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将我们带回了60年代的巴黎,作品围绕着神秘女子露姬的逃离与追寻展开。她逃离家庭去寻找亲情,逃离伴侣去寻找爱情,逃离朋友去寻找友情,然而她当寻找光明,却同时走向毁灭。小说描绘了60年代巴黎街头年轻人的精神肖像:逃离、追寻、孤独、漂泊。
关键词:《青春咖啡馆》;逃离;追寻
作者简介:张颖(1994-),女,河北张家口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1
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出版于2007年,被誉为“镶嵌在丰碑作品上的璀璨宝石”。小说以一个咖啡馆里名叫露姬的神秘女子为中心,四个叙述者纷纷登场,分别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我们娓娓道来露姬逃离与追寻的人生轨迹。露姬似乎是为了寻找而逃离,她逃离家庭去寻找亲情,逃离伴侣去寻找爱情,逃离朋友去寻找友情,当她像幽灵一样在巴黎大街上游荡时,蓦然发现自己已无可寻找:母亲不能安慰她的恐惧,丈夫不能理解她的孤独,情人无法给她激情,就连拯救灵魂的书籍也让人觉得空虚,她最终以自杀结束了寻找的生命。克里希大道上的书店老板夹带着巴黎口音问露姬的那句“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Alors,vous trouvez votre bonheur)”,像是一句谶语,暗示着露姬的命运。
露姬的身上有着莫迪亚诺的影子,这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都有反映。他的母亲是一名比利时籍演员,常年忙于演出,对他疏于照顾。类似的是,与露姬相依为命的母亲因为忙于在红磨坊的工作,疏忽了对露姬的关爱。亲情的缺失使他早早在童年时就体会到了寂寞的滋味,“我们俩谁也不是那种感情容易外露的人。也许,她对我不抱任何幻想才对我漠不关心”,亲情的隔膜让露姬变得玩世不恭,用不在乎掩饰内心深处的痛。“我十二岁到十五岁之间……我就经常从家里出逃,放任自流地在巴黎游荡……那种冲击非常强烈,我在这本书里就表现了这种冲击。”莫迪亚诺这样讲述自身经历与本书的关系。年少时叛逆不羁而又缺少关爱的孩子常常离家出走,用剧烈的方式割断与周围事物的联系。露姬多次出走,为了寻找亲情的替代,抚慰孤独的心灵,甚至去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如吸食毒品。
似乎是为了摆脱这种无家可归的感觉,露姬被动接受了让-皮埃尔·舒罗的爱情,在她甚至还不懂得什么是爱情的时候。婚后,她很快就觉得空虚,但是哪里空虚,她似乎也不知道。“她说,真正的生活,不是这样的。”然而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恐怕露姬自己也在寻找。无爱的生活使她厌倦,于是,她又一次离开爱人,踏上了寻找的旅程。为了与过去决裂,她甚至隐姓埋名,她不再是雅克琳娜,而只是咖啡馆客人们口中那个神秘女子“露姬”。
露姬费尽心机地隐姓埋名,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使是咖啡馆里最不起眼的那位矿业学校的大学生,也注意到了她。露姬尽可能行事低调,然而她的出现还是迅速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大家观察她的一举一动,甚至还有人在本子上记录着咖啡馆里每个人的行为。在“隐”和“显”的微妙之间,露姬在寻找中不经意间成了别人的猎物。
咖啡馆是个神秘而暧昧的场所,西方文学中不少经典故事就在咖啡馆里发生。小说开头时写道:“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被人称为黑暗之门”。首先“窄门”在西方文化里象征天堂之门,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它成了一扇黑暗之门,因为咖啡馆光线暗淡、神秘暧昧,而黑暗之门又与露姬的形象造成反差。Louki源自拉丁语中的Lux,意为光明,在这里代表着主人公对于光明的追寻。那么咖啡馆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露姬是在寻找光明还是在走向毁灭?另外,在第一章,拉法艾尔送露姬回家时,露姬住在公墓的另一边,拉法艾尔说了一句,“那么,您住在地狱的边境喽?”“地狱的边境”富于象征意味,它暗示着露姬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所作的一切努力只不过是在地狱的门前逡巡而已,莫迪亚诺以此象征着现代人孤独中的逃离与寻找是徒然的。
小说的第四章和最后一章是露姬的情人罗兰的自述。罗兰和露姬在神秘学家居伊·德·威尔的聚会上相遇,以精神导师自居的威尔推荐露姬读两本书:《消失的地平线》和《不存在的露易丝》。显然,露姬渴望从书中参透神秘的命运密码,寻找到幸福的真谛。露姬在书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小说没有交代。这些神秘学书籍可能是露姬在绝望中最后的精神拯救,《不存在的露易丝》中的故事似乎隐喻着露姬的命运。当初查找露姬下落的私家侦探在了解了露姬的生平后决定放弃侦查,他把这本书的题目换成了露姬的名字《不存在的雅克琳娜》。
罗兰似乎能带给露姬她长久以来渴望的爱情,他们的相处看似也很幸福。然而这段爱情很快变成了双方的相互折磨。露姬频繁光顾的拉丁区勾起罗兰痛苦的回忆,而罗兰的十六区又太靠近她丈夫的住所。于是他们开始谋划到国外的旅行,希望开启新的生活,然而不久之后露姬突然跳窗自杀。这一情节与电影《革命之路》非常相似,女主人公也是在迁居国外的梦想破灭后选择自杀的。与《革命之路》展现中年人的精神危机不同,露姬的死更多是一种对追寻的放弃,她不断逃离,不断寻找,最终得到的只是镜中月、水中花。
小说将我们带回了60年代的巴黎,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成千上万的青年人经历着精神危机,他们走上街头,举起“3M”的标语,抗议资本主义。露姬的逃离与寻找是一代青年人命运的缩影,处在时代大潮中顾影自怜的无奈和身不由己的悲哀,总是在追寻,却总是被欺骗,漂泊的青春无处安放,孤独的心灵无处躲藏。
参考文献:
[1]洛朗斯·利邦.莫迪亚诺访谈录[J].李照女,译.当代 外国文学,2004(04).
[2]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M].金龙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