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别+V+了”这种结构构成的歧义,在语法研究领域有一定的意义。“别吃了”这个短语是“别+V+了”的结构,其中V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就“别吃了”来说,同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别+V+了;歧义;分析法
作者简介:刘瑞卿,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1
“别吃了”这个短语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通过研究发现,“别吃了”这个短小的结构具有歧义。
一、“别吃了”所表达的意义
“别吃了”是“别+V+了”的结构,它有两种意义,一个是“别吃+了”,这种结构划分出的意思就是,某人正在进行吃这个动作,别人要求他结束吃这个动作;另一个是“别+吃了”,这个结构的意思就是,某人正准备吃,但还没有进行吃这个动作,别人阻止或提醒他不要进行吃这个动作。
可以看出,“别吃了”这个短小的短语,看似简单,但是不同的划分,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笔者认为,对这两种意义的区分有多种方法。
二、区分“别吃了”的意义的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分析短语、句子结构意义常用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有时在解释结构类型的时候,会产生争议或者不知道如何解释。
例如,在“别吃了”这个短语中,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划分出两种结构,可以区分出“别吃了”这个短语的两个意义,一个是“别+吃了”这个结构,是一个状中短语,另一个是“别吃+了”这个结构,无法标示其结构类型,因为,“别吃+了”这个结构不属于五种基本结构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对此,虽然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结构和意义,但是无法作出解释。
(二)情景语境法
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中写道,情景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在日常对话中,人们总是结合者情景语境选择词语、理解词语的。
情景语境1:甲正在吃东西,乙看到了,对甲说:“别吃了。”甲回答道:“嗯,好,不吃了。”(甲也可以回答,“不行,我还要吃”。)
情景语境2:甲和乙看到了一种好吃的,甲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乙把甲的手拉回去,说“别吃了”。甲回答道:“好,不吃。”(甲也可以回答,“不行,我要吃”。)
从这两种预设的情景语境中可以看出,情景语境1中的“别吃了”是“别吃+了”的结构,情景语境2中的“别吃了”是“别+吃了”的结构。利用这两种情景语境,我们可以区别出“别吃了”的两种意义。
这种情景语境的方法,不同的人可以预设出不同的语境,以上是笔者预设出来的,虽然可以具体形象地区别出不同的意义,但预设的情景语境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
(三)潜在宾语再现法
在邢福义写的《汉语语法三百问》这本书中,在134-135页写到,“一般情况下,语气助词‘了和时态助词‘了用于句末,它的前边可以是名词。时态助词‘了经常用于句中,而且紧跟着动词。”在这里,邢福义举了一个例子,即“他买了计算机了”,在这里,句中的“了”是时态助词,句末的“了”是语气助词。在这里,两个“了”之间可以加上动词“买”的宾语,即“计算机”。在“别+V+了”结构中,动词后面的“了”位于句末。
潜在宾语再现法是邢福义在这本书中提出来的,做法就是在动词后面补出隐含的宾语,在补出宾语的同时,“了”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其用法也有所不同,邢福义先生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了”的用法。其实,这种分析方法同样可以分析短语的意义,这样分析,就能够不用分析短语的结构,通过补出宾语就能够清楚地理解出短语的意思。
在“别吃了”这个短语中,通过再现宾语的方法,可以变成“别吃(东西)了”和“别吃了(东西)”这两种形式。这两个短语中都补充了同样的宾语“东西”,但是意义却不同,这样来分析“别吃了”这个短语,可以清楚地区别出其意义。
在“别吃(东西)了”这个形式中,表示对当前“吃”这个动作的阻止,并且“吃”和后面的宾语“东西”关系紧密,在这里,“了”用在了句末,相当于句末语气词;在“别吃了(东西)”这个形式中,表示的是对动作行为发出者要进行的“吃”的动作的一种提醒,这里的宾语“吃”和后面的宾语“东西”关系相对较松,而是“了”和后面的宾语“东西”关系紧密,在这里,“了”位于句中,相当于助词。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潜在宾语的位置以及“了”的用法不同,就会使得短语的意义有所不同,可见,再现潜在的宾语也能分析出“别吃了”这个短语的两个不同的意义。
综上,“别吃了”这个“别+V+了”结构的短语,虽然短小,但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它的意义有两个,在区别其意义时,有多种方法,可见,短小的结构同样蕴含着复杂的语法现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6.
[2]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黄琼.小议“别+V+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4,(4).
[4]祝东平.“别V了”的语用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6).
[5]王红旗.“别V了”的意义是什么——兼论句子格式意义的概括[J].汉语学习,199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