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停滞现象,本文概述了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探讨了引起石化现象的具体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全面地分析了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
作者简介:余凌,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为2011级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2
一、石化现象概述
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处于一种随时发展变化的运动状态,形成一个逐渐积累的语言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习者的语言功底不断完善,也越来越接近于目的语。这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属于学习者本人的语言体系就叫中介语,也叫过渡语。中介语的起点是学习者的母语,随着学习者知识的增加,中介语向目的语靠拢。“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 按照常理,学习者学习的深入,会使中介语接近甚至达到目的语水平,但是,大量的事实表明,当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就很难消除,甚至在长时间内处于一个停滞状态,且始终无法获得与本族语者相当的语言能力,这就是语言石化。
语言石化这个概念由Selinker提出、发展和完善,他强调石化是中介语的一个重要特征,石化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且发生在语言体系的所有结构与层次中。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大多都会出现某一阶段语言能力发展的停滞现象。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第二语言习得者能达到与母语使用者相当程度的语言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从理论上看来,石化现象只是一种普遍的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与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没有关系,换言之,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因此,石化不应是错误的语言形式的代名词。 单就这个名词来看,我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错误的语言形式就是石化,而实际上正确的语言形式在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中长久出现也会形成石化。例如在学习英语时,见到不认识的人,很多中国学生会且仅会一句“How do you do?”,这就是石化的其中一种具体表现。
二、引起石化现象的原因
Krashen在认知过程的五种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五种可能引起语言石化的因素:(1)目的语输入数量不足;(2)目的语输入质量不高;(3)感情过滤器;(4)目的语输出过滤器;(5)目的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 他认为,当学习者习得内容略高于现有水平,并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入时,才能有效促进习得结果,否则就会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出现。即使习得内容略高,但受到学习者自身水平影响,也能导致输入效果不佳,对输入的接受和输出都较为困难,如此也会导致石化。
(一)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在二语习得初期,母语的负迁移成为目标语语言规则学习的干扰,是目标语使用错误的主要来源,即语言的负迁移,会导致语言石化现象。母语中无论是语音、语法还是表达习惯在二语习得时都会形成干扰,其中最常见并且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语音干扰。在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初学汉语时,时常被汉语“l”和“r”的发音困扰,并且不自觉地使用英语发音来代替。这些错误如果没能在学习初期就得到强化性地纠正,学生就会形成固定思维,最终形成石化。
(二)文化的影响
文化差异因素对二语习得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就是学习目的语的文化,根据文化迁移模式,文化迁移由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决定。 二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是否接受,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语习得过程是否成功。学习者如果不能设身处地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理解目的语文化的由来,根深蒂固的母语文化会使学习者排斥目的语文化,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目的语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就不能将文化与语言很好地融合。因此只有真正理解目的语文化,才能真正理解目的语,才能避免语言石化现象的出现。
(三)情感和动机因素
当学习者动机积极、自信心强,对目的语有浓厚的兴趣,就能自觉吸收各方面的目的语知识,并与母语很好地结合,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当学习者厌倦目的语的学习时,就会缺乏积极性,意志力薄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很容易放弃,造成第二语言发展停滞,出现石化现象。因此,良好的性格和积极的动机对避免语言石化有促进作用。
(四)交际压力
能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是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学习者运用回避、简化等交际策略也能使交际获得成功, 但反过来看,由于交际的成功造成学习者对目的语的一些语法规则不予重视,会使中介语体系得不到完善,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石化。例如,很多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之后,因其难度性,常常采取回避策略,用简单的动词句来替代,导致“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习得停滞不前。同时,回避等策略会给学习者带来没有必要再学习目的语复杂语法规则的错觉,也必然会产生石化。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和老师过分关注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当学生获得否定性的评价时,会焦虑不安,为了避免再次出现错误,就会减少和放弃使用目的语复杂语法的机会,造成石化。
(五)训练迁移
教师自身语言的缺陷和教授时的错误,会对学生学习目的语语言规则产生极大影响,且不易清除。不恰当的训练方法、不合适的训练材料、训练量过多或者不足,都会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在一堂课中信息量过大且没有得到充分强化,就容易使学生混淆,甚至产生疲劳,对知识吸收不利。
三、石化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为了更全面、更深入、更细致地习得第二语言,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来预防和缓解语言石化现象的发生。
(一) 降低母语干扰
既然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始终产生着影响,我们就应当充分利用其中有利的方面,即母语的正迁移,尽量选择真实的语言材料,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目的语语言模式,让学习者更多地接触和熟悉目的语的语境与语用方式,减少因母语干扰而造成的石化现象。例如,尽量避免用学习者的母语进行教学,使用目的语向学生提问,培养学习者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二)提高文化涵养
作为教师,应适当开展一些关于目标语的文化知识的讲授,提高学习者在目的语方面的文化涵养,并让学习者充分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他们目标语的文化思维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引导学习者以开放的模式掌握目标语文化。这样,在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目的语,产生积极感,提升目的语水平。
(三)强化学习动机
要成功地帮助学习者学好目的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增强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习者要自己形成积极正确的学习目的,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努力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水平。
(四)教师正确引导
在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正确地引导学习者合理运用交际和学习的策略。一方面,针对交际策略,教师应指导学生大胆运用多样的表达方式,富有创造性和灵活性地使用目的语,不要仅仅只关注交际的结果,更要注重目的语在交际过程中的正确应用。 另一方面,学习者应正确看待难点,尽量有意识地避免使用简化、回避等对学习目的语不利的学习策略,反复尝试进行强化,才能有效突破目的语中的复杂语法知识。
四、结 论
在第二语言学习及教授过程中,要预防中介语石化现象,就要根据师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挖掘更加细化、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效果的方案以克服石化现象,以此保证第二语言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另外,目前对中介语石化理论的研究虽有很多,但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真正运用这些理论成果的却微乎其微,或者运用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和教师充分理解内化这些理论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强凤娟.关于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赵萱.中介语石化现象与中介语心理认知机制浅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
[3]杨连瑞,刘汝山.第二语言习得石化现象的发生学研究[J].中国外语,2006(3).
[4]史靖文.中介语石化现象与中介语心理认知机制探究[J].语言学研究.
[5]王丽萍.中介语石化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学术交流,2011(10):173-176.
[6]周春红.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林区教学,2008(10):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