参与各类活动。
2005年4月,他参加了“爱的奉献、生命的延续”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巡回演讲活动,把爱心的种子播撒到人们的心中。2008年,天津市红十字会少儿白血病专项救助基金刚刚启动,商海涛就前去捐款,献上自己的一片诚心。在其精神感染下,商海涛的女儿商妲也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李楠:身虽残障志坚强
39岁的李楠曾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团委书记,现任北京市残联副主席、市肢残人协会主席,朝阳区肢残人协会主席。
2003年,她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身残志坚的李楠,于2012年创办了北京市朝阳区望京李楠社会工作事务所。在李楠的带领下,事务所已建立社区党员志愿者、专业辅导志愿者、青年学生志愿者、社会单位志愿者和残疾人党员志愿者等5类助残志愿服务队伍,打造高校、社区、社会单位等志愿团队15支,吸引了500余名致力于社会公益的志愿者。他们创立的暖意融融残疾人志愿服务、朝阳伴夕阳青年助老、温馨家园党旗红党员助残、专业助残志愿服务及组织培育等品牌项目,得到社会各界和残联组织的赞誉。
刁昌盛:学习雷锋传佳话
39岁的刁昌盛,是河北省送变电公司项目经理兼志愿服务队队长。
1999年,刁昌盛从部队退伍成为一名送电工,十几年在外施工,施工到哪儿,好事就做到哪儿,被誉为新时代的“活雷锋”。在阜城县霞口村,他把身上仅有的200多元钱捐助给相依为命的祖孙俩,那时,他参加工作没几天;在清苑县施工时,他给家中失火的孤寡老人吴四喜送去了米、面、油;他路过京珠高速公路附近时,辗转将一位迷路的老人送至其亲属身边;在石家庄鹿泉区山尹村施工时,他帮着孤寡老人收秋,还带着月饼水果陪老人过中秋节。
多年来,他带领大家“抱团”做好事,成立了“刁昌盛志愿服务队”,已累计帮扶4900余人次,义务献血12万毫升,累计捐款300余万元。
武士龙:热心公益永不悔
37岁的武士龙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信访局职工。他创建了“兴安公益协会”志愿服务组织,使各公益组织由“单打独斗”转变为“整体发动”,开创了大兴安岭公益志愿事业的新天地。
武士龙带领的团队与45名困难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签约帮扶。他们相互留下联系方式,约定每年为留守儿童捐赠学杂费用,并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给予帮助。2014年10月,武士龙在其父罹患肾癌,花去全部积蓄10万余元,还从亲友手上借债5万余元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参与公益活动,并为残疾儿童捐款1000元。
张景兰:省吃俭用助学童
今年68岁的张景兰,1997年起担任安徽省人大机关工会主席。1998年,她参加省人大对口帮扶皖南绩溪县活动时,看到许多家庭因贫困只让男孩念书。她产生了帮助贫困家庭女童走出大山的愿望。张景兰联系相关部门,为贫困女童募捐。
2008年,张景兰退休了,但没有卸下肩头的担子。她的退休工资不多,每个月还要支出千余元赡养母亲。为帮助更多女童,她走上街头,成了一名“拾荒老太”,每天将卖废品的收入攒起来,继续爱心之旅。她资助560多名贫困山区的孩子圆了读书梦,自己一日三餐仅靠馒头果腹。张景兰说自己不想出名,也没想让孩子长大后报答她,只希望他们成才后,能为其他人多做好事。
胡大一:义务医疗心连心
古稀之年的胡大一,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是国家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2003年5月,他在安徽太和县义诊期间,看到许多贫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不到及时救治,即组织成立了“胡大一爱心志愿服务队”。10余年来,胡大一带领爱心志愿者团队,先后与全国30个省市区120余家医院合作,开展爱心义诊和健康讲座410余场次,义诊筛查近40万人次,指导和开展手术6800例,资助减免医疗费用、捐赠医疗器材价值近3000万元。胡大一不顾自己已高龄,每年都率志愿服务队到西藏拉萨、阿里等地,为藏胞、为边防驻军开展医疗志愿服务。
辛举:奉献西部志愿情
29岁的辛举,201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同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11年服务期满后扎根当地工作,现任陕西省镇巴县黎坝镇副镇长。
大学毕业时,辛举放弃了在沿海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做志愿服务。他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参加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多次到洪灾中灾情最严重的拉溪塘村灾民临时安置点,协助开展清理淤泥、硬化路面、搭建临时救灾帐篷等灾民安置点建设工作。他组织西部计划志愿者镇巴分队开展学习镇巴县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慰问孤寡老人、服残助残等活动。辛举已经把镇巴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和实现梦想、成就人生价值的舞台。
张生海:服务社区为健康
今年76岁的张生海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3团医院的退休医生。他经常义务为居民看病,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张医生”。
为了方便给大家看病,他用自己的退休工资购买新式血压仪、听诊器等医用设备,同时在家中开通一部“健康热线”电话。遇到行动不便的患者,他随叫随到,上门服务。他在社区开办“健康有约室”,坚持每周三下午义务坐诊。张生海将自己积累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多发病、常见病,编成通俗易懂的讲义,向居民宣讲。多年来,张生海为辖区48位空巢老人定期义诊,与10名空巢老人结为对子,定时上门服务。
扎西达吉:无私奉献“红飘带”
34岁的扎西达吉,2006年8月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特大地震。当天下午,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团委工作的扎西达吉紧急招募志愿者,成立红飘带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队伍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徒手挖寻受灾群众,手破了,脚也被钉子扎伤了,可是,没有人停下来。搜救志愿者服务团队不断壮大,在震后的玉树,随处可见胸前系着红飘带的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2013年,扎西达吉进入公安队伍。他继续发扬“红飘带”精神,立足岗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在他的带动下,有18名公安战线的同事加入红飘带志愿者队伍。
刘扬:“滴水”真情洒人间
刘扬是一名“80后”,现任陕西广播电视台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副队长、团委副书记。
刘扬主导策划了“小水滴”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汇集社会各界爱心,为陕西偏远山区贫困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等提供帮助。他们分别推进实施了“小水滴·爱心图书馆”、“小水滴·助学行动”、“小水滴·少儿足球梦”、“小水滴·关爱留守儿童”等项目,共建成图书馆129所。助学行动每年向陕西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每人提供5000元助学金,以帮助寒门学子实现大学梦。
每年夏天,刘扬都会深入偏远山区走访贫困学生,核实学生家庭情况,同时,挖掘报道贫困学子自立自强的故事。
陈文学:雷锋精神进学校
现年81岁的陈文学是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阳光义工志愿服务队的老队员。
做一名雷锋式的共产党员是陈文学毕生的追求。他曾4次自费远赴抚顺雷锋纪念馆参观学习,与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交流学习心得,3次去沈阳军区政治部拜访《雷锋的故事》作者陈广生,共同探讨新时期学雷锋的途径。为让更多人加入到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列中,陈文学买了一辆三轮车,拉着自制的学雷锋展板,进学校、走社区、进工厂、进兵营,还到公园、商业区等,开展雷锋精神宣讲活动。
陈文学认为,学习雷锋应该从娃娃抓起。多年来,他担任了24所学校的课外辅导员,经常到学校为孩子们讲雷锋的故事。
德吉央宗:雪域高原献爱心
34岁的德吉央宗,是廓瓦志愿者西藏日报社分队成员。自2010年参加廓瓦志愿者团队以来,她把自己的爱心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在助贫方面,德吉央宗和志愿者们坚持不懈地资助贫困户和重病患者,让需要帮助的人们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在助残方面,她与西藏助残机构保持联系,与拉萨市的盲校和孤儿院保持沟通,确保志愿团队能够获取信息,及时参与助残活动。在环保方面,西藏的偏远山区和名胜古迹都留下德吉央宗和志愿者们捡拾白色垃圾的足迹。她还为基层农牧民免费义诊,数次为农牧民群众免费发放药品。
潘春虎:助人为乐活雷锋
36岁的潘春虎是山西省稷山县一名修锁师傅。他以雷锋为榜样,十多年如一日做好事,不求回报。
1999年,在家务农的潘春虎,跟随亲戚来到北京从事开锁、修锁工作。2008年,潘春虎决定回乡创业。回到家乡后,他联合一些爱心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了稷山县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他坚持为老年人、残疾人义务修锁,并经常上门为行动不便的人们免费服务。
2014年5月“全国助残日”的前一天,为了能让稷山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穿上夏装,他和妻子刘祯娟外出给孩子们挑选衣服。在回来的客车上,夫妻俩发现几名歹徒正在行窃,他俩与歹徒斗智斗勇,最后成功制服了歹徒,让乘客避免了财产损失。
王永玲:情系社区好书记
40岁的王永玲,现任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昌荣里社区党工委书记。
2011年,她刚任昌荣里社区党工委书记时,小区公园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极为突出。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在职党员和青年志愿者,捡拾散落垃圾,修缮损坏的公物。现在,社区公园成为居民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情系社区,心系群众,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是王永玲的奋斗目标和不断追求。她带领在职党员、机关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帮助过500余户、2000多名生活困难的群众,为980名下岗失业人员联系新的就业岗位,为100多户特困家庭提供30万元的救助,为社区500多位老人送去温暖和服务。
吐尔逊·阿比孜:民族团结宣讲员
46岁的吐尔逊·阿比孜是新疆石河子市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一名水利工人。
多年来,吐尔逊·阿比孜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在工作的配水点上创作民族团结宣传画,制作民族团结板报,宣讲民族团结政策。他说:“为了新疆的团结稳定,我愿意一辈子做民族团结的义务宣讲员。”
为发扬光大志愿服务精神,2012年,他创建了民族团结好人好事网站和QQ群。2013年,他得知一个3岁的汉族女孩被父母所遗弃,便在网上发起了捐款活动,筹集善款近5000元,解决了孩子的生活问题。后来,在他的协助下,有一家好心人收养了孩子。这些年,经吐尔逊·阿比孜帮助过的汉族、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有15人。他累计捐款3万余元。
丁敏:留守儿童好姐姐
今年27岁的丁敏,2013年9月参加工作,在宁夏泾源县基层担任村官。
她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当地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捐赠物资。2014年7月,新民乡花崖沟小学22名学生穿上了崭新的运动鞋。同年9月,黄花乡胜利小学和庙湾小学33名贫困学生用上了新书包、新文具。同年11月,丁敏又在宁夏青年社会创新发展中心协调下,为289名山区留守儿童申请鸿基金关爱留守儿童成长计划——“爱的背包”项目,在泾源县11所学校发放背包。
去年4月,丁敏向叶柏公益基金会申请项目——“叶柏书柜”,给当地学校每个班级放置一个书柜,添置适合孩子们阅读的课外书,让孩子们与好书为伴。
程永良:功勋老兵树新风
今年83岁的程永良,15岁参军,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西藏平叛和边境自卫反击战,沐浴过战火,荣立了战功。1963年,他从部队转业来到四川省宜宾市工作,1993年离休。
2006年,程永良在小区办起了黑板报。黑板报的内容,除了国家大政方针,还有小区涌现的好人好事。从2006年至今,他坚持办报112期。
程永良是社区出了名的热心人。他不怕得罪人,看见不文明现象就上前制止。他常年义务清扫小区卫生,每周坚持打扫两次。他还经常组织老同志参加政治学习,自费印发养生保健材料,分送给老人们阅读参考。
(责任编辑:杨连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