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后《儿子与情人》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2016-05-09 14:40宋楠孙英馨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0期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劳伦斯译介

宋楠+孙英馨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14B228)。

摘 要: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发表于劳伦斯青年时期,自20年代被引介到中国便受到了中国学者的强烈关注,尤其是80年代以来,人们对劳伦斯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研究成果颇丰,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儿子与情人》在80年代后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一次梳理,以便总结这部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研究现状。

关键词:劳伦斯;儿子与情人;译介

作者简介:宋楠(1978-),女,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翻译;孙英馨(1969-),女,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2

劳伦斯是20世纪颇具争议性的一位作家,在他短短45年的生涯当中,他大多数时间生活在颠沛流离当中,饱受当时评论界的抨击与批判,因其作品中有大量的两性描写,被人称之为“性爱小说之父”。尽管也曾写过中短篇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游记,劳伦斯还是以他的长篇小说著称,其中《儿子与情人》被认为是他的成名之作,带有半自传体性质,自1913年出版以来,因为作品给英国社会和文坛带来的“地震”,而成了遭禁时间最长的一部小说。作品本身融合了作者丰富的经历、对生活和爱情的思考以及其独特的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因而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得以阅读和探讨,掀起了人们研究劳伦斯的热潮。

本文主要依赖译介学的理论来梳理和考查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自80年代以后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译介学不同于传统的翻译,即:将一门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是研究两种语言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因此,针对某一作家或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进行梳理,能够更好地把握翻译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这也是本文的目的之所在。

本文将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对《儿子与情人》自80年代以来的译本、所查阅的知网论文和中国文学界对作品的著作和评论进行梳理和概述,并分析背后可能的原因。

一、对《儿子与情人》译本的研究

文化大革命之后,国人对外国作品研究的热情持续高涨,就书籍当中所涉及的“性”文化,国人也能够以较大的宽容心看待。在中国,人们对于劳伦斯的作品慢慢呈现一种理性的接受方式,这也促进了劳伦斯的作品在中国的接受程度。对比《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在中国所走的弯路更短,80年代后中国的读者和译者更以极高的热情接纳了这部作品。所以,笔者总结了30年来《儿子与情人》在中国的翻译情况:

1.版本数量多,再版几率高。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陈良廷、刘文澜翻译的《儿子与情人》至2014年,已经有了至少34个版本的《儿子与情人》。2.翻译的质量较高。从整体的翻译来看,很难用孰优孰劣来对各个版本进行评价。但是最有影响力的还是陈良廷、刘文澜夫妇合译的版本,这个版本无论从翻译的质量还是再版的次数上来看都是后来译者的主要参考译本之一。3.翻译呈现多样化。除了《儿子与情人》的完整版翻译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版本的形式,比如编译、节译、英汉对照版、简写版和插图版等。这些不同译本的存在适应了各个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同时也说明读者对于阅读这部作品的渴求。4.参与的出版机构多。多家出版社都曾参与出版此书。

二、对知网上关于《儿子与情人》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的梳理

中国自进入80年代以来,便掀起了一股劳伦斯的研究热潮,学者们对于劳伦斯作品的热情30年来始终未减,但还是呈现了渐进式的规律。根据CNKI的统计,从1986年至2014年,在篇名中以“儿子与情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的期刊文章数量是284篇,而最近10年就达到了226篇,占到了总数的几近80%,而自从2007年以来,更是每年都达到了20篇以上;在硕博论文中搜索到的相关论文从2000年至2014年数量是46篇,可见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的热情在最近十年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这些论文对这部作品所研究的视角也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作品的思想主题方面展开的探讨。

1986年陆乃圣在《名作赏析》第一期发表了《恋母情结小析——读<儿子与情人>有感》,从此,对于《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主题分析就从未停止过。人们研究最多的就是恋母情结、恋子情节、作品中的母爱、爱情及女性的主题。劳伦斯的作品深刻批判了现代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性异化,因此,不少作者从作品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分析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摧残,指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也正是导致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在作品中畸形的两性关系背后隐藏着劳伦斯对于灵与肉、理智与情感、个性独立与依赖他人的二元对立思想,所以劳伦斯的爱情主张是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真正的爱情是精神与肉体的完美结合,要想获得真正的解放首先要精神解放。

2.从作品艺术形式角度展开的探讨。

从CNKI所搜集的资料来看,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于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进行了分析,主要围绕着象征、意象等方面展开讨论,具体到“花”“月亮”“动物”“黑暗”“矿井”“人物命名”和“宗教”等象征,当然对于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人们对他们意义的分析并不趋于一致,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人们也普遍赞成,作者是通过象征的手法来揭示人物复杂的情感和内心活动,从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象征手法的使用正是劳伦斯作品的重要艺术特征。从2000年庄陶在《福建外语》上发表《<儿子与情人>的叙事裂痕》开始,人们对这部作品的叙事特征、叙事技巧、叙事聚焦和叙事策略等叙事学方面的艺术特征表现了很浓的兴趣。另外,《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语言特色,作品的结构与风格、艺术结构、创作艺术等角度也吸引了不少人进行探讨。

3.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展开的探讨。

比较文学层面的探讨已经成为近些年人们研究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一个新角度。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比较:一种是对比两部作品某一主题的异同,比如:畸形的母子亲情、俄狄浦斯情节及其成因、两性关系的探讨,或者作品中两个角色的对比,比如性格特征的对比或者某一意识形态的对比;另一种是对比作家的生活背景、作品创作背景、表现主题以及作者意图表达的文化内涵的异同;还有一种就是对于两部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进行的对比分析,比如: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或小说译介风格的角度对作品的异同进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读者们更深入地了解《儿子与情人》提供了新的方法,更让我们或横向或纵向地深入了解了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异同,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对这部作品比较文学方面的探讨除了借鉴了一个新的方法,对作品的内部或外部的研究并没有扩大到新的领域,所以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关于《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这部作品已经出现了少量译介学方面的文章,但是对于《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译介方面的专门探讨几乎是没有的,这也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4.对作者的宗教意识和生态意识的研究。

还有少数文章分析了劳伦斯的宗教意识和生态意识。其中对于生态意识探讨主要包括:精神生态;伦理生态;生态女性主义等方面。

多角度地对《儿子与情人》的探讨使人们对这部作品艺术魅力的理解更趋完善。

三、对80年代以来相关著作的梳理

劳伦斯的作品自从20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伊始,也如同在西方一样受到了很长时间不公正的待遇,其在中国80年代以前也是毁誉参半,即便不将其作品看做淫邪之书,对其艺术价值的认识也有不足之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劳伦斯的认识渐趋理性,劳伦斯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也被重新认识。在这段时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相关劳伦斯的专著已然为数不少,为劳伦斯在中国的译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首先,劳伦斯作品80年代后在中国的译介得益于两次劳伦斯专题研讨会,一个是1988年2月上海举行的“劳伦斯作品翻译出版研讨会”和同年10月举行的“中国首届D.H.劳伦斯学术研讨会”。第一次研讨会肯定了劳伦斯作品的艺术价值,明确了“性”在劳伦斯作品中的作用和正确认识;第二次研讨会则从更多的角度对劳伦斯作品展开讨论,这使得劳伦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其次,中国的学者们在长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推出了各种研究劳伦斯的专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蒋炳贤编选的《劳伦斯评论集》,这本评论集主要编选的是国外的专家学者对劳伦斯的看法和评论,并且着重介绍了欧美研究者和评论家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是一本较详细地介绍国外劳伦斯研究成果的作品,对劳伦斯在中国的译介提供了重要参考;同年同一出版社出版的冯季庆编写的《劳伦斯评传》,这本书用评述结合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劳伦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并对他的“性爱理论”进行了较为公正的评判;1996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罗婷撰写的《劳伦斯研究》,这本著作是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劳伦斯研究专著,也是国内系统、全面介绍劳伦斯生平和思想的一部著作。

劳伦斯研究的国内作品还有:邢建昌的《劳伦斯传》,蒋家国的《重建人类的伊甸园——劳伦斯长篇小说研究》,曾大伟的《回归宇宙本体——D.H.劳伦斯小说研究》,毛信德《劳伦斯》,漆以凯《劳伦斯小说的艺术世界》和李忆南《最遥远的旅行——劳伦斯述评》。

另外,自从80年代以来,出版界也出版了很多外国研究者的论著:(英)基恩·萨格《劳伦斯的生活》,(美)基恩·萨嘉《被禁止的作家:D.H.劳伦斯传》,和理查德·奥尔丁顿的《劳伦斯传》。

这些作品的出版对国内研究劳伦斯及其作品提供了有效的助益。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劳伦斯作品《儿子与情人》的研究分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目的在于通过这次梳理,了解这部作品30多年来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从而管窥劳伦斯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的叛逆浪潮,这种热度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失去生命力,反而以更加活跃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学者的研究生活当中,这也正说明了劳伦斯作品所具有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方华文译.《儿子与情人》[M].上海三联书店,2014.

[2]陆乃圣.恋母情结小析——读<儿子与情人>有感[J].名作赏析,1986.

[3]罗婷. 劳伦斯研究[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4]杨小雷. 《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6]庄陶. 《儿子与情人》的叙事裂痕[J].福建外语,2000.

猜你喜欢
儿子与情人劳伦斯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
人和自然的“神圣统一体”——论D·H·劳伦斯后期的泛神论思想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