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偏好 人莫圆该

2016-05-09 14:18郑国明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思文心雕龙风气

郑国明

摘  要:《知音》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相当全面地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自古文人皆知相轻不利,却改不了这毛病,也改不得。自己的心思已难琢磨、难掌控,何况旁人。再将旁人的心得、想法深入了解就像理解自己一样,这又是何其之难!本文即针对“知音”之难及“知音”不遇的意义略作论析。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文思;风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01

一、领悟“知音”

文人相轻,自古亦然。因文才高低,有工匠之文,有文人之文。凡文人作文,都以胸中之块垒迫促,下笔成文,必有心念所想。因此,文章风度各不相同,各人之擅长也迥异。因而文人鉴赏文章,自然也带有文人自我的偏好、眼光,不可能做到不偏不倚,也就难于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工匠之文正与之相反,成文多循规蹈矩,因袭之气较重。鉴赏文章,也踵武时气之后,有据可循时,便可以形成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人莫圆该”,“文情”更显“难鉴”。针对时风流弊,“知音”应运而生。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情难鉴”,不但在于“缀文者”之情难揣摩,更在于“观文者”自我感情的复杂。窃以为,鉴赏是主观性的,秉性契合,引发共鸣,则是一大快事,自然也最能激发人的感情和创作的欲望,深化人的认知。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大前提,即,人的秉性、气质。因此强调客观、公正、圆照的批评固然是理想的、理性的批评范式,但也违拗人的本性,使得欣赏不能充分进行,认知不能透彻。如人在岸边观鱼,若客观、公正、圆照,无异于将鱼捧在手心,虽然见得方方面面,却失了鱼的姿态和情趣。主观的鉴赏,则如临渊观鱼,看到心动、情动、有更多感发之时,则可退而结网,拓深体会和感悟。

过犹不及,凡事皆有度,无论临渊观鱼,还是捧鱼细观,都不可一味沉迷一个方面,应当有所结合,方能得最清晰的认识、最深透的领悟。而品藻文章,不可轻狂,需用心认真、虔诚,反复涵泳玩味,方可对作者的芬芳用心体会一二。刘勰《知音》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操作的方法和路径,是极当肯定的。“知音”虽不能完全达到,却可以无限靠近。赏文,关键在领悟,启发心智,而又未必在于全面领会他人。

二、“知音”其难

刘勰提出“六观”,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有益于学习,也有益于理性的进行鉴赏评价。然而,“六观”之外,人还受限于天性禀赋,所谓“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追根究底,人“崇己”更甚于“抑人”,也因此“入情见心,欢然内怿”者易,而“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者难!

任何人对任何事皆在取舍之中。取舍是必然会存在的。标准往往决定于其人的个性、气质。偏颇之人易成专长。就像梵高、达芬奇,就像孔子、屈原,古今中外,在某领域特出之人,往往在另一些方面存在偏颇甚至极端。这些极端既造就了他们的天才本领,也同时限制了他们的生活、性格、创作。福兮祸所伏,利弊取舍之间,取一样,必失一样。假如,李白不傲慢,成不了酒中仙,假如杜甫不落魄,成不了诗中圣;假如陈琳不劲健,笔做不得刀,假如司马迁不痛苦,落笔未必惊风雨。

大凡有一敝方能成全一利。因此,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虽然发人深省,入木三分,呈现出客观事实,提出文学创作和批评的理想范式,却难于滋润万方。刘勰知其事滋生,正因为人有这种秉性存在。却不知若改了这种秉性,他们也创作不出那样的作品,更难于将某些天分发挥到极致。因此,虽然,文人皆知相轻不利,却改不了这毛病,也改不得。因为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移不易的、根深蒂固的内在支配着人的思考与行为。自己的心思何其难琢磨,何其难掌控,何况旁人的,继而又要将旁人的心得、心法深入了解就像理解自己一样,这又是何其之难!

三、不遇知音的意义

西方人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既强调读者的个性,也强调作品的丰富性,可以供给每个读者以营养。刘勰文学批评思想可说是“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可是,人与人与作品之间,是能达成一定的共识的。而这份共识既有时代发展之造就,也需要共同学习共同努力而得之。共识之外的个性化认识,即使不客观,不公正,不高明,也是有意义的,是有可取之处的,也是可以推动一些观念进步发展的。正如溪流遇大山才有蜿蜒的婀娜,大海遇礁石才有浪花的澎湃。因此,知音其难,知音之不遇也是有不遇的意义所在。

《知音》原是为辅正晋宋时期文人轻浮,流弊风气而作,其文学批评主张可谓理性且先进,然而石入大海,并不能力挽狂澜,亦可见时事之厉,知音之难,人性之顽固。时移世易,《知音》成为文学之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而“知音”如果处处皆是,时时皆有,这世界岂非少了许多可能,少了许多丰姿?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牟世金,陆侃如.《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1.

[4]王礼卿.《文心雕龙通解》.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6.

[5]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1962.

[6]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三联书店,2010.

[8]朱光潜.《美学散步》.中华书局,2010.

猜你喜欢
文思文心雕龙风气
中共四大轶事
文思构建,开展微型化写作
快乐的中秋节
风气
风气
风气
风气
论《文心雕龙》象喻批评的逻辑建构特征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