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悲剧小说,描写了普通民众、小知识分子等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进而对旧社会、旧制度进行了批判。这里试图从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和家庭悲剧三个方面来说明小说注定的悲剧性结局,并通过对小说无法逃避的悲剧这个主题的阐释,让读者从中领悟出作者对知识分子和民族命运关注的人文情怀精神。
关键词:巴金;《寒夜》;无法逃避;悲剧主题
作者简介:李红燕(1988-),女,河南安阳人,中南大学文学院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2
四十年代以后,巴金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前期小说中描写封建大家族的悲剧命运转向了以描写普通民众、小知识分子等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从而对旧社会、旧制度进行讽刺和批判,如《第四病室》、《憩园》和《寒夜》等作品,这同时体现出了巴金先生在创作上获得的新的进步与成就。在他后期写的这些作品中,《寒夜》是悲剧小说的代表作,而导致小说悲剧性的因素不仅仅在于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更主要的还在于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以及文化落差之间。这里我们试图从“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家庭悲剧”三个方面来阐释《寒夜》的悲剧性主题,从而达到对小说逃避不了的悲剧这个主题思想的认识。小说描写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悲剧,主要讲述了抗战时期国统区重庆,小职员汪文宣及其家庭的悲剧。
一、社会悲剧
四十年代的中国国统区,由于战争和腐败,非常的黑暗。《寒夜》中讲述的抗日战争的动乱、国民政府的腐败统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等,这些都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的写照。在抗日战争时期,巴金清楚地看到了普通民众悲惨的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有文化,却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改变社会,为了表示对黑暗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只有通过写作,进而对旧社会、旧制度进行批判,这也是他创作《寒夜》的目的。“寒夜”就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巴金通过自己在抗战中的生活经历为素材,以重庆这个城市为小说中抗战的地点,描写了一个普通读书人的悲剧,从而来揭露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小说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这样一个城市里,生活着一对知识分子,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树生,一个婆婆,即汪文宣的母亲,一个孙子,即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儿子。他们一家避难来到了重庆这座城市,但这里却也成了战区。汪文宣和曾书生曾是上海某一大学教育系的同学,他们两个有着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自由结婚生子。但是战争的到来,使得他们的理想破灭,加上生存问题,使他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大,另外婆媳矛盾也不断激化,而汪文宣却无所适从,调节不好,再加上身体疾病,精神极度痛苦。最后,曾树生离开了家,跟着别人远走兰州,汪文宣却在抗战胜利之时得了严重的肺结核,痛苦的死去,婆婆则带着孙子离开了重庆。小说的最后,曾树生回到了家里,却没有一人,儿子的去向、丈夫埋葬在哪里都不知道,孤单一人在冷清的月夜下徘徊。小说中汪文宣一家的悲剧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造成的。作者将当时的社会现实写到作品中,就是为了揭露抗战前夕国统区的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悲惨处境。总之,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等小人物的悲剧命运都和社会现实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寒夜》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
二、性格悲剧
巴金对《寒夜》中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成就了作品的悲剧性。小说的主要人物共有三个:职业为小职员的汪文宣,汪文宣的母亲以及在一家银行上班的汪文宣的妻子曾树生。在这里主要谈一下汪文宣性格悲剧的三个方面:
(一)精神的过度自省
精神的过度自省导致了汪文宣性格悲剧的最终形成。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汪文宣心理描写的句子,即他的内心独白。他把所有问题的症结都揽在自己身上,如处理不好母亲与妻子的冲突问题,处理不好与妻子的关系,处理不好与上级的关系等等,从而陷入一种精神折磨、自责当中,在这种长期的自责当中性格开始变的恭顺怯懦,成了妻子口中的“老好人”。我们认为,适度的自省,可以使人们发现自身的缺点,及时改正。但是,如果过度的自省,那么,就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越来越多,从而陷入一种理论上的空想,难以面对现实改造现实。汪文宣就是这样一位过度自省的人,他把一切责任都推在了自己身上,这种过度的自省意识使他变得更加没有主见、懦弱,遇到问题时只会自怨自艾,却没有能力去解决。
(二)情与理的冲突
情与理的不可调和造成了汪文宣的性格悲剧。小说最后,汪文宣家庭破裂,妻子曾树生跟着陈经理远走兰州就是情与理的冲突造成的结果。妻子曾树生和婆婆汪母之间经常发生矛盾,而汪文宣这个既作为丈夫又作为儿子具有双重身份的中间人,他爱妻子,也爱母亲,却处理不好他们之间的矛盾。他在情感上趋向于妻子,理性方面又不想责怪母亲,于是只有委屈自己来换取家庭的和谐。汪文宣有肺结核病,但一直没有接受治疗。其实,他也期望治好自己的病,但在理性方面,他考虑到家境贫寒和作为丈夫的面子,于是带着病体上班挣钱养家糊口。工作中他从没想到过反抗,因为理性上他害怕事业,即使面对同事的嘲笑,上司的压迫。另外,他看到妻子跟着别人去咖啡店、舞厅等地方,却不敢去面对,因为理性上他害怕失去妻子。看着妻子跟别人远走高飞,情感上留恋妻子,想让她留下来,理性上却又认为妻子跟着自己是在受苦,还不如让她远走高飞,但妻子走后第二天他就病倒了。我们可以看出,汪文宣的内心有个不断地自我折磨的过程,即情与理一直在发生着冲突。
(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真实而细致地表现了汪文宣的性格悲剧。
1. 希望之我与现实之我的落差
汪文宣十分敏感母亲和妻子称他为“老好人”,“不中用”,“没出息”,一切都能忍受,一切都能忍耐等等关于“老好人”的评价。他早听厌了这一评语,他也常常想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做母亲与妻子口中的老好人,但他又不知道怎么才能不做一个老好人,在这个问题上他浪费了好几年的光阴。他的性格悲剧就体现在希望之我不满现实之我,想要改变现实之我,却又屈服于现实之我这三个念头之中。
2. 人生理想与人生现实的落差
“教育救国”曾经是汪文宣与曾树生的共同理想,那时候他们有理想,有热情,有反抗精神。但在抗战时期,妻子曾树生放弃了这一理想。汪文宣虽然不像《家》中的觉慧一样对理想坚持执着,但他一人去面对理想,显得势单力薄,只能抱着自己的理想怯懦地退守,这也正是一个无钱无势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无奈选择。他愤怒理想不能实现但又不得不认同,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只能敷衍行事。理想的失落是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性格悲剧的开始。不仅是汪文宣,作品中的另一个小知识分子唐柏青的人生悲剧亦是如此。
三、家庭悲剧
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毕业的夫妇,曾抱有共同的理想,一起接受现代新思潮的熏陶和启迪,自由恋爱并步入婚姻的殿堂,在一起生活了14年,如此相爱的夫妻两人,最终却走上了末路。他们的婚姻家庭悲剧,除了社会因素外,还有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以及汪曾两人不同的生命状态这两个方面。
(一)新旧文化的冲突
小说中,最重要的冲突就是汪文宣家庭中的婆媳冲突。汪文宣的母亲与妻子之间的冲突表面上看起来是婆媳冲突,其实是一种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婆婆,即汪母,思想守旧落后,是一个从封建礼教浓厚时代走过来的人,而妻子曾树生,接受过现代教育,是一位思想开放的新青年、新女性。汪文宣家庭的破碎,就是新旧文化冲突导致的结果。思想守旧的婆婆总是用一种封建思想来衡量儿媳妇,思想开放的媳妇自然无法接受这种陈旧道德的约束,于是,冲突不断。虽然汪母对于儿子与媳妇的爱,是一种伟大的爱,但在她的传统思想中,始终看不惯媳妇的生活方式。她厌恶媳妇,认为媳妇这样的新派女性就是不守妇道的坏女人,甚至对曾树生和自己儿子的自由恋爱和婚姻进行尖酸的嘲讽,曾树生自然无法忍受婆婆的辱骂。在更多的情况下,婆婆和媳妇之间并不是正面冲突,而是通过汪文宣和曾树生激烈冲突。她甚至挑唆儿子,破坏儿子与媳妇之间的感情,而不是去理解、支持儿子与妻子之间的感情。婆媳之间的这种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导致了曾树生最后的离家出走。
(二)不同生命状态的冲突
如果说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导致家庭悲剧的直接原因的话,那么汪曾之间不同的生命状态的冲突是导致其家庭悲剧的最深层的根源。
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存在于汪文宣和曾树生之间,即枯萎颓败与饱满丰盈。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曾树生总是按时给家里寄钱,也仍然惦记着家里的丈夫和孩子,写信,而且到最后又回到家里,即使在她离家出走的情况下。由此可知,汪曾之间有很深的感情基础,他们并非因为缺乏感情而破裂,而是因为生命状态不同而出现了问题。汪文宣身体有疾病,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之下不断下滑沉沦,逐渐被磨去生命力这种精神状态使他丧失了作为一个男人应有的生命力量。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独立意志与力量在他身上都缺乏,他只是一味地软弱无力地随波逐流。
在工作上,同事嘲笑、排挤他,上级不认可他,得了肺结核病连咳嗽都不敢,表现的及其软弱无能。虽然他工作认真,事业却一无所成,甚至失业,靠妻子养活。在家里,他也是同样的软弱,家庭纠纷处理不好。他常常试图用道德来弥补生命力的不足,这完全使他丧失了一个男人的魅力,最终还是无法维持爱情和家庭。而活泼、漂亮,对生活有渴望,有理想的知识女性曾树生,渴望的却是一种世俗化的理想和幸福。由此看来,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汪文宣与妻子曾树生都属于不同的生命状态。汪文宣懦弱胆怯,曾树生却活泼开朗,他们有着不同的精神状态。所以汪文宣的家庭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的。
作者通过《寒夜》这部作品,将抗战时期普通民众、小知识分子等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浓缩在汪文宣这个小人物及其家庭的悲剧生活中,表达了他对知识分子和民族命运的普遍关注。《寒夜》,又如其名,不仅暗指当时黑暗、不见天日的战时环境和腐朽的社会制度,还直指了人与人之间的寒夜——孤独、隔阂、冷漠。总之,《寒夜》不只是一出社会的悲剧,也不单是性格的悲剧,它同时还是一出家庭的悲剧,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了小说的悲剧结局,同时也体现了小说悲剧的无法避免性。
参考文献:
[1]巴金.寒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巴金.谈《寒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巴金.《寒夜》的回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4]谭兴国.巴金的生平与创作[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5]何艳萍.从复调分析的角度看巴金后期小说创作[J].中州大学学报,2007.